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南通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通 226019)
(作者系南通大學文學院2010級研究生)
19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報刊出現。而詩歌最早在中文近代報紙上出現則是1815年登于馬六甲出版的 《察世俗每月統計傳》上的《年終詩》四首。可見,隨著近代報紙的產生,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就已經見諸報端了。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滬報》隨報贈送的“附張”《消閑報》誕生,標志著中國報紙副刊的正式形成。而早期的《字林滬報》,就在新聞后面刊登詩詞雜作。可以說正是有了用詩歌來填補報紙版面的有益嘗試才促成了后來報紙副刊的產生,而報紙副刊的產生,則使得詩歌在科舉之外煥發出一種新的生命力。
在古代,詩歌作為主流文學,一直被人們所推崇。到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資本主義的發展,近代社會發生劇烈變遷,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特別是面對西學的滲透,詩歌要反映日益紛繁的社會現象,表達矛盾復雜的思想感情,勢必要突破舊體的束縛。因此近代詩歌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有著典雅的語言和嚴格的格律規范的傳統詩歌開始向不重格律、形式自由的現代新詩轉變。而在詩歌的近代化進程中,報紙副刊無疑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1895年前后,國人掀起了第一次辦報高潮,報紙的數量激增。而伴隨著報紙的大量普及,副刊上的詩歌等文學作品也得以大范圍傳播,文學作品僅限于同仁之間的欣賞成了歷史。這一方面使得詩歌本身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具有了平民性。另一方面文學受眾的迅速擴大也要求報紙副刊登載的詩歌作品必須符合大眾的口味,這就加快了詩歌的現代性轉變。
1.副刊版面有限。這是由報紙的新聞性所決定的,副刊只是報紙的附屬品而已。因此,副刊文章總以短小精悍為好。相對于小說和散文,詩歌屬于篇幅較小的文學體裁,剛好契合副刊的這一要求。特別是早期的副刊性文字,多是在新聞或文章缺文的空白處,起著“新聞不足小詩補”的補白或點綴的作用。另外,和雜志書籍不同,報紙大多是人們在忙里偷閑的情況下隨手翻閱的,很少有人會把報紙完整地讀一遍,他們只是想簡單地了解一下內容的大概,因此長篇大論的文章在副刊上是很少有人問津的。而朗朗上口的一首詩歌在給人解悶的同時,往往會被人偶爾記住一兩句,這就比較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
2.副刊的大眾特征要求做到雅俗共賞。副刊的讀者其實就是報紙的讀者,因此它的讀者圈就比較龐雜,面比較廣,讀者的年齡、職業、文化層次都相差懸殊。副刊為了照顧讀者,在刊登小說等通俗文學的同時,還要刊登一些古體詩詞來滿足傳統文人的需要。當然,在上海等地,為了擴大報紙銷路,報紙副刊也刊登了不少“描寫艷情,流連風景”的詩歌。所以一直以來,詩歌都是副刊的座上賓。
3.副刊的把關人大多是知識水平比較高的傳統文人。在近代,副刊由于剛剛起步,還屬于一種綜合性的文藝副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文學作品被視為副刊的正宗。同時,副刊的主編大多是從科舉考試中出來的正統文人,他們的一些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副刊的內容,能詩善文,喜歡唱和的文人常在副刊上發表詩歌,因此,早期的副刊多是詩歌類的文學作品。比如1882年,《字林滬報》開辟文藝專欄,取名《花團錦簇樓詩集》,專門刊登詩詞歌賦。
1.主要表現為批判性詩歌的大量出現。在這樣一個列強侵略的時期,作為文人的副刊編輯更加傾向于選擇那些對中國社會進行反思批判的詩歌,從而找出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報紙的實時性很強,總是關注最新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因此副刊的內容也總是試著去反映時下的情形。一方面,副刊適應報紙的實時性,開始刊登大量的反映社會現實的批判性詩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文人利用副刊這個平臺,抒發自己的現實感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有目共睹的是,“五四”時期的一批文學巨匠和著名學者,大多起步于報紙的文化副刊。戊戌變法失敗后,林旭被清廷殺害,林旭的妻子聞訊后痛不欲生,自殺殉夫。在這段時期內,副刊上就出現了大量的批判性詩歌,對清政府的頑固派進行強烈的譴責。
2.革命派詩歌成為主流。報紙副刊的正式形成恰逢戊戌變法失敗之后,革命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些革命者大都是有著中西文化背景的新式文人,更懂得利用輿論來為革命造勢。此時的報紙副刊就成為他們宣傳革命主張的主要舞臺,以后很長一段時間,革命派詩歌成為副刊的主流。如《同文消閑錄》就刊登過革命和尚烏目山僧王崇仰的詩文和秋瑾的朋友們憑吊鑒湖女俠的詩詞,副刊詩歌從此完成了由封建文人舞文弄墨抒發個人情緒向政治色彩鮮明的革命詩歌的轉變。1904年,慈禧七十大壽。《警鐘日報》副刊刊登了林白水的詩詞:“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頤和,何日再幸圓明園?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慶?五十失琉球,六十失臺灣,七十又失東三省!五萬里版圖彌蹙,每逢萬壽必無疆!”諷刺辛辣,被許多報刊紛紛轉載。
3.白話新詩的出現。據統計,1898至1905年間將近二十種最主要的白話報刊上,大都開辟詩歌專欄,而其語言已經不再是古奧難懂的文言文字。譚嗣同有詩 “三言不識乃雞鳴,莫共龍蛙爭寸土”,梁啟超評價只是“頗喜尋扯新名詞以自表異。”黃遵憲的《今離別》四首更是歌詠輪船、火車、電報等,以“舊風格含新意境”。
近代,西學影響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報紙副刊上,既有新體詩,又有舊體詩。既有保守派的詩歌,也有革命派的詩歌。正是在副刊輿論的新舊對立爭論中,促進了中西詩歌的融合。維新派的譚嗣同就曾做過這樣的詩:“綱倫慘似喀斯特,法力盛于巴力門。”可見當時西學已經滲透到了文人的創作中。
報紙副刊對于中西詩歌融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文人供職于西人創辦的副刊,卻由衷地宣傳中國傳統文學體裁的詩歌。如《申報》于1872年11月創辦的《瀛寰瑣記》,史料記載曰:“其中宏論閎議,層出不窮,駢體諸作,亦可與古作者并駕齊驅。各體詩詞,則濃淡清奇,不拘一格,間附雜著,亦簇簇生新。”(1877年刊行之《申報館書目》)《申報》早期的主筆,李芋仙、王紫銓等人,雖然供職于西人美查主辦的《申報》,卻把《申報》及其副刊作為了施展其“國學”才華的“傳媒”。2.以報紙副刊為載體的近代兩次論戰。1896年,改良派與頑固派進行了一場論爭。其結果就是西學在中國獲得迅速傳播,加快了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轉變。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就中北辰星拱地中海,蔥蔥郁郁騰光芒,岸環大小都會數百計,積氣淼淼盤中央。自馀各土亦爾爾,海若凱奏河伯降,波羅的與阿拉伯,西域兩極遙相望;亞東黃渤壯以闊,亞西尾閭身毒洋(印度洋)。”氣勢恢弘,視野開闊。全詩長短句相間,寫出了新意境和新事物。1902年,革命派以《民報》為主要陣地,保皇派以《新民叢報》為喉舌,展開了激烈的關于是否革命的論戰。這一次西學對近代詩歌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中國詩人不再僅僅接受西詩的意象和形式,而是主動吸收西方詩歌的自由主義和浪漫主義,融合在詩歌的思想和意境之中,如高旭就用充滿神奇瑰麗的想象,以及長短不齊,參差錯落的語句入詩,表達了一種自由奔放的情感:“堂堂大漢干凈土,不許異類污腥臊,還我河山日再中,犁庭掃穴顧其巢,作人牛馬不如死,淋漓血灌自由苗。”
在近代,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影響,翻譯外詩大行其事。1909年,詩僧蘇曼殊編選的《拜倫詩選》出版,這是第一本譯詩集,進而開啟了譯詩在中國新的發展。蘇曼殊的翻譯之路可以說是開始于報紙副刊,蘇曼殊回國后不久,受陳獨秀之邀赴上海任《國民日報》翻譯,此后一段時間翻譯了拜倫的大量詩作:《去國行》、《留別雅典女郎》、《贊大海》、《答美人贈束發帶詩》、《哀希臘篇》。可見當時翻譯外國詩歌之風的盛行,由此成就了他在詩歌翻譯領域的特殊地位。
其實,早在戊戌變法失敗后的幾年間,梁啟超就在《清議報》和《新民叢報》上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廣泛地介紹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為詩歌以及翻譯文學的輸入提供了發表的平臺,成為副刊譯詩的雛形。特別是1899年,梁啟超提出了轟動近代文壇的“詩界革命”,從此詩歌翻譯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以后,翻譯詩歌的題材與數量不斷豐富與增多,英、德、法等國膾炙人口的詩歌皆有譯介。其中最有代表的一首譯詩就是《哀希臘》。這首悲壯慷慨的《哀希臘》先后有梁啟超(1902)、馬君武(1905)、蘇曼殊(1907)、胡適(1914)等四人的譯文,四篇譯作風格各異,以馬君武的七言古詩和蘇曼殊的五古最為讀者所喜愛。張定潢更是這樣贊譽蘇曼殊:“唯曼殊可以創造拜倫詩。”可見此時的譯詩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在這個過程中,報紙副刊對于譯詩的傳播和接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近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文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學,它在許多領域都有了交叉和滲透,而就近代詩歌來講,受報紙副刊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對西方詩歌風格的借鑒,還是詩歌內容的西化,隨著中西傳播的不斷深入,都隱含著報紙副刊這一傳媒的痕跡。
[1]劉斯奮.蘇曼殊詩箋注[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2]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朱文華.中國近代文學潮流[M].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
[4]史馮并.中國文藝副刊[M].華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