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包頭市第四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30)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史料教學在西方逐漸發展起來,在英國出現了“新歷史科”教育理念,“注重史料的選擇、甄別、分析、判斷與運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探討歷史問題,習得并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①。在我國,2003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提高閱讀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從而實現對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
新課程下的中學歷史教學理念中,有閱讀、獲取歷史信息能力、歷史思維能力、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學會學習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標。在這四大目標中閱讀、獲取歷史信息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礎,也是整個歷史學習的基礎。閱讀、獲取歷史信息能力指迅速地選擇和獲取信息,創造性地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歷史資料繁多,相對而言,閱讀、獲取歷史信息能力對學生學習歷史顯得更為重要。這就要求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史料教學,通過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在史料教學中,圖片史料以其直觀性、形象性占有重要地位。
從人類的認知角度來說,認知始于直觀性的經驗,然后才能抽象為理性認知,進而獲得規律性的認識。對于未成年的學生而言,形象化認知在其知識獲取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年幼的兒童,更需要依靠直觀性的圖畫來獲得對事物的感性認識。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人的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順序形成,發展成對事物結構的認識后,就形成了認知結構,人在獲取知識上具有主動性,會主動地對進入感官的信息進行選擇、轉換、存儲和應用。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重視對歷史圖片和歷史文獻學習,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新的認知結構,產生新的觀點及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思路。③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獲取知識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與邏輯分析能力,那么,在歷史教學中就需要加大對相關圖片史料、文字史料的使用力度,以便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理解。
從歷史史料的方面來說,圖片史料是文字史料的重要補充,只有兩者協同起來才能發揮最大效能。歷史學具有不可再現的特征,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在實驗室進行重現,因此,認知歷史主要依靠史料,而史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前人遺留下來的關于歷史的記載,即文字史料,另一種是先民留下的實物,如城市遺址、墓葬遺址、器物遺物等。史學家將文獻與考古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以便獲得對歷史真實的認知。而實物史料,在很大程度上以圖片的方式被記錄下來,為歷史學家進行研究。我國古代就有“左圖右史”、“索象于圖,索理于書”的說法,揭示出了圖與文在獲取知識中關系與作用。
從歷史教學方面講,圖片史料以其直觀性的特征,能夠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葉圣陶先生曾說:“好的課文圖片是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加強對讀者的感染力,加深讀者的印象,使讀者認識得更清楚,絕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魯迅先生說:“書籍的圖片,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可見課本圖片在教學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功能。對于歷史教學而言,圖片史料具有重要的作用。歷史圖片的運用可以使學生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引起學生的聯想,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由于圖像對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語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文字史料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征,單純依靠文字史料不能達到完美再現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的目的。由于條件所限在教學中不會經常性地使用實物史料,那么,實物的圖片就成為教學中的不二選擇。在教學中使用圖片史料,才能超越時空的限制,獲得比較直觀性、形象化的認識,從而彌補文字史料的不足。
圖片史料,種類很多,如歷史照片、歷史繪畫、歷史漫畫,內容也具有多樣的化的特征,如反映歷史人物的,也有反映歷史事件的,還有描繪歷史器物的,亦有反映歷史遺跡的。在互聯網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圖片史料在教學上運用上具有很大的空間。在教學中,可供選擇的圖片史料非常多,可來自教材,也可來自學術專著,還可來自網絡圖片庫,亦有親身拍攝。這樣就會出現如何選擇圖片史料的問題,即以什么樣的標準去選擇圖片史料。
選擇圖片史料,本著與重點內容緊密相關的原則,選取最能夠詮釋文字內容并且能夠起到有利于學生理解作用的圖片。選擇圖片,要選擇那些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關鍵點,有助于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說明的,有助于理解較為復雜問題的圖片。例如,在講授講專題一第三課《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對于軍機處的特征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想象,如果著重以教材中的插圖“清代軍機處值房”作為圖片史料,通過看圖片中軍機處值班房的結構布局與設施,讓學生很直觀地體會軍機處的“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有官無吏)、“速”(辦事效率高)“密”(地處內廷)這三大特點。再如,在講授專題六第一課《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的時候,重點要講述希臘民主政治的特征,可以使用“古代雅典城市布局”的圖片與中國古代京城的圖片進行對比,學生通過觀看圖片,會發現雅典最宏偉的建筑物是雅典衛城的公共建筑物,如廣場、神廟、劇場,然后老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啟發學生:“為什么古代雅典最宏偉的建筑都是一些公眾活動的場所,而不像中國是皇帝的居所呢?”這樣,學生就會順著老師的引導進行思考,進而得出雅典民主政治中主權在民的特征。
選擇圖片史料,除了要考慮相關性外,還要考慮圖片是否具有很強的指示性,也就是說,圖片上有足夠的信息,能夠讓學生聯想到所學習過的相關知識,從而實現知識遷移的教學目的。在講授專題三的第二課的《辛亥革命》,重點是要掌握辛亥革命的歷史功過,明晰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皇權體制,但是,由于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中國革命任重而道遠。使用1912年馬星馳的系列漫畫“一年來之回顧”,學生通過觀看漫畫中的對比式的描繪:昔日政治上“推倒專制”,如今又“死灰復燃”;昔日官僚“匿跡銷聲”,如今又“爭夸經驗”;昔日帝國主義外交上“承認為交戰國”,如今又“協議處分支那”;昔日國民“延頸企踵渴望共和”,如今則是“小民無米為炊”,就會明白辛亥革命并不能將中華民族從苦難中解放出來,辛亥革命并沒有實現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個漫畫有很強的指示性,有“推倒專制”、“渴望共和”等提示語,還有“支那”這樣的鮮明的地域指示語,學生很快就能將這幅漫畫與中國對應起來,并能夠通過“專制”與“共和”的提示語,聯想到課本中的關于辛亥革命的描述,從而直觀地感受到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這個問題。再如在講授專題二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民族危機的威望程度及列強對我國的瓜分,可以使用1898年的一幅法國漫畫,學生從漫畫中的指示性內容入手,即從清朝人的裝束中想到這幅畫與中國有關,然后看到列強各國在瓜分一個圓餅,圓餅上寫著“china”,那么,學生由此很快就想到這幅圖畫與課本中講授的列強瓜分中國聯系起來,而瓜分者的表情動作讓學生聯想到列強對瓜分中國貪婪性,而以清朝裝束為代表的中國則表現出痛不欲生的表情,這讓學生體會到在瓜分狂潮下中國的民族危機的嚴重程度。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圖片史料都具有相關性、指示性的特征,這就需要使用適當的文字史料進行補充,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講授專題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時候,對于周代實行的分封制,著重要把握這種制度的“等級性”,可選取《禮記》的記載: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然后配以“考古發現的戰國以前的餐叉”的圖片,通過觀看圖片,學生懂得古代的餐叉有著不同的大小。緊接著老師引導學生閱讀文字史料,學生很快就會將《禮記》中的等級規定,與餐叉的大小結合起來,從而明白西周的分封制本質上是一種等級制度。
圖片史料的使用,不能太多,堅持適量性的原則。經驗證明,教學中的圖片并非越多越好,圖片太多很可能喧賓奪主,分散學生對教材文字內容的注意力。這樣,不但起不到應有的目的,而且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對知識的關注轉移到了圖片的細節上了,這樣就背離了教學的初衷了。因此,在教學中,圖片史料一般要用在重點與難點上,堅持直觀性感受與抽象的思考相結合。
圖片史料的使用,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其已有的知識儲備,選取符合學生心理特征、知識結構的圖片,因此,按照適用性的原則選擇圖片。如果圖片本身太艱深的話,則學生觀看后非但不能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反而使得學生對圖片不明就里,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圖片史料還需要考慮趣味性,也就是說,能夠激發學生有興趣去探究圖片背后的歷史。從人的認知來看,生動、趣味的圖片要比一般的圖片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在歷史教學中,有趣的圖片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釋:
①李稚勇.論英國中學歷史課的史料教學.外國教育,2001(1):69.
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北京師范大學,2001.
③趙玉清.淺談圖片、文獻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東北師范大學,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