曲 佳 李瑞奇
(東北大學 校團委,遼寧 沈陽 110819)
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保證,并具體言明:學生工作干部隊伍“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此外,較早提出的《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中更是綱領性地將“學校黨團組織要加強對學生會(含研究生會)和學生社團組織的領導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與約束的作用”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口徑。學生工作干部作為育人力量中的重要一支,其在學生能力培養與發展、學生日常管理與服務等方面作用非凡,而高校學生組織作為學生工作干部作用發揮的效能執行者和體現者,其在朋輩教育和示范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等方面具有特定的管理效應,一言以蔽之,基于高校學生組織管理層面的學生工作干部效能研究是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學工干部育人效用的實踐保證。
1.學生組織干部選拔方面
高校學生組織內部干部選拔和任用具有一定的承續性,這種承續性所帶來的“近親”效應或者“遠疏”效應,“大一干事、大二部長、大三主席”的傳統模式在帶來團隊傳承的同時,也使團隊內部成員缺乏競爭意識;僵化的選拔機制下所帶來的任期制,致使高校學生組織激勵動力不足,造成許多學生組織骨干把當上學生干部作為目標,不追求整體效率和內在價值,缺乏團隊整體意識;隨著學生組織的職能機構設置漸趨多元,職能的龐雜和繁復致使學生干部在選拔上出現定位不清、人浮于事的情況,規模膨脹但缺乏明確的職權意識的現象。
2.學生組織工作職能方面
目前,高校學生組織總體上對組織目標、組織職能缺少明確的認知。在活動內涵方面,大部分學和對學生組織的功能認知停留在“辦活動,出觀眾”等純粹事務性的活動之中,而忽略了“服務廣大同學,代言廣大同學,引領廣大同學”諸項立身之旨。在活動的創新性方面,學生活動多為傳承往屆經驗和按照主管老師布置,缺乏獨立思考、獨立總結和獨立發揮的意識;在活動規范方面,缺乏崗前的系統的組織培訓和指導,崗中的完善的活動制度和規范,崗后的有效的活動宣傳和意義拓展。
3.學生組織文化創建方面
文化建設往往是高校學生組織缺乏的短板因素,而團隊文化的創建特別是學組文化的創建,對于組織內部的向心力、凝聚力、承揚力而言,起著靈魂核心的作用。當前高校學生組織文化建設方面乏善可陳。首先,學生組織內部文化自主性。鮮有學生組織確定自己的職權內涵,即便如“學習的楷模、工作的典范、人格的榜樣”諸類口號,也并未落至根處,扎至實處;其次,學生組織活動文化發散性。當下的學生組織活動更多地停留在“秀”的層面,而鮮少發揮利用活動載體,揚承大學精神與文化的效用。
1.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的效能保障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兩大關鍵問題,就高校學生工作干部隊伍建設而言,切實探索“怎樣培養人”的內涵,立足育人為本,發揮其效能保障作用是確保學生組織實現“自我式管理”的重要外部環境。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的要具備基本的政治修養、過硬的管理能力、豐富的知識體系、較強的心理素質和親善的人格魅力,明確自身“引路人”、“指導者”、“助力者”的身份,澄清三個觀念混淆:非行政指令者、非全知領導者、非事務協調者。
2.學校全員育人隊伍的意識保障
高校學生工作干部效能發揮,離不開高校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助力。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的主渠道作用,專業課教師的意識協同作用,全體教職工的身正為范作用,是實現學生主人翁效應、自我式管理作用的意識保障。當前高校全員育人的情況并不樂觀,各司其職,各就其位,卻未能實現有效銜接,互通有無,殊途同歸的良好效果。
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科學化、精致化、專業化”新要求的提出,要求加強對大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教育效果。其中,增強大學生自身的主動性,需要高校學生組織管理者以科學化的視角,發揮德識魅力的激勵作用。首先,客觀地發揮三個“貼近指導”:貼近意識,前期培訓的系統引導;貼近實踐,中期監督的修正引導;貼近提升,后期總結的經驗引導。其次,適當地實現三個“溝通督導”:階段性溝通,注重自我教育意識形成;方向性溝通,注重自我管理模式完善;漸進性,注重自我引導作用發揮。最后,有效地開展三個“梯次指導”,學生組織菁英的大學文化的理念指導;學生組織骨干育人主體地位的觀念指導、學生組織全員自我權責意識的啟蒙指導。發揮德識魅力的激勵作用,在“引導”、“督導”、“指導”的工作實踐中,高校學生組織指導者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建設,注意在教育管理層面的知識汲取,強化在心理知識層面的理論儲備,深化在思政素養層面的與時俱進,將“深入指導”與“深入領導”區分開來,將“事務性深入”與“思想性深入”區分開來,更將“學識性示范”與“指令性落實”區分開來,有效地發揮德識的顯性激勵作用。
高校學生組織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是隱性發揮高校學生組織“三自”能力的要核,作為高校學生組織管理的當然主體,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的人格魅力和內在品格對學生組織能動效應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其集中體現在求“實”和務“虛”兩個方面。求“實”方面,學生工作干部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提升組織能力和引導水平,促進管理的科學化。在豐富自身理論素養的同時,積極有效地引導學生組織成員明確組織職能,改變“人治”模式,“積極促進學生組織向集體化、規范化階段發展,建立科層結構健全,組織管理制度成型的管理機制”[2];務“虛”方面,學生工作干部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先進的管理意識,營造學生組織的文化內涵與和諧氛圍,培養積極向上的團隊文化、組織文化,主動參與學生內部交流和團隊拓展活動,為其提供心理支持、智慧支持和動力支持,增強組織成員間的凝聚力和互助性,強化組織成員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以此來更好地發揮學生組織在學校管理與學生自我管理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學生工作干部人格魅力是挖掘學生組織育人潛力,影響學生干部能力,葆有學生組織活力的前提,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目的。
高校學生工作干部隊伍的“工作精致化”趨向,為這支育人隊伍提供了理論層次上的保障。在學生組織管理過程中,立足當下發展形勢,引入先進理論成果,借鑒現代管理理念,以理論筑管理基礎,力求創新性地研究出高校學生組織管理的新模式。項目管理作為現代管理學方面的重要理念或可移至當下學組管理工作,在這一模式理念下,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組織的主動性,與此同時,學生工作干部能夠真正發揮其調度和指導、審核和把握的效能。一方面,其是對日常思想教育中的基本德育教育的有效補充,就高校學生組織而言,具體的事務性活動與文體性活動是其主載體。每一個活動都有其完整的生命周期,就如同項目的生命周期一樣。[3]在項目決策階段,對于給定的主題任務和靈活的育人活動來說,其分別可以采用項目招標和項目提案的方式進行,既可以確保主題教育活動的科學化落實,又可以激發學生的組織熱情和參與激情。由學生自主提出,自主參與的活動,其規避了定性指令和定量要求的弊端,能夠有效地激發自主意識,從而實現自我教育“寓教于樂”的效果。另一方面,項目管理可應用至學生組織的內部管理上,部門間的項目競爭與項目合作,帶來的是在項目目標實現過程中對成本意識,即項目的完成度、風險意識項目實效性、質量意識項目的滿意度,這些意識要求來自學生,相應地就更貼近學生,為使項目獲得理想的結果,學生組織內部在主動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時,必然會在工作推進中增強團作整合意識、凝聚意識和向心意識。
在創新模式、滲透理念的同時,學生工作干部要充分以實踐活動為檢驗平臺,力求做效能到家。在政治方向上進行指引,發揮牽引效能。在敢于“放手”的同時,要注重把握學生思想的偏差,圍繞“育人自育,服務大局”進行學生組織建設;在工作導向上進行示范,回避從根源上避免出現官僚習氣、形式主義、活動泛濫、選舉不公[4]等不正之風的出現,要引導發揮真正的“橋梁紐帶”作用;在隊伍培養上下足工夫,形成“公開選聘—優化組合—顧全大局—人本管理”的培養方式,培養一支“黨政放心,青年滿意”的學生干部隊伍,[5]實現工作成效與學生進步相互統一的目標;在組織文化上潛心塑造,構筑“學習文化、風貌文化、運作文化、價值文化、制度文化”于一體的綜合型多元性的學生組織文化體系。在學生組織管理的實踐過程中,要著眼于諸上四點,更要落實于實踐中的具體聯系與幫助中,研究青年學生的特點,貼近青年學生的要求,在管理運作上,適應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在對大學生的指導過程中和效果呈現中彰顯學生工作干部的效能。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2]王金恒,張藏云.高校學生組織管理中的務“實”與務“虛”[J].科教文匯,2009(9):57.
[3]盧少平.項目管理在高校學生組織管理中的運用[J].理工高教研究,2002(6):55.
[4]陳偉榮.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J].高教論壇,2011(11):94.
[5]陳偉榮.加強對高校學生組織的指導[J].高教論壇,201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