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薛玲玲
(馬鞍山市石橋中學,安徽 馬鞍山 243000)
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詞作家之一,其詞因感情深沉、委婉動人而著稱。也許正因其人其詞愁情入心,深情入骨,才讓人讀罷掩卷有“一曲慟哭,滿紙嗚咽”之感。正如《毛詩序》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①納蘭性德是一情深義重的人,他以敏感的才子之心經歷情感生活中的曲曲折折。而所有優美的感嘆,華貴的憂傷在納蘭詞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其悼亡詞分外觸動人心。
納蘭性德(公元1655-1685年),清代滿族詞人,初名成德,因避皇太子之諱改名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其父納蘭明珠為清康熙時大學士。出身達官顯貴之家的納蘭性德天資聰穎,才華出眾,能詩擅書法,著有詞集《側帽集》(后改名《飲水集》),曾輯刻《通志堂經解》、《綠水亭雜記》等,其《飲水詞》問世后,曾一度形成“家家爭唱飲水詞”的局面。
清末詞評家況周頤在《蕙風詞話》卷五中曰:“納蘭容若為國初第一詞人。”我認為,詞人之所以得此贊譽,主要還是在于其心真,其詞真,其情亦真。他留下的三百多首詞,無不具有一種感染人心的悲哀凄美,籠罩著詞人的深情劇痛,氤氳在字里行間,如杜鵑啼血,聲聲令人斷腸。作為極端重情而敏感的詞人,其詞的創作與他豐富的情感是分不開的。從題材看,無論生死兩茫茫的悼亡之作、真摯動人的戀情之歌,還是肝膽相照的友情的抒寫、壯闊卻又情致綿綿的邊塞行吟,無不以情動人。陸機《文賦》云:“詩緣情而綺靡。”②鐘嶸《詩品序》曰:“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③都指出了寫詩作詞要抒發感情,有所寄托,納蘭詞亦不例外。他在《綠水亭雜記》中提出:“詩乃心聲,性情中事也。”表現了他“情真”的創作原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納蘭性德用情至深,其戀情詞表現了濃郁深沉,纏綿真摯的情感美。這一點在他的悼亡詞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悼亡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種特殊的題材,悼即哀悼傷感,亡為離世,本為哀悼親朋好友離世時所作的文字,詩歌創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詩經·邶風·綠衣》就是一篇思念故妻之作:“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憂兮!”(妻子親手做的衣服我就穿在身上,但做衣服的人已經不見了。)其“睹物懷人”的寫法對后代的悼亡詩詞有一定的影響。自西晉太康年間著名文人潘岳《悼亡詩》三首問世后,“悼亡詩”就約定俗成為丈夫傷悼亡妻的專門題材。唐代的元稹、李商隱等人都寫過悼亡詩。而以詞寫悼亡始于北宋蘇軾,他的《江城子記夢》即一首有名的悼亡詞,后也有人作過悼亡詞,而悼亡詞無論從容量還是成就看,當屬納蘭性德為最。嚴迪昌《清詞史》統計:“現存《飲水詞》中題目中‘悼亡’的有七闋。此外,雖未標題而詞情實是追思亡婦、憶念舊情的尚有三四十篇。”④在他之前,還未有人這樣大量創作悼亡之詞。其悼亡詞反映了真摯的情感美,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了和諧統一,是他無盡凄楚的悼亡之情和高超的文學才情交相輝映的產物。其悼亡詞的題材源于那位在他生命和婚姻生活里最重要的女子。
納蘭性德原配盧氏,系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盧興祖的女兒,據載是一位性情與美貌并存的女子。他們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成婚,這出封建社會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卻因二人情投意合而帶來了想不到的完美。少年夫妻詩詞唱和、恩愛異常。然而,人生總是不盡如人意。據周篤文、馮統一兩先生《納蘭性德盧氏墓志考略》中所說,盧氏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三十日逝世,就是說他們只共同生活了三年多,盧氏便玉殞香消,而這對于用情至深的納蘭性德來說是情感世界里最致命的打擊,留下了永難彌合的傷痛。他將其一片情深訴諸筆端。其悼亡詞中肝腸寸斷之慟不絕如縷:“到如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判把長眼滴醒,和清淚,攪入椒漿。”(《青衫濕遍》)只字片言寫出了自己欲以淚和酒,遍灑墳前,希冀借此喚醒長眠于地下的愛妻盧氏的舉動,這樣的癡傻與深情,怎不給人以感動與震撼?
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陽之日的《沁園春》,被認為是納蘭性德三四十首悼亡詞中的代表之作。詞前有小序:“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之婦淡妝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能復記。但臨別有云:‘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婦素未工詩,不知何以得此也,覺后感賦。”從小序看,可見該詞為納蘭性德在盧氏去世半年的重陽之前,夢見亡婦之后所作,詞作曰: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回怎忘?記繡榻閑時,并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夢好難留,詩殘莫續,贏得更深哭一場。遺容在,只靈飆一轉,未許端詳。
重尋碧落茫茫,料短發朝來定有霜。便人間天上,塵緣未斷,春花秋葉,觸緒還傷。欲結愁繆,翻驚搖落,減盡荀衣昨日看,真無奈,倩聲聲鄰笛,譜出回腸!
詞開篇便以痛惜之詞對亡婦的逝去發出嘆息:嬌妻命比紙薄,“記繡榻”四句寫往日夫妻恩愛情景,反襯出今日永訣的悲情。昨日今昔,夢好難留,只有自己夜深人靜痛哭一場,下片則進一步刻畫自己苦苦追尋亡妻而不得的無限悵惘,無限沉痛之情。結句以幻境敘衷腸,一曲三嘆。詞情層層深化,熔敘述、描寫、回憶、設想與一爐,使人產生“悲而不能自抑”的情感。正如其摯友顧貞觀語:“容若詞一種凄婉處,令人不忍卒讀。”⑤這首悼亡詞絲毫不遜于蘇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沉痛;也不遜于賀鑄“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的凄涼。不同的時代與詞人卻有同樣的入骨深情!納蘭的悼亡詞以一顆真摯之心、一份入骨深情,為我們寫出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索,寫得纏綿悱惻。
納蘭性德的悼亡詞多用回憶的方式寫死別之痛,以記亡妻生前諸事寫離人之悲,以樂寫哀的手法的運用,使得哀情更哀。“憶得紗廚和影睡,暫回身處妒分明。”“憶得水晶簾畔立,泥人花底拾金釵”這樣的美好回憶、深情繾綣,在令詞人魂牽夢縈的同時,又怎能不讓讀者柔腸百轉?“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浣溪沙》)這里引用李清照于《金石錄后序》中記載的與其夫趙明誠賭書飲茶的典故,來喻自己與嬌妻的美滿生活。在昔日歡愉美好與如今的追懷失落里,刻下了詞人多少愛戀,多少深情,多少悵惘和多少悲傷……“重泉若有雙魚寄,好知他,年來苦樂,與誰同倚?我自終宵成轉側,忍聽淚弦重理?”詞人表達了與愛妻來生再續前緣的愿望。遺恨和懷戀之深切可由此看出,天人永隔的現實,使詩人的一股熱望成為幻夢。而正因為這樣一種癡情,才使詞人帶著沉痛的感傷走完其一生。從這些閃爍和浸潤著詞人深情與眼淚的句子里,我們可充分領略納蘭詞情真凄婉的特色,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其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也難怪嚴迪昌先生說他:“幾乎將一顆哀慟追懷,無盡依戀的心活潑地吐露到了紙上。”⑥由此,納蘭性德的悼亡詞因深厚情感向我們展現了真摯哀婉、纏綿動人的愛情美……
其悼亡詞何以如此動人?這和詞人的創作主張和藝術才華是密不可分的。他主張直抒性靈,然而在藝術上并非平鋪直敘,而是注重藝術錘煉,寫得深沉動人,纏綿哀怨。“悲劇往往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詞作突出的藝術風格是悲感之氣尤盛,哀婉之聲尤重,滲透了傳統審美品格的影響,是他心靈悲歌的回響。“相思何處說,空有當時月。”(《菩薩蠻》)只有明月伴孤獨的自己,以慰藉寂寥。冰心說:“生離是朦朧的月日,死別是憔悴的落花。”生離已足夠使敏感的才子之心產生傷感,何況是與摯愛之妻的死別呢?所以納蘭性德的悼亡詞更多體現了他風格上的哀婉動人。
其次,表現在其詞意境上的情景交融、凄婉深致。納蘭詞善于創作迷離凄清的意境,以想象、設問、襯托等多種手法,達到景語、情語的統一融合,如:“忽疑君到,漆燈風飐,癡數春星。”(《青衫濕·悼亡》)以浪漫動人的情境寫自己對亡妻的深摯愛戀與追懷。
最后,在語言上,納蘭性德多使用富有表現力的詞語,表達其復雜纖細的情感。有綺麗、有輕靡、有傷情……無論何種語言特色,都只為表現其凄婉的心理與風格。如:“新恨”、“凄涼”、“殘燈”、“淚痕”等等。 又如“記得別依時,桃花柳萬絲”、“心字已成灰”之句,選詞上多使用悲感強的詞來表現,與中國傳統審美心理相契合。
唐代高蟾有“世間無數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之句,而納蘭悼亡詞則以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在意境、語言上形成了凄美絕倫的風格,寫盡了傷心與凄婉,蘊涵撼人心魄的悲感之美,折射出傳統的“以悲為美”的審美心理。他以自己獨特的才情和藝術手法傾訴悼亡的悲傷,因悲而動人,因情而蘊美,彰顯出納蘭詞獨有的美感。
注釋:
①韓湖初陳良運主編.古代文論名篇選讀[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63.
②韓湖初陳良運主編.古代文論名篇選讀[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108.
③韓湖初陳良運主編.古代文論名篇選讀[M].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184.
④嚴迪昌.清詞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306.
⑤葉嘉瑩張秉戍編.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M].中國書店出版社:529.
⑥嚴迪昌.清詞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306.
[1]納蘭性德.納蘭詞.[M].文學古籍刊行社據商務印書館紙版重印,1954.
[2]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性德詞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葉嘉瑩主編.張秉戍編著.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M].中國書店出版,2001.
[4]吳梅.詞學通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
[6]嚴迪昌.清詞史[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7]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