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阜寧高等師范學校,江蘇 鹽城 224000)
近年來,隨著五年制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改革步伐的推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廣泛關注。要構建優質課堂、高效課堂,有效的提問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在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能使學生有效地傾聽,使課堂教學保持相互的對話、交流,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從而使教學活動高效運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每一名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前人的研究著述很多,但面向五年制高等師范語文課堂的研究卻寥寥無幾。鑒于此,筆者從高師語文教學實際出發,探討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識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那你遠不能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五年制高等師范學校是以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新型小學教師為總體要求,在師范生具體的培養目標中對職業技能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即具有現代教育理念,掌握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教育教學規律;具有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和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此外,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非常必要,要培養學生大膽探索,勇于提問。由此可見,提問是語文教學言語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提問有利于感悟知識、揭示矛盾、發散思維和發展個性,是教師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有效的提問不僅能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能通過師生之間交流對話使學生教育教學能力素養得到提升。因此,深入研究教學提問的理論,加強教師教學提問的藝術修養,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尤其是對五年制高師師范生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強課堂交流互動。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向活動,現代語文課堂強調人文性和互動性。在教學中既要有知識信息的傳遞,又要保持人文情感的交流。聯系師生之間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提問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形成師生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系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構建和諧、有序、高效的人文課堂。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教師要講究教學藝術,要善于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正確課堂發問方式,新奇的提問角度,獨特的提問技巧,能使問題發人深省,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質疑、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思維指向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情境,主動思考問題,并在思考中把自己的學習推向新的階段。良好的教學提問藝術既是一種鎮靜劑,又是一股凝聚力。它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解疑的興趣,促使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四)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過程就是依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積極開展思維活動來釋疑答惑的過程。教學中一個巧妙的提問,常常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使他們思潮翻滾,奔騰向前,有所發現和領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啟迪學生思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這是教學提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
(五)有利于增強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學生對問題解答除了需要思維活動之外,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其完整地表述出來。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的語言表達情境。而課堂提問的作用之一就在于為學生創造這種條件,提高他們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條分縷析地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
(六)有利于為教學評價提供反饋信息。課堂提問能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檢查學生對所教的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查明學生知識鏈條上的漏洞和產生錯誤的原因,全面掌握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反思自己的教學中的不足或錯誤等,從而進一步調整教學策略。對于學生而言,可以通過師生之間的問答,獲得教師的評價以檢查自己的學習現狀,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七)有利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往往涵蓋了所教知識的要點和難點,有利于學生梳理所學知識脈絡。同時,在講授新知識時適時地對“溫故”能使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現學的知識教材串聯起來,建構一個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
根據筆者隨機走訪、問卷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來看,目前五年制高師語文課堂提問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提問過于簡單。有些語文老師為了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常常以降低問題難度為手段來達到人人都能回答提問的“熱鬧場面”,表面學生似乎全會,實則只是讀了兩句課文注解,沒有啟發思維,更談不上領悟體會,長此以往,往往會導致學生養成懶于思考的不良習慣。
(二)提問過于復雜。有些語文老師為了在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自讀課文后就回答課后問題,由于缺乏老師的啟發引導,學生往往難以回答,不知所措,大大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提問模糊含混。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學生才能因勢利導順利回答提問,然而,有些老師在教學中或是由于課前準備不充分,或是提問時表達含混不清的原因,往往提出一些模棱兩可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陷入困境。
(四)提問缺乏預設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謂“預設性提問”,就是老師在備課中預先設計好的提問。缺乏預設性的提問往往導致課堂提問目的性不強,缺乏主次之分、前后次序顛倒等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
(五)提問互動性不強。現在許多課堂提問的形式單一,主要以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進行,缺少學生問教師答(質疑)、學生問學生答(討論)、自己問自己答(反思)的形式,而質疑、討論、反思恰恰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三種重要形式。
(六)提問次數把握不當。提問頻率過高或過低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而這也是當下課堂提問中較為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問次數過多會使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而且過多的提問也使整個課堂缺乏重點難點;提問次數過少又容易使學生思維放松,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和導向性。
(一)預設性原則。預設性原則是指課堂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課堂中的所有提問都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預先設計的。通過提問激發學生思維,拓展創造想象空間,將學生帶入預先創設的教學情境中完成學習任務。
(二)啟發性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在課堂提問時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既要在問題的設置上突出啟發性,還要在學生回答問題的環節上加以啟發引導,做到循循善誘。
(三)邏輯性原則。邏輯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所提問題必須根據教學需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環環緊扣,從而給學生以清晰的層次感,體現出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尤其針對一些復雜的問題,提問必須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多層設問,層層遞進。
(四)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要針對教材內容,把握住重難點,有的放矢。提問的落腳點放在教材的重難點,也就抓住了整堂課的支點。二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提問,注意學習基礎、性格差異、性別差異等。
(五)適度性原則。適度性原則是指課堂提問的難易程度、提問次數、評價方式都要根據教學實際來調整把握。既要做到難易適中,次數恰當,又要在學生回答后做到評價適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從回答問題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歡愉與樂趣。
(一)問題設計應有層次性。《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術:先易者而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意思是說提問要由易到難。以劈木材為例,先從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攻其他關節,隨手就劈開了。同樣,在問題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
(二)問題設計應有開放性。語文課堂是人文課堂,對于理解或鑒賞性材料的提問,要盡可能突破“標準答案”的束縛,讓答案豐富多彩,力爭引起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獨立精神。如教學《失街亭》時,若問“為什么說街亭失守是馬謖的過錯?”就顯得機械刻板,僵化了學生思想。若改問“街亭失守是誰的過錯?”學生靈感的火花就可能被點燃,見解就可能豐富多彩,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內涵、培養學生辯證客觀思考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
(三)問題設計類型應多樣化。一堂課有45分鐘,教師如果總是以提問一種類型的問題,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妨嘗試多種提問類型交替使用,如既有對文本解讀的常規性提問,又有思維發散式的創造性提問;既有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邏輯性提問,又有啟發學生逆向思維的假設性提問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答疑解惑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有效的提問是猶如一把打開學生智慧寶庫的鑰匙,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提問,善于提問,樂于提問,在答疑解惑中展現文學教育的魅力。
[1]王松泉,王相文,韓雪屏主編.語文教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顏崇國.高效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藝術[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9.10.
[3]田紅霞.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青海教育,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