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蓮,黃凌宇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民族高校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實踐
李秀蓮,黃凌宇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 116605)
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需要結合各個學校的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進行創新性研究和實踐。針對民族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及其實踐,從適應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研究適應專業特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國際化視角下的普遍適用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旨在使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民族化在民族高校得到恰當的融合,為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條國際化、多元化的特色之路。
民族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教育交流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這是中國首次提出“要提高國家教育國際化水平”,是黨中央、國務院研究了國內國際形勢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后做出的重要決策,為中國未來教育對外開放和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經濟的全球化要求教育的國際化,尤其是直接面對社會輸出人才的高等教育,培養“國際化”人才是必然趨勢。但是,國際化不是西方化,國際化也不是出國化。國際化首先是一種教育理念,就是:能夠以全球的視野審視自己的價值,謀劃自己的發展[1];其次,國際化需要付諸實踐,從教育的角度看,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國際化技能,以及具有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同工作的能力的國際化人才[1]。
教育國際化是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伴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許多國家和地區加大了推進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力度,在政策、研究和實踐領域呈現出諸多新趨勢和新特點。中國教育的國際化在近二十多年來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教育的國際研究、交流、借鑒與合作已成為促進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尤其是近十年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機構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日漸突顯,面對“國際化”浪潮,各大學相繼成立了各種模式的國際學院、國際商學院,很多大學也把國際化人才培養作為自己的發展戰略。但是,國內高等教育還存在以下現象:(1)國際化理念在國外已比較成熟,但是中國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論探討多,具體結合實際及教育實施少;(2)在教育國際化探討中,更多地強調了教育國際化的意義與作用,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探討少,而且實用性不強[2-3]。
作為承擔民族教育的高等院校,應該立足民族院校實際,針對民族院校學生的特點以及民族文化的地域性,以培養民族化加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在強化民族教育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間,培養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對于不斷推動民族院校教育國際化進程,提高民族院校的綜合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創新民族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首先要強調從適應社會需求的角度分析研究適應專業特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使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民族化在民族院校得到恰當的融合,為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條國際化、多元化的特色之路。
民族教育尤其是地處沿海或發達地區的民族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民族化+國際化”,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以下兩方面創新。
對民族院校而言,生源的特點是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在語言、習慣、思維方面的民族性。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民族高校應遵循教育規律,針對生源特點,在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中,強調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創造力的提升。當前社會用人標準已經開始更加關注人的創造性,而不僅僅只關注其職業技能。因此,必須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各個教學環節,注重引導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實踐和創新能力。教師的教育理念應該是在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中,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更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中,更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
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民族院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外語水平相對較低,觀念也與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民族高校應結合實際,深入探討如何充分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引入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實行多元化辦學和分層次教學,構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基礎知識扎實、專業能力強、外語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培養國際化人才,需要國際化教育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建設應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為基礎,以人才培養為使命。只有專業能力強、外語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教師隊伍才能承擔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使命。
爭取各種機會,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出國進修、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促進教師教育理念的國際對接和教學能力的國際化;借助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等條件邀請國外高水平教師進課堂或進行專題講座,增加外籍教師授課比例,創造更加濃厚的國際化氛圍;條件成熟時,可以通過和國外大學聯合創建實驗室,聯合設立研究中心等,搭建合作平臺,提高教師國際交流、合作、理解、融合的能力。
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不是某一部門或單個專業的個體行為,而是學校一種共同的辦學思想,一種全球化意識,是學校如何把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民族性進行融合,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增強民族院校競爭實力的戰略選擇,需要舉全校之力付諸實踐。通過校院協同,校企互動等多種方式,使教師隊伍建設在培養途徑和發揮強項等方面進一步合理化。校院協同,是要求學校統一協調,利用校內資源尤其是利用能用外語授課教師資源,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校企互動,是與所在地企業合作,加大外聘教師的力度,增加外聘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水平的外企專家為學生講座或指導實驗實踐課程。
制定科學并具有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方案,是民族高校在實施國際化教育戰略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通過對各專業培養方案的全面改造和提升,構建適用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與實踐課程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的整體優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突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通過借鑒國外大學先進的課程體系及教學管理模式,與國外大學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建立起較為完備的適應國際化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在教學、科研、服務與管理方面全方位與國際經驗接軌,逐步實現教學語言、教材選用、課程體系、教學方式以及教師資源的國際化。
借力于學校各種資源的整合,廣泛開辟中外合作辦學渠道,促進學分、學位互認。課程國際化是教育國際化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核心,實施課程國際化,要做好課程分類,開設靈活多樣的國際化課程,把課程設置與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材建設密切聯系,為實施“2+2”、“3+1”、“3+1+1”等多種培養方式中的學分、學位互認創造條件。構筑多元靈活的人才培養途徑,包括境內外交換、聯合培養、短期學習和交流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式的選擇。
國際認證資格培訓體系建設是提高學生國際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很多專業資格具有廣泛的國際認可度,根據國外經驗,許多大學為了提高本校畢業生的競爭力,設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與權威國際認證的培訓機構合作,使學生在校即可通過本專業相關資格的考試科目,甚至獲得資格證書。民族院校可以根據自己所設專業的特點,引進國際認證資格培訓體系,培訓體系的建設包括目標、課程建設、師資建設、學生選拔、管理模式等內容,以此為學生提供多種機會、多種選擇,也為學生提高專業知識能力和積累就業資本創造條件。如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ACCA)、國際內部審計師(CIA)等。
針對民族高校本科教育向專業化、國際化和差異化方向發展的特點,教學管理和服務工作應及時研究解決教學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進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有強烈的質量意識和完整、有效、可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管理措施,深化課程、教材、教學方式和考試評價制度改革,促進教學方法與教學管理模式的國際化。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教授指出:“教育國際化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教育國際化包含教育國際合作辦學、人員交流、信息互通、學位互認、互派留學生、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在教育國際化過程中要自我創新,把世界教育的優秀成果內化為我國教育傳統,實現教育的本土化。”這其實就是要求民族高校利用國內外高校的優質資源,開展多種形式多層次合作,實施輸出、引進、融合等措施,為構筑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提供足夠的資源和條件[4-5]。
傳統的教育方法更多地關注如何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和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上,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21世紀全球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下,教育必須為學生應對全球化及教育國際化做好準備,如果高等教育不能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和要求,那么接受這種教育的學生將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民族高校在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中,管理和服務體系必須借鑒國際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推進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品質。在不斷自我創新中,把國際化教學理念、方法、制度、管理模式內化為民族高校教育教學的常態。
民族院校學生大多數來自相對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如何采取獨具特色的因材施教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少數民族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競爭能力,以先進的理念和突出的能力反哺民族地區,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是需要全體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因此,立足民族高校實際,實行多元化辦學模式,構筑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在強化本民族教育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教育市場,拓展民族教育的生存空間,采用“素質+外語+專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方式,培養“民族化+國際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國際化人才,是民族高校教育國際化的必然選擇。
[1]中國教育國際化論壇紀委會.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中國教育國際化論壇會議簡述[R].2011.
[2]王石河,丁揚陽.國際化教育的發展方法與成果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38-39.
[3]別敦榮,蔣馨嵐.牛津大學的發展歷程、教育理念及其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1,9(2):72-77.
[4]高玉蓉.對我國高校課程國際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233(11):37-38.
[5]邱偉芬.財經類高校課程國際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6]劉正良.發達國家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9(1):18-22.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ized Personnel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LI Xiu-lian,HUANG Ling-yu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and targeting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ized personnel needs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practice under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of each university.From the angle of meeting social requirements,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internationalized personnel suitable to specialties is analyzed,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the general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ized personnel is established.The study aims to integr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find out a way characteristic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iversity for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in China.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internationalization;personnel cultivation
G64
A
1009-315X(2012)02-0182-03
2011-10-31;最后
2011-11-25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資助項目(01-274412-4);遼寧經濟社會發展課題資助項目(2012LSLKTJYX-10)。
李秀蓮(1957-),女,內蒙古四子王旗人,教授,優秀教學帶頭人,主要從事財務會計理論與實務、會計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董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