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俊
(隨州職業技術學院,湖北 隨州 441300)
一、主動服務,要繼續保持隨州職院服務隨州的優良傳統。
作為地方高職院校,隨州職院自2002年組建以來,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一直立足隨州本土,以服務隨州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
一是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緊緊依托隨州經濟板塊和支柱產業,開辦汽車、旅游、機電、醫藥營銷、電子技術、模具等30多個貼近地方經濟的專業,培養隨州籍學子5000余名,培訓隨州各類技能學員2萬余人次,輸送2000余名畢業生在本地企業就業,參與校企科研開發合作項目10余項,鑒定國家職業資格認證7000人次。
二是為城市形象提升提供了志愿服務和義務宣傳。近3年來,5000余人次青年志愿者深入開展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6000余人次師生參加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現場會(隨州)和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等重要活動志愿服務。生源來自全國20個?。ㄗ灾螀^、直轄市),招收留學生,與國外合作辦學。隨州職院學子成為提升隨州形象、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最大義務宣傳群體和排頭兵,隨州職院成為國內外了解隨州的重要窗口和渠道。
二、主動服務,要科學把握“圣地車都”戰略的歷史機遇。
2012年6月,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將“圣地車都”建設列入省級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意味著建設“世界華人謁祖圣地、打造中國專用汽車之都”,是湖北“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的重要內容。機遇不等人,只有牢固樹立緊迫感,立足于早,立足于爭,立足于搶,立足于快,才能牢牢地把機遇抓在手中。當前隨州要加快建設“圣地車都”,必須緊緊抓住三個歷史機遇:一是抓住鄂湘贛攜手共建“中三角”的機遇;二是抓住湖北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的機遇;三是抓住“一元多層次”省級戰略市級實現的機遇。
三、主動服務,要密切對接“圣地車都”建設的服務要求。
隨州職院要緊緊抓住“圣地車都”戰略建設的歷史機遇,自覺融入隨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大局中去,樹立一個目標,辦一流的職業技術學院,為隨州的趕超跨越、科學發展作出支撐和貢獻,這是隨州職院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為此,隨州職院要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接工作:第一,專業設置及調整要對接,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二,教學模式改革要配套,著力培養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一線高素質技能人才;第三,師資隊伍建設要配合,提供產業升級科研創新智力支持;第四,校園文化建設要融合,營造主動服務地方的人文氛圍;第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要創新,構建服務機制保障支撐。
四、主動服務,要積極探索服務“圣地車都”戰略的新途徑。
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目標,按照規劃是先導、融合是核心、統籌是關鍵,精神是保證的基本思路,積極探索服務“圣地車都”戰略的新途徑。
(一)堅持大規劃,是高水平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前提先導。
堅持大規劃,就是要科學定位。要基于科學發展觀、高職教育理念、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等三個前提,認真研究國家對高職高專的辦學定位、功能要求、政策導向和政策配置等,明確國家、省對地方高職院校的要求,努力在國家教育體系和省高教配置體系里謀劃并找準自己的位置和坐標,最終確定面向隨州、輻射周邊、走向全國的辦學定位。
堅持大規劃,就是要志存高遠。按照“圣地車都”戰略,隨州將建設成為一流的城市。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隨州職院作為唯一高校,必須有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理念。第一步是建成全省示范(特色)高職院校,第二步是沖刺國家級示范(骨干)職業院校。
堅持大規劃,就是要求真務實。面對適齡人口、就業結構、生源結構的變化和學院規模發展的變化,要正視客觀存在,努力適應區域教育市場的新形勢,適應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認真做到把隨州當前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與高職發展的潛在需要真正地融合和對接起來。
(二)實施大融合,是提供地方經濟發展所需智力和人才支撐的核心內容。
一是緊密構建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由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參與,組成隨州市職業教育聯盟領導機構和具體協調機構,共同負責協調處理產學研合作中的相關問題,為校企合作提供機制保障。以“圣地車都”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注重通過校企共建、股份合作,建立各種形式的實訓基地,為實踐教學搭建更為完善的平臺。突出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積極開展“校中廠”、“廠中校”建設。針對隨州企業行業人才需求,以“定向培養、保障就業、共同管理、責任分擔”為原則,實施“就業直通車”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企業技術升級和技術創新,主動構建為企業與社會服務的技術平臺,充分利用學校的人才優勢、技術優勢、信息優勢,將院校的項目研究與企業的市場需求相結合,以項目合作研究來驅動產學研融合。
二是設置貼近隨州產業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業。高職教育須承接服務和支撐區域專業發展戰略的要求,合理確定辦學規模,調整專業設置,加快緊缺技能型人才培養,才能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真正做到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于隨州;中國專用汽車之都落戶隨州,學院專業建設一定要凸顯這汽車和旅游,傳統特色專業建設要凸顯醫藥、服裝、食品、電子等隨州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圍繞隨州七大產業板塊的發展,培育一批優勢和特色專業,適應隨州對接大武漢、鄂西圈節點、承接大轉移等大發展方略所需要的大市場、大流通、大商貿?,F代特色專業建設要凸顯隨州經濟發展的亮點,如配套城市建設發展的裝飾設計類專業,加速經濟發展的營銷物流專業,體現隨州農業特色的綠色食品專業,等等。
三是打造高素質科研型師資隊伍。依托大中型企業、國家高職師資培訓基地、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等師資培訓平臺,通過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暑期社會實踐、外出進修學習、學歷提高工程、海外培訓項目等措施,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培植一批在教學、科研中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師、中青年專家、“三師型”(理論教師、操作大師、教學軟件處理開發教師)教學團隊和專業帶頭人,使師資隊伍適應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四是營造富有隨州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以發展為第一要務,鼓勵教職工創新、改革,進一步構建“做事文化”,形成厚德重能、求特創新、團結協作、拼搏奉獻的校風。在校園景觀設計,在校園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節、職業技術大賽、演講辯論賽等校園文化活動滲透隨州文化元素。成立炎帝文化研究中心和隨文化研究所,實現與區域文化的有效對接。
(三)推進大統籌,是奮力實現各項工作和諧協調發展的關鍵支撐。
一是統籌學院各種創建和專題活動。服務“圣地車都”戰略,要與教學質量工程建設、招生工程建設、師德師風建設、精神文明創建、平安校園創建、“四大行動”建設、治庸問責、兩訪兩創等活動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全面推進,協調發展。
二是統籌多元辦學形式。堅持教育與產業對接、專業與職業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對接,形成以高職教育為主體,以繼續教育、產業發展為兩翼的“一主兩翼”、多點支撐、協調共進的發展格局,源源不斷地為“圣地車都”建設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
三是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堅持用制度管理,不斷提高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各項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確保各項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推行學院和系(部)“兩級管理”,明晰教學運行機制,行政運行機制,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實施民主管理,形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學院發展的長效機制。
(四)凝聚大精神,是努力提升服務“圣地車都”境界水平的根本保證。
一是要立足競爭,勇于擔當。沒有競爭,就沒有出路,沒有擔當,有路也會迷途。要弘揚炎帝神農精神,來激發全院教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和跨越趕超的豪情,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立足競爭,勇于擔當。破除束縛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破解科學發展的難題和瓶頸,增加招生人數,擴大招生規模,提高教學質量,擴大畢業生就業渠道。
二是精誠團結,堅定信心。團結就是力量,信心就是黃金。首先,領導干部做起,班子要有信仰,講團結,核心是對高職教育有信仰,形式是在難關面前團結一致;其次,教職工隊伍要對學校發展充滿信心,工作中團隊合作。
三是狠抓落實,作風過硬。要服務“圣地車都”戰略,必須狠抓落實,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樹立正氣,要求教職工中說服務“圣地車都”話,做服務“圣地車都”事,愛崗敬業,恪盡職守。建立服務“圣地車都”建設的目標考核評價機制,深入開展學生評教,教師評政活動,嚴肅查處工作“不在狀態”和一切損害服務“圣地車都”行為現象。
[1]鄭光喜.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探析.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09,9,VOL23(3).
[2]劉斌.發展職教事業服務隨州建設.隨州日報,2012,(63),(三版).
[3]冷士良.對“聯盟式”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教育與職業,2010(23).
[4]張玉.隨州建設“圣地車都”的戰略構想.學習月刊,2012(8).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地域文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品牌建設研究》課題編號為2010A053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