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琪
(北京印刷學院 新聞出版學院,北京 102600)
培養(yǎng)和提升人文素養(yǎng),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類的課程,是承擔素質教育任務的重要課程。但是當今中國很多大學都從原來的培養(yǎng)知識性人才轉向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學生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也更注重專業(yè)的實用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所謂的素質教育很容易被認為是空中樓閣,看著好看,實際上落不到實處。文藝概論這樣的基礎課程,尤其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同學來說,更是易于淪為學生混學分的工具,真正對文藝學感興趣的,寥寥無幾。但是,文藝概論課程不可能取締,素質教育需要落到實處。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我們應該怎么樣去改革文藝概論課程的教學?怎樣使其應時勢要求而變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在這個概念里,道應該理解為理論和思想,術是方法和途徑。文藝概論是一門理論課程,從課程目標來說,要求學生學習文學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理論,但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文科學生來說,以學習理論為目的,顯然對他們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將無用之用轉為有用實用,筆者認為,首先要進行觀念上的轉變,即從道到術的轉變,把學習文藝概論的道改為以其道為術,使其成為學生理解文藝作品、增強人文修養(yǎng)的工具和途徑。
在以往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以文藝概論中的理論為中心,所舉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這個理論,那么在以后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用理論作為工具,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講到文學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時,文藝概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在文藝作品中,情感與思想密切相連,情感應該受到理智的控制。魯迅先生說,“我以為情感正烈的時候,不宜作詩。否則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魯迅:“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黑格爾:“啼哭在理想的藝術里也不應是毫無節(jié)制的哀號……把痛苦和歡樂滿肚子叫喊出來也并不是音樂。”黑格爾:“藝術要馴服并且涵養(yǎng)沖動。”這些理論都是比較簡單容易理解的,把這些理論理解了記下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標,我們能運用這些理論去理解文藝作品。教師要求學生運用文藝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關系來鑒賞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線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總量!我飛奔,我狂叫,我燃燒。我如烈火一樣地燃燒!我如大海一樣地狂叫!我飛跑,我飛跑,我飛跑。我剝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嚙我的肝,我在我神經(jīng)上飛跑,我在我脊髓上飛跑,我在我腦筋上飛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這首《天狗》一向被譽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飆激揚的感情,通過熱烈奔放的詞句表達出來。抒發(fā)了詩人否定舊的社會現(xiàn)實、擺脫舊的思想束縛、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強烈愿望,集中體現(xiàn)出五四時期提倡科學、民主和自由的時代精神。在我們學習了文藝概論之后,我要求學生按照文藝作品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和詩歌的美學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這首《天狗》。學生們感覺到這首詩歌缺乏詩歌的審美特征,情感太過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縛,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樣泛濫,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話詩就容易顯得簡單直接,缺乏含蓄蘊積之美呢?接下來,我們舉了艾青的一首白話詩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讓學生體會,在理智束縛之下的情感表達,是怎么樣體現(xiàn)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她是童養(yǎng)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嘗到飯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大堰河,為了生活,在她流盡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開始用抱過我的兩臂勞動了;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她含著笑,用手掏著豬吃的麥糟,她含著笑,扇著燉肉的爐子的火,她含著笑,背了團箕到廣場上去,……”
從這首詩歌里面,我們可以在這些平白如話的詩句里,感受到詩人對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對詩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這種感情的表達沒有用號哭或者吶喊的方式來表達,而是用細節(jié)的描繪和平實的語言,潤物細無聲地把感情的流露潛入讀者的心中,讓我們感動。
在運用理論來學習和分析作品的過程中,相信能一箭雙雕,既能讓學生對理論的認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強他們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文藝作品文本的解讀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廣。如果例子多而廣,就會有兩個弊病,一是學生閱讀的書目跟不上,容易聽得一頭霧水,卻不知所云。老師在課堂上發(fā)揮得洋洋灑灑、淋漓盡致,學生卻感到云山霧罩,這樣的課堂看起來華麗但不實用。另一個弊病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例子多而廣,容易淺嘗輒止,難于具體分析。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具體的分析才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吸收。所以,每一個章節(jié),介紹作品盡可能集中在一個到兩個。例如在講到文藝概論中的戲劇文學中的悲劇時,談到悲劇的分類可以分為命運悲劇、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那么,每一個悲劇類型,就講一個具體的作品來深入分析。命運悲劇以《俄狄浦斯王》為例,性格悲劇以《哈姆雷特》為例,社會悲劇以《竇娥冤》為例,把這幾個作品細致分析,講深講透,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到悲劇的特征。所舉的作品盡量采用文藝經(jīng)典作品。一是經(jīng)典作品經(jīng)過了時間的考驗,二是對于非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他們閱讀文藝作品的時間本來就少,那么對經(jīng)典作品的細致講讀有助于他們?nèi)宋乃仞B(yǎng)的快速提高,但是可以有多而廣的推薦閱讀書目,讓學生有興趣的話在課下自己閱讀。
啟發(fā)參與式教學是要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多組織有吸引力的專題討論和演講。文藝是以形象和情感為主要特征的,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情感動員,調動學生的想象和情感,使其參與到作品的學習和鑒賞中,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重要作用。啟發(fā)參與式教學的常用的兩個途徑是討論和演講。討論和演講,看似是簡單和普通的方法,但是能畫龍點睛的,是有吸引力的主題。在講到文藝作品的社會功能時,我以 《它為我的人生帶來了什么》為題組織學生演講,讓學生談他們接觸的某個文藝作品對他們的重要影響。在講到文藝作品的藝術風格時,讓學生進行討論,首先說說他們最喜歡的藝術風格,然后以《藝術風格與人格》為主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最后每個小組派一名組員上臺發(fā)言,講述他們的討論結果。這些討論和演講緊扣課程內(nèi)容,又能動員學生的情感參與,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平時的作業(yè)中,每個學期都會有文本鑒賞分析的作業(yè),在作業(yè)的寫作要求中,我要求學生寫他最喜歡的或者對他影響最大的文藝作品,而不要去隨大流,去分析經(jīng)典或者分析潮流作家的作品。我的觀點是,讀你有興趣的作品,而不是什么書都讀。在這句話里似乎有一個二律背反,如果沒有去讀,怎么知道有沒有興趣?這個讀,指的是精讀,即深挖其精神內(nèi)核的讀。只有自己最喜歡,有興趣,才能去深挖其精神內(nèi)核,才能感受到作品的魅力。
我在教授文藝概論課程時,從來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要求他們理解,多讀作品,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自然記憶。學生在學期開始之初就表示非常關注考試方式,我的回答是,考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這個課程中精讀了多少作品,有沒有深入地理解這些作品,能不能運用理論分析和解讀這些作品,在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和理解中,你的人文素養(yǎng)有沒有得到顯著的提高。在考試時,我采用了非常靈活的方法:以課程論文的方式結課,要求學生要做到作品和理論相結合,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這種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在文藝概論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技術的更新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因為文藝概論不僅僅是講文學作品,還有影視和繪畫作品,所以,多媒體的展示方式很便捷也很必要。
在進行文藝概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目標是把這門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課程,變成教師巧妙地教,學生樂意學的課程。不追求高難度高深的理論堆積,注重文藝作品的文本解讀,因為這些才是非中文專業(yè)的文科學生最易于接受也比較感興趣的,使其感興趣且能接受,才能增強教學效果。只有這樣,這門對他們來說貌似無用的課程才能發(fā)揮其無用之用。
[1]魏飴,劉海濤主編.文藝鑒賞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思和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3]吳中杰著.文藝學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新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