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娟
(泉州師范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學前教育的一系列文件,明確提到了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師資力量的培養關系到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質量,而正在高校就讀的在校生是未來幼兒園師資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校生的學習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來的師資情況。而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學習能力和人格發展的重要心理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學習自我效能感影響到學生的學業成就。所以研究在校本科生的自我效能感對教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我效能最早是由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來的,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活動的主觀判斷,當個體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他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有助于活動的順利完成。學習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學習領域內的表現,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控制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是對自己能否利用所擁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程度的評價。通過觀察和訪談在校學前教育本科生,概括出影響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
個體行為的成敗經驗是促成自我效能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成功的經驗可以增強個體對自身能力的預期,而持續的失敗則會降低這種預期。所以學生在學習或各種比賽中的成功經驗,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自我效能感。
2.個體的情緒和生理狀態
學生自身的情緒如積極的情緒:高興、愉快,以及消極的情緒:焦慮、悲傷,反映在學習狀態中是完全不一樣的。積極的情緒狀態對學習產生持久的動力,反之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降低。
1.替代性經驗(周圍環境)
替代性經驗是指個體通過觀察周圍與自己條件相近的他人的行為,注意他人的行為結果,以此信息形成對自己的行為和結果的期待,獲得關于自己的能力可能性的認識。通過觀察示范行為獲得替代性經驗,它使觀察者相信,當自己處于相似的活動情景時也能獲得同樣的成就水平。在平時的學習中,當學生看到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同學獲得老師的表揚或在某次活動中獲得獎勵時,能夠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表現在學習中有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與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如果觀察到與自己能力相當的同學,雖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不能成功,自己的行為也就受到替代性強化的影響,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反映在學習中沒有自信,積極性不高。
2.他人的評價與態度
個體也可以從他人的評價和態度中獲取有關自己能力的信息。社會心理學家米德等人提出的“鏡中自我說”認為,人關于自己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周圍的人對他如何評價。個體是以他人作為一面鏡子,從他人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自己評價的過程就是接納、內化他人評價的過程,他人正面肯定的評價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反面的評價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因此,和學生親近的人,特別是老師和家長對其鼓勵,使學生相信他們能夠學習和發展。
3.就業形勢
近幾年由于幼兒園師資需求量的增大,這對于在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就業形勢的明朗,使在校生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個體能自發地設定目標,并依靠信息反饋進行自我評價和調節。目標設置對自我效能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沒有事先設置的目標作為衡量績效的標準,人們就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學生對前途的渺茫和擔憂,反映在學習中整天無所適從,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事先設定目標可以使人們向著目標前進,從而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
大量有關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充分表明,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與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的判斷即自我效能,是制約他們學業成就的兩個不同方面。國內和國外的大量研究也證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重要關系。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學生成績優于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因此,培養學前教育本科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顯得尤其重要。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學前教育本科生獲得較高自我效能感的基本保障。有些院校開設的課程偏重理論知識的教學,導致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幼兒園的教學工作,成為只會紙上談兵卻無法勝任實踐教學的理論教師。而有的院校又矯枉過正,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過于偏重實踐教學,培養的學生成了只會教書的工匠,沒有教育理論的支撐,從而也無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提升水平。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應本著從社會現實、學生實際和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這三個主要方面來考慮,開設既能滿足社會對幼兒園教師的要求,又能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出發的課程。比如,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必須在掌握一些理論基礎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科研方法、學前衛生學等基礎上,再開設學前兒童游戲與五大領域專業課程和舞蹈、美術和鋼琴等技能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可以對本專業有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認識與了解,為成為一名合格的、適應幼兒園教學工作的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課堂教學仍然是在校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而有些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教學方法呆板、單一,無法吸引學生,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信息化時代的教學需要。豐富的課堂教學內容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知識,靈活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能抓住重點,理論聯系前沿,融知識、能力于一體,開展有效的教學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體現平等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授課時多使用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體驗求知的快樂和成就感。所以,課堂教學依然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既可以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又可以加深其他人對本專業的認識和了解,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和肯定,從而增強對專業學習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我們可以舉辦講故事比賽,少兒舞蹈、簡筆畫、器樂等方面的比賽,也可以和一些實踐基地取得聯系,參與幼兒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從各個方面來展現自己的能力,并取得成功體驗。
學前教育專業既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具備唱、跳、畫、說等基本的具有組織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能力。通過我的觀察與了解,具有扎實基本功的一些學生,可以在實習或各種文藝活動中大顯身手,她們的學習熱情更高,學習成績更為突出,各方面都表現出自信。有些學生由于五音不全或動作不協調等方面的自身原因,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學習積極性不高,對于這些學生,教師應有意識地關注她們的進步,給她們創造表現的機會,建立在她們那個層面的自我效能感,切不可只關注能力強的學生,對能力差的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因此,基本技能的訓練是增強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需要,教師可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考核標準來督促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在技能的考核標準上,教師要創建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因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進行技能評價的目的,不是人為地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這將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是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勤學苦練,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學生在校期間更多的是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這也是有些學生覺得學習書本知識無用的一個原因,而出現不愿把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學習書本知識上。現在大多數高校都是集中一個時間段去幼兒園觀摩或實習,這種形式過于單一,無法滿足學生對實踐的需要,缺乏對幼兒園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可以在部分課程開設的過程中和幼兒園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把理論和實踐很好地聯系起來,增強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動性。對課外實踐也要加強指導,并讓學生試著運用理論知識去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真正結合。
總之,隨著學前教育事業進一步受到人們的關注,各地對幼兒師資力量的大量需求,這對于高校加強學前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教師來說,更要對在校學生的學習態度、情緒給予關注,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努力提升在校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出高水平的幼兒師資隊伍。
[1]羅書偉,楊楠.淺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11,22(6).
[2]冀先禮.論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1).
[3]鞏汝訓,李英杰.論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當代教育科學,2004(5).
[4]黃偉明.論自我效能感在職業技能培養中的運用.教改與教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