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龍 范 瑜
(1南京師范大學 學生工作處 招生辦公室;2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3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為中學與大學之間的橋梁,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不僅對中學教育教學、高校人才選拔具有調節和指導作用,而且承載著整合教育系統、維系社會穩定的重任,因而歷來是各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中,再次明確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并提出“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指導原則,特別對于高等學校錄取機制的多元化方面,進一步給出“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和破格錄取”的具體建議。
由于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涉及從中學到大學,從個人到國家的根本和長遠利益,任何有關此項制度的改革都應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訴求,也應順應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英國、美國和日本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發達的國家,美國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在歷史上受英國影響,但通過改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作為成功典范受到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的廣泛關注;日本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在形成過程中受美國影響,作為與中國在文化和教育傳統上同源的國家,日本在吸收美國先進理念的基礎上,通過改革,最終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因此,對英、美、日三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進行比較研究,將為確定我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正確方向提供借鑒。
作為西方歷史最悠久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體系歷經長達幾百年的演變,已日臻完善,與之相匹配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也幾經變革,并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產生重要影響。孫中山先生曾言:現在歐美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1]
英國大學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治和自由的基本傳統。在19世紀以前,招生完全是大學的自主權,招生的方式為注冊入學。隨著宗教對大學控制的加強,大學招生自主權受到一定影響,大學招收學生必須經過教會審查、宗教測試和面試,但沒有筆試要求。經過19世紀初的改革,大學逐步擺脫教會控制,在招生中引入筆試形式,開始對考生進行書面測評。19世紀中期,牛津、劍橋等大學相繼成立地區性的考試委員會,各自獨立主持具有大學招生考試功能的中學畢業證書考試,以引導中學教學,同時為大學輸送合格生源??荚囄瘑T會組織的考試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大學招生考試,其目的是檢測考生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水平,是中學畢業生的“畢業證書”考試,獲高級水平畢業證書的學生,可直升大學。中學畢業證書考試兼有大學入學考試和中學畢業檢測的雙重功能。19世紀末,為突破大學保守的框架,政府開始以財政資助的方式,介入大學的各項事務。在這一時期,中學發現其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學生應付各個大學組織的畢業證書考試,特別是在應付考試的過程中,嚴重干擾中學的教學標準,因此中學希望建立統一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20世紀初,各大學考試委員會開始實施由中學考試委員會推出的統一的學校證書考試和高級學校證書考試,后者相當于大學入學考試水平。兩種證書考試成績,作為各大學錄取新生的主要依據。大學撥款委員會作為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協調者,對大學考試委員會推動統一的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紀中期,政府再次介入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原先的學校證書考試制度被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制度取代,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為單科性考試,分為兩級:普通水平考試,供16歲及以上者參加;高級水平考試,供18歲及以上者參加。兩級考試成績都作為大學招生的重要依據。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制度的實施標志英國證書型大學招生制度的確立。對比以前的制度,此次制度改革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評價導向,與學校證書制度不同,普通教育證書僅是對學生個人評價,并不對中學教學質量評價;二是評價方式,學校證書制度采用學科分組制,考生必須通過某個學科組的所有科目考試才能獲得證書,實行學科組評價方式;而普通教育證書制度采用的是單科證書制,學生科目選擇自主性和靈活性增加,通過一個科目的考試,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證書,實行單科性評價方式。進入21世紀,英國繼續加大大學招生考試改革力度,在改革趨向方面有三個特征。其一為招生標準的多元化,英國試圖建立一種有助于大學判斷所有申請者潛質和相對優勢的全國統一考試制度,這一考試被稱為“學術推理思維能力測驗”;其二為評價標準的精細化,為使大學選拔到更優秀的考生,在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考試的評價中,增加最高等級評價;其三為招生程序的人性化,2008年,英國通過改革大學招生制度,使兩年后參加高級水平考試的考生,如發現自己考出更好的成績,則可申請就讀更好的大學,同時保留考生已錄取大學的入學資格。[2]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在短短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美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這與其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密不可分。
美國在南北戰爭時期是英國殖民地,因此它的高等教育是英國高等教育的移植。當時美國大學數量少、規模小,且多由教會控制。各校招生模式相同,一般通過口試甄選學生。南北戰爭后,美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加大,隨著“贈地學院運動”的展開,大學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以適應不斷增加的入學人數。大學原先的口試招生制度,因為效率低下,無法滿足規模逐漸增大的大學招生需要,也使得中學教育因為大學招生的絕對個性化無所適從,美國招生考試制度開始改革,各大學逐步采取證書錄取制[3]。這一制度加強了中學與大學之間的聯系,對中學努力提高教育質量有積極作用。在這一制度下,大學定期對中學進行評估,獲得大學認可的中學,其學生如獲畢業證書,可直升相應大學。證書錄取制在實施中陸續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大學逐漸意識到對中學認證的投入很大;二是中學為適應不同大學的認證要求,導致失去辦學自主性和教學上的混亂;三是這一制度沒有實現大學跨州選擇學生或學生跨州選擇大學,因為大學承認的中學文憑僅限本州范圍。為解決這些問題,19世紀末,美國開始出現跨州的地區性專門認可(中學)組織。此后,美國逐漸形成了六大地區性中學認證機構,在逐步完善證書錄取制度的同時,美國部分地區開始組建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突出建立大學招生標準的導向功能。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的出現為美國實施全國性的統一考試制度提供了組織保障。1901年6月,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舉行了稱為“學業成績測驗”的首次標準化統一考試,此后越來越多的大學采用了這一考試標準。20世紀初的科學研究表明,僅依靠考試并不能準確選拔出優秀的考生,美國歷史上實施的口試招生和證書錄取制度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1919年,哥倫比亞大學率先使用綜合選拔制錄取考生,這一制度更加強調考生評價指標的多樣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具體評價指標包括考生個人背景、中學表現、領導能力、興趣愛好、動機,以及大學入學考試成績等。綜合選拔制逐漸被許多大學接受,成為繼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之后的又一種招生考試制度[4]。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化開始出現,1926年,大學入學教育委員會對考試內容和方式進行改革,首次舉辦了學術性向測驗(簡稱SAT),以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在大學學習的能力和潛力。二戰結束后,美國高等教育向大眾化趨勢發展,原有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因此制度改革成為歷史必然。一方面社會對人才有大量需求,另一方面,接受高等教育已成為青年人提高經濟地位的首選方式,再加上民權運動的蓬勃開展,要求教育機會公平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面臨對大學招生基于優秀、成就和潛力的傳統選拔標準的巨大挑戰。采取科學合理、靈活多樣的大學招生標準成為美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方向。一些市立大學和社區學院開始實施開放式招生制度,只要是高中畢業生都可以獲得入學資格。同時,高水平大學仍然堅持綜合選拔制的選擇性招生,1947年教育考試服務中心舉辦的SAT考試成績和1959年美國大學考試中心舉辦的ACT考試成績,成為大學錄取新生的主要依據之一[5]。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美國大學生源競爭呈現出層次性,相應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也逐步形成了與分類型、多層次高等教育系統相適應的開放招生制度和選擇性招生制度并存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
作為亞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的高等教育已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日本與中國同屬東方文化圈,在文化傳統和道德觀念上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日本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發展歷史上,曾受到中國科舉考試、美國綜合選拔制度等綜合影響,并最終形成自身特色。
日本高等教育發展史只有100多年,明治維新以前,日本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家落后和貧窮。明治維新后,日本努力吸收歐美國家的優秀文化成果,大學招生考試由各校獨立舉行。20世紀初,為順應形勢發展,日本大學招生考試開始實行兩階段考試,即預備考試和選拔考試,前者對沒有中學畢業學歷的考生進行中學畢業文化程度的學科考試,考試合格者取得參加選拔考試的資格,選拔考試即為大學入學考試。選拔考試實行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根據考生成績和志愿決定其所錄大學專業。這一招生選拔方式類似中國的高考。1919年,為滿足國家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需要,文部省將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為統一考試、高校單獨選拔。這一制度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成績標準的綜合化,如報考大學人數超過大學招生計劃時,要考查考生中學的學業成績,結合選拔筆試成績和中學成績,綜合判斷考生的錄取資格;二是考試科目的固定化,選拔考試科目統一規定為3門;三是高校命題的自主化,選拔筆試的題目,允許各高校自主命題。這一制度統一了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目要求,并強調重視中學學業成績,同時在統一下體現靈活,給各大學獨立命題的自主權。二戰結束后,日本在美國教育使節團的建議下,借鑒美國學術性向測驗(SAT)的經驗,開發了“學術智力測驗”,作為大學招生的依據??荚囋囶}由國家統一命制,實行全國統測,大學根據學生測試成績和志愿錄取考生。1948年以后,日本繼續改革,以“升學能力測驗”代替“學術智力測驗”,以此判斷考生是否具備大學入學資格以及是否具備就讀專業的能力?!吧龑W能力測驗”目的不是考查知識和智力,而是通過對學生推理和理解能力,考查進入大學學習所必備的專業適應能力。測驗內容包括一般能力、文科能力、理科能力三部分??忌€須參加由國語、數學、社會、立刻和英語組成的知識考試。錄取時結合知識考試、升學能力測驗成績、中學成績,以及考生調查書、健康、品德和特長。由于對美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借鑒并非完全適合國情,升學能力測驗被指增加學生負擔并使考生實際能力下降,1955年,日本取消了這一測驗,改為由各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但大學考試科目和要求由文部省規定。各大學開始實行標準分錄取考生的方法。1963年,文部省專門成立能力開發研究所,嘗試對學習適應能力、職業適應能力等進行評價。同年開始實施新的大學入學考試,即能研測試,但由于大學反應冷淡,1968年終止。1977年日本正式成立國立大學統一考試機構,即大學入學考試中心,1979年,日本開始在國立和公立大學中正式實施兩階段考試制度,第一階段為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持的全國“共通第一次學力考試”;第二階段為各大學的自主考試。第一階段考試目的是考查考生高中階段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合格者才有資格參加第二階段的考試。第二階段考試要進一步考查考生的學科專業適應能力。各大學根據兩次考試成績和高中調查書綜合評定錄取資格,兩次考試成績的權重由大學自己決定。為糾正部分大學以第一階段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錄取依據,1990年,第一階段考試被“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取代,這一考試在原有考試制度考查方面的基礎上,突出了對不同考生個性、能力和性向的選擇原則和判斷標準,同時給予各大學更多自主權,由它們自行決定是否選用這一方案和選用方案中科目的數量。這一改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利用第一階段考試的大學逐年增多。[6]
通過研究三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歷史沿革,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三國招生考試制度進行比較研究。
從三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發展歷史看,招生與考試相對分離是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英國最初建立的大學招考制度,招生與考試都是大學的權利,在充分體現大學自主權的同時,對中學的教育教學形成干擾,另一方面,各大學自行制定的人才選拔標準,也造成對考生評價上的差異性,不利于大學招生公信度的建立,最終影響大學的聲譽。因此建立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既是中學的訴求,又是大學的訴求,更是社會對人才評價的客觀性要求。英國最終選擇的大學招生模式是證書制,而組織證書考試的并非大學。在英國,考試機構與招生機構分開,考試機構只負責考試,而招生事務由大學自主決定。如英國成立的大學考試委員會是經政府批準,且具有法定考試權力的非營利性機構,機構頒發的證書全國通用。但大學在招生錄取過程中對這些通用性的證書如何認定,則由各大學自行確定,政府不得干涉。
同英國一樣,美國也是在實行證書制導致的中學教學混亂的前提下,逐步開始了統一的標準化考試的探索,但由于國家對大學的自主權不能干涉,因此,由部分大學和中學形成的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成為實施標準化考試的最初“民間組織”,直至后期由非官方的“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和“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為各大學提供各種入學考試服務。這些組織并不會對大學招生自主權形成威脅,如何使用統一的入學考試成績由各大學自己決定,因此美國各大學(除實施開放招生制的大學外)最終選擇了統一考試和高校自主選拔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模式。
相比而言,日本在20世紀初形成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由于強化了國家意志,使得招生考試權力體現了統一化傾向,但最終日本大學招生自主權由重新回歸大學,與英、美兩國不同,日本大學入學考試制度中的統一考試始終受國家控制,由于日本大學自治權受憲法保護,招生權歸大學所有,因此,如何利用、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國家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考試由各大學自己決定。因此,日本最終選擇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也體現了“招考分離”的精神。
中國應進一步大學招生自主權,建立起“招考分離”的大學招生選拔制度。招考分離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必然形成統一考試和大學自主選拔相結合的大學招生模式,一方面通過統一考試可以規范中學教學,形成對考生的客觀評價,建立社會公信度,降低大學在招生過程中的成本。另一方面,大學自主選拔可以體現不同類別、層次的大學對不同人才的選拔要求,體現出大學招生的個性化和靈活性,從而提高招生的針對性和效率。
招生標準的建立必然依托一定的考試功能的發揮,大學入學考試中的統一考試功能至少應該包括三個方面:檢測中學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學習方向,測量考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
英國的大學招生考試結合了中學畢業考試和大學入學考試,實行兩次考試制度,除開放式大學外,英國大學將證書考試成績作為大學主要的錄取標準。英國的證書考試命題由大學考試委員會負責,考試科目設置廣泛,普通水平考試有50科左右,高級水平考試也有40科之多,既涉及學術性科目,又涉及技術性科目,考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任意選擇科目。進入21世紀后,英國開始積極探索“學術推理思維能力測試”的考試模式,力圖通過測試,進一步幫助大學對考生進行全面、科學的評價。
美國大學招生考試無論是試題內容還是科目設置都以能力考查為中心。其中SAT是一種標準化的學習能力測驗,目的不在于檢查學生在高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確定考生是否具備大學學習的基本能力。從考試內容看,SAT又可以分為SAT1和SAT2,SAT1也稱為推理測驗,不分科,只進行綜合能力考查,這樣便于突出考生文理方面的不同能力。考試內容包括英文、數學和寫作。每部分內容都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如英文的閱讀理解,涉及范圍涵蓋物理、地理、生物、化學、歷史、經濟、社會等方面,答案需要對全文整體理解,并經過歸納和總結才能得出。SAT2又稱為科目測驗,涉及五個學科領域的14門學科,共有20門科目可供考生選擇。ACT考試與高中課程內容緊密相關,涉及英語、數學、閱讀、科學和寫作,值得一提的是ACT報名表上附有學生興趣量表,測量學生在商業關系、商業管理、技術、科學、藝術和社會服務六大方面的興趣,指導學生更好地設計未來教育與職業規劃,同時幫助大學錄取新生提供咨詢和分班服務。美國兩大考試服務機構非常重視試題編制的科學性。在命題人員組成上,匯集了眾多的心理學、教育學、統計學、心理測量與教育測量等學科領域的專家。
日本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也注重能力評價??荚噧热菀愿咧须A段教學內容為主,學科涉及國語、地理歷史、公民、數學、理科、外語等6大學科,具體涵蓋31個科目??荚嚹康臋z測考生的思想能力、思考過程,以及綜合能力、理解判斷能力,不允許出現難題、偏題、怪題。考試不再是一個檢驗學生記憶力的方式,通過考試,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能力。
相比而言,三國大學招生考試中,英國和日本的統一考試命題方向類似,都以科目的選擇性考試為主,體現了統一性和靈活性,特別是英國近年來開展的“學術推理思維能力測驗”類似“美國的學術性向測驗”,體現了統一考試對考生學術推理和思維能力的考查導向。美國大學在招生考試中所依據的SAT或ACT測試功能較為完善,既有推理測驗又有科目測驗,甚至還附帶職業興趣評估。這些測試不僅能夠評估考生的綜合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還能夠幫助考生盡早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減少在選擇大學專業過程中的機會成本。應該說三國的大學招生考試既達到了檢測中學教學水平的效果,又使學生通過考試發現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善,更重要的是通過考試很好的評估出考生就讀大學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為大學科學選材提供保障。對比中國的高考制度,三國的統一考試只有檢測功能、沒有淘汰功能,通過考試,你可以發現問題并改善之,最終達到大學入學資格,每一次考試都會使考生獲得一次能力提升的機會。
盡管三國大學招生中所依據的統一考試按照科學化、標準化的原則實施,但三國都強調大學在招生錄取方面的自主權,最終的錄取標準由大學制定,為全面考查學生,三國大學都充分發揮了自主選拔功能,制定了多元化的錄取標準。
英國大學實行證書制招生模式,但各大學對申請者都提出各自的證書種類和等級的要求。在接到考生申請后,各院系通過了解學生中學的平時成績、日常表現和教師評語等情況,從申請者中選擇部分學生接受大學面試,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能力、興趣和特長。大學的錄取標準將結合證書考試的內容、等級、中學表現、對申請專業的興趣、努力程度、學業潛力和個人素質,以及義務工作的經歷和校外活動情況綜合評價考生的錄取資格。
美國在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中,十分注重對錄取標準多元化的理論研究。20世紀初,懷特曼經調查發現,學生在大學的成績與學生在中學的成績關系,遠比大學成績與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之間關系密切。因此,許多大學陸續建立多元化評價標準。美國大學的錄取標準一般包括:大學入學考試成績(SAT或ACT)、中學校長或教師提供的推薦信、高中成績或排名、高中修學的課程及成績、大學自己組織的面試、考生撰寫的論文或自傳、考生在中學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美國大學在制定錄取標準時,具有三個價值取向:一是強調基礎教育的合格性標準;二是注重學生學業評價的發展性,突出形成性評價的作用;三是發揮標準化考試成績的正向功能。
日本考生在參加統一的大學入學考試中心考試合格后,可依據考試成績參加適合自己性向、興趣的由大學組織的第二次考試。大學根據兩次考試成績,結合高中時的書面調查書、個人的興趣、特長、適應性,以及各種學習活動、文體活動、就業經驗和活動經驗等擇優錄取考生。
三國大學均建立起多元化的錄取標準,其中有學術性因素,也有許多非學術性因素,并建立起對學生評價較為完整的體系,各個因素在錄取中的權重由大學決定。特別是非學術性因素多來自考生個人提供的材料、中學提供的材料,因此對考生和中學的誠信有很高要求。中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更多強調學術性評價,盡管也引入了一些非學術性評價,但后者在錄取標準中很難起到關鍵作用,隨著社會誠信體系的逐步建立,非學術性評價應該在我國大學招生制度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英國大學的招生考試制度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影響巨大。歷經發展演變,英國建立了特色鮮明的證書錄取制度,并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模仿的典范。但英國也注重不斷吸收其他國家在大學招生制度方面的成功經驗,“學術推理思維能力測驗”就是類似于美國SAT測驗性質的評價體系。
美國高等教育從1636年建立哈佛學院開始,繼承了英國的大學傳統,其招生模式也一度效仿英國。在歷史上,美國一度實行了與英國同樣的證書錄取制度,統一考試是證書錄取制度的改革方向,推動統一考試制度的理由,美國與英國相似,都是為了建立公正的評價機制,改變中學教學的混亂局面,但在推動統一考試的方式方法上,兩國存在差異。對于如何減少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不銜接問題,在證書錄取制度改革過程中,成為當時爭論的焦點。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貝斯康姆認為應該讓大學適應已有的中等教育,但有人也認為應該讓中學作出改變。由于大學自治程度較高,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最終主導了美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大學引導中學的教學方向成為歷史必然。由此,美國突破了證書錄取制度的框架,建立了完全不同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而英國僅對原有的證書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在改革過程中,中等學??荚囄瘑T會發揮了導向作用,1918年,由該委員會推出的兩級證書考試制度,交由各大學考試委員會具體實施,顯示出中學對大學的強大影響力。從美國在大學考試制度改革中的繼承性發展來看,大學招生考試制度聯系著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大學招生自主權的過度發揮作用有可能導致中學教學的混亂,中學教學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大學生源的質量,大學能對中學施加影響,中學也能對大學發揮限制性作用,因此,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是中學與大學兩種力量相互博弈的過程。中國目前正在進行高等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重視來自中學的訴求,讓中學力量與大學力量協調整合,是順利推進改革的前提。
在三個國家中,日本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最為頻繁。日本在二戰前一度實行了類似中國高考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二戰后,在美國的影響下,日本進行了類似美國的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但這一改革實行十年就因不符合日本國情被終止。在不斷的改革中,國家對改革實施了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日本文部省幾乎主導了每一次的改革進程,即使日本大學招生有很大的自主權,但大學自主招生的科目仍被文部省統一要求。從戰后的1947年開始,日本就致力研究大學招生考試制度對本國的適應性,1979年最終確定的第一次統考和第二次考試相結合的制度充分反映了日本不斷進行制度探索的成果,這是繼承“明治維新”時代以來大學入學考試傳統的必然結果,也是堅持自己傳統和吸收世界各國先進經驗的必然結果。從日本大學招生考試制度的變革中,我們發現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才能保證改革順利推進。雖然中日兩國社會制度不同,但中國在大學招生制度改革中也將不斷面對這一關系,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面臨一些共同課題。
從三國大學招生制度改革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發現,大學招生制度改革必須不斷面對高等教育領域的新變化,努力協調好各方的利益訴求。中國是考試制度的發源地,它不僅是一個考試古國,而且是一個考試大國。英、美、日三國大學招生考試中的統一考試主要發揮檢測功能,而大學人才選拔標準卻建立在多元評價體系上。受傳統社會心理的制約,中國建立起來的高考制度是全社會關注的文化現象,因此,在中國推進大學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難度很大。目前,高等教育已邁入大眾化階段,中國大學正在努力探索在大眾化背景下的自主招生考試制度,這是對傳統制度的突破,也必然面對改革的阻力和壓力。在改革過程中,對其他國家先進經驗的借鑒,必須考慮本國的制度傳統和文化底蘊。當前,中國可以逐步實現招考分離,通過高考命題的科學性,發揮統一考試的積極作用,同時進一步擴大大學招生自主權,實現分類考試,多元錄取,綜合選拔的招生制度。
[1]劉海峰.科舉制與科舉學[M].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173.
[2]何家軍.英國高校招生管理體制及運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考試,2007,2.
[3]王廷芳.美國高等教育史[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32.
[4]BowenW.G,et a.l.Equity and Excellence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Virginia: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5
[5]國家教育委員會考試中心.美、日、法人才選拔與考試方法.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4,3.
[6]樊本富.中國高校自主招生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