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媛,馬國艷
(1.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2.大連民族學院遼寧大連 116602)
基于情感教育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探析
張慧媛1,馬國艷2
(1.遼寧師范大學遼寧大連 116029;2.大連民族學院遼寧大連 116602)
從情感教育的視角入手,以道德教育的理論,分析了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的現狀,探討了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
道德教育;道德認知;道德情感;情感教育
大學生是社會中特殊的群體,他們在認知方面處于較高水平,但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系列道德問題,例如“馬加爵事件”“硫酸潑熊事件”“虐貓事件”“藥家鑫事件”等都發生在大學生當中。這種情感和道德世界的冷漠和畸形,使人們發現大學生群體存在在認知和情感上的不協調。這種不協調不但可能引發社會問題,還可能在根本上影響大學生精神乃至生命的發展,所以說,大學生的情感和道德發展是值得關注的。同時,應該認識到我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認知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相對的,在道德情感教育上是有欠缺的。那么重視情感教育在人的成長發展中的作用和針對大學生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問題進行探討就很有必要。
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是道德品質的四個要素,其中,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是道德的主流程,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附著物。但是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可以了解,單純以認知為主的教育措施總的來說收效甚微,如果教育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情感投入,就可以取得行為改變的良性效果。
應該認識到,道德情感的培養有助于受教育者對道德認知的探究,有助于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并形成道德信念。由于長期以來,學生從書本和老師處獲得的理性認識得不到生活中感性認識的支撐,學生們缺乏體驗和感悟,缺乏相應的道德情感,即使有某種道德認識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很難形成自我的覺悟。這不僅降低了理性教育的效率,也使學生認識出現了畸形的發展。我們的道德教育不是要使人感受到道德規范的約束、限制和犧牲,而是要讓人從內心體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的充分發展與自由。
人類的情感教育自古有之,西方有柏拉圖的心靈教育,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中國古代的教育講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道德認知與道德情感的統一[1]。近現代以來,教育中科學主義盛行,量化主義、功利主義、唯知主義掩蓋了情感在教育中的價值,使得人心麻木、冷漠、失衡,越來越多的情感問題帶來的悲劇呼喚著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為了讓人們學習與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相適應,形成積極的人格,體會人生的樂趣和幸福。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既相對又相融的教育概念,知識教育讓人更加智慧,情感教育讓人更加完整。對于情感教育的定義,概括比較完整的是朱小蔓教授:“所謂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2]情感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對價值的感受和體驗,并將社會文化的客觀價值移入人格內部,使人形成融合統一的價值體系,它是為了培養有道德、有理智、有審美感的人[3]。所以,情感教育是關乎人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教育,使人的情感朝著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生活。
道德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道德教育目標和受教育者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對其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影響。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道德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而情感教育以其特定的內容和獨特的作用形式滲透在道德教育過程的各要素中。首先,教育者本身的情緒、情感就會無形地滲透到教育過程中,影響教育過程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其次,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情感參與度會直接影響教育效果。第三,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內容。總之,道德教育包含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又滲透到道德教育之中,通過道德教育活動,實現情感的體驗和交流,培育受教育者健康、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針對大學生群體道德狀況和存在的情感問題,以及近些年發生在大學生中的各種“事件”,應該認識到我們的道德教育存在著“要求過高、內容太空、方法太死、實踐太少、測評太虛”的問題,因此,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時,要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培養有健康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人。
客觀地說,當今的大學生普遍有較好的道德認知水平,對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和選擇。同時,當代大學生都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期待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認同誠實守信,贊賞有教養的文明道德行為。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部分學生的道德情感存在缺陷:他們自我意識膨脹,缺乏自律能力,導致社會公德意識薄弱;情緒化比較明顯,對待榮辱得失不能冷靜,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一旦真正遇到挫折,往往會逃避、抱怨,甚至輕生;與他人相處時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的關系不和諧,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容易表現出抑郁、焦慮、自卑等負性情緒。
(1)與大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以及情緒需求多樣化有關。當前大學生的認知能力是較強的,但是,大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這一相對封閉的學校內環境中,全面接觸社會的機會較少,社會實踐經驗尚未豐富,體驗能力和行動能力不強。因此,當前大學生需要繼續深入情感體驗和加強道德實踐,克服自身的主觀不利因素,才能形成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
(2)與高校重知識輕情感的教育結構以及對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有關。從當前高校在道德情感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看,無論是道德情感教育的缺失、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標不明確,還是道德情感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單一,從根本上來講,都源于高校對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方面是理論研究不足,另一方面是缺乏實踐運作,資金、技術投入不夠,師資隊伍建設不力等等,導致各種道德情感教育活動開展不利,道德情感教育的總體效果不理想。
(3)與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以及不良文化對情感教育的影響有關。今天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并存,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并存,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同時生活競爭激烈,就業困難,人際關系復雜等現象,都會使大學生從不同角度產生不同的道德情感體驗。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可能導致大學生陷入情感沖突,對其道德情感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另外,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氛圍,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發生、發展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帶上“社會的烙印”,呈現社會性和復雜性等特點。因此,當今社會大環境的現狀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前大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狀況。大學生積極、端正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呼喚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道德情感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確立正確的就業觀、愛情觀,積極的人格態度、情緒體驗,深刻的學習體驗和高尚的美感,以促進學生道德情感和科學精神相結合。應當根據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實際需求和情況,依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制定培養模式,讓教育對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發展具有積極的效果。
第一,學校加強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實踐,做到知、情、意、行的合一。道德實踐可以深化道德認知,促進道德內化,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所以說,道德教育要改變單一的道德認知教育,改革高校德育的內容,在系統地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也要擴展道德視野,增進道德情感,加強道德實踐的教育和施行,做到道德的知、情、意、行統一。通過各種各樣的道德實踐活動,使學生身體力行的感受到道德的意義,增強學生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鍛煉學生的道德意志,使學生的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觀。
第二,鼓勵和保護高尚的道德行為者,發揮榜樣的作用。大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不單是那些外顯的行為,他的態度和價值觀、好惡和偏見、好習慣和壞習慣、道德品質、性格特征,以及表現個性的舉止和方式,都可能來源于模仿。一方面要從精神上鼓勵高尚道德行為,認同并支持道德行為,另一方面要對高尚道德行為的主體給予應有的保護,加強道德激勵制度,采用這樣的榜樣教育法,道德教育將更有感召力。
第三,構建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提高情感素養。社會環境對個體的道德觀具有很大的影響,良好的道德氛圍可以抑制惡行的產生,而不良的道德氛圍會助長惡行的發生,個體的道德觀會慢慢趨同于所處的社會道德環境的主流道德觀,形成一種固定的道德習慣[4]。因此,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學生從“善”的良好社會道德氛圍,形成一種追求高尚道德的社會精神;同時,個體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構建良好社會整體道德環境的前提,所以說,我們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道德行為,提高情感素養,形成社會環境和個體的彼此促進、共同提高、和諧發展。
總之,在經濟、文化和道德劇烈轉型的時期,加強大學生道德情感教育,意義重大。只有真正實現大學生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形成,真正完成道德內化,提高大學生個人道德素養,才能全面促進高校的文化教育,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實思考[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17.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6.
[3]顧愛勤.我國當代大學生情感教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14.
[4]王彥飛,劉銀行.大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斷裂的社會學分析[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0,10 (1):63.
Mor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Emotional Education
ZHANG Hui-yuan1,MA Guo-yan2
(1.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29,China; 2.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From the point of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the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stat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discusses the causes for the lack of mor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for them,and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moral education;moral cognition;moral emotion;emotional education
G641
A
1009-315X(2012)02-0179-03
2011-10-31;最后
2011-12-08
張慧媛(1985-),女,吉林四平人,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道德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