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順,張鳳霞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多元視角: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回顧與展望
于永順,張鳳霞
(遼寧師范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在梳理并分析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狀態的基礎上,對當下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中存在的分歧與不足做了盤點,重點論述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在繼續堅持多元取向的同時,應該重視綜合性建構、學科性建構、民族性建構和對大眾傳媒批評的發展與利用。
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
文學批評總是承擔著社會歷史批評和審美批評兩個方面的責任,而且二者相互交融不可割裂。當文學批評以文學作品的美感論析來引起讀者的審美關注時,它便承擔著指導文學接受、提高讀者審美素養的審美批評責任;當文學批評關注作品的社會意義時,它就承擔著干預生活、影響社會意識形態的社會歷史批評責任。因此,文學批評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它的批評質量與價值取向。
21世紀的中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繁榮的發展時期和社會文化意識形態不斷變革的時期。文化轉型與繁榮不僅為文學批評注入新的活力,而且為文學理論建構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與平臺。隨著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對精神文化的審美接受更加偏向于影視、廣告、暢銷書、快餐雜志、英特網等大眾傳播載體,對傳統文學的依賴卻在不斷弱化。在文學審美精神被解構和審美載體被泛化的同時,文學批評也被日益邊緣化和多元化,在文學批評中滲透了多種批評要素,批評的文本對象往往也呈現出非文學性的狀態[1]。因此,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重建必然成為21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首要問題。新世紀以來,在文壇上引發的大量討論與爭鳴,充分反映出學者們對文學批評價值體系重建的持續關注與重視,本文謹就此作以回顧與展望。
一
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百家爭鳴此起彼伏,在繼承與發展中不斷建構著自己的價值體系。學界關于文學批評現狀的爭論,更是將其推向風口浪尖。其“多元化”的取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為其重新繁榮帶來了契機。
第一,關于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型。學者們一致認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必須立足于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核心價值基礎之上,這既是歷史邏輯一脈相承的內在要求,也是歷史變遷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從全球地域化視野來看,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轉換問題具有實現本土文化建設和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2]古典文論現代轉化的探討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開始,所以批評界對其“現代轉化”是沒有疑議的,但是對“如何轉化”卻存在極大分歧。有的學者認為,“轉化”就是挖掘傳統詩文評里蘊藉的普遍性意義并給予合理的闡發,使其與現代人的文學活動、審美經驗以及生存智慧相聯接,讓傳統面向現代而開放;有的學者認為,現代轉化不僅不必絕對忠實古人,相反還可以通過“誤讀”、“曲解”來為其注入新意,因此,所謂“轉化”其實就是一種現代性的闡釋;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所謂“轉化”就是把古代意識轉化為現代意識,或者將古代詩文評轉譯成現代學術思想文化。筆者比較認同黨圣元教授的看法,“現代轉化”應當“以‘視界融合’為前提,通過創造性的闡釋,發掘傳統文論的內涵,厘清其思維特征、基本范疇、形態乃至體系,同時通過必要的評估來彰顯傳統文論中所蘊含的理論價值”[3]。概而言之,古典文論的現代轉型必須以對傳統詩文評理論體系的認知和解構為基礎,在運用傳統批評理念和范疇進行思維與批評的實踐中,達到激活古典文論因子和活化傳統詩文評的目的,使其真正融入當代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之中。也有學者把研究視野集中在尋求貫通古今文學批評的基本原理或思維特征上。在闡述現代轉化必然性的基礎上,論析現代轉化的可行性。著名文藝學家賴力行認為“體驗”是貫通古今人文關懷的橋梁:“‘體驗’作為傳統批評的基本特征,內在地制約著現代文學批評家的實踐,并使漢語文化批評中的文學批評,具有了超越時代而貫通古今的一致性”[4]。
第二,回顧總結20世紀的文學批評史,反思文學批評的真正價值。20世紀的文學批評是批評家研究當時的文學思潮、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的成果,具有很強的現場感。當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用當今的理論批評視野和思維,去研究之前理論批評視野和思維,就具有文學史和學術史研究的雙重品格。因為跨入21世紀的當代學者的社會閱歷、知識結構和文化視野,與上個世紀的批評家們的社會閱歷、知識結構和文化視野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因此這樣的回顧既可以對20世紀文學批評做出更加客觀的評價,又可以取長補短地為新世紀的文學批評發展奠定基礎。所以,站在新世紀文學批評的前沿,我們不能只注視著前方,科學的回眸也是必要的。對此,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個支流:其一是客觀地指出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發展的弊端,即80年代之前的泛政治化現象與80年代以來的全盤西化傾向。改革開放以后文學批評實踐所彰顯的那種“拿來主義”的態度,既沖破了當時文學批評實踐單一化、政治化的積弊,也滋生了“全盤西化”的虛無主義傾向,因而學界認為20世紀80年代后的中國文學批評基本處于“失語”狀態。筆者認為,這種評價是切中要害的。其二是充分肯定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貢獻。認為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無論從批評理論和方法而言,還是從批評模式和批評思潮而言,都體現出多元化趨向并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批評形態。使中國文學批評開始邁入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并逐步形成與世界進行交流和對話的潛能。因此,20世紀已經奠定了中國文學批評的多元化發展方向、基礎和條件。
第三,梳理當下文學批評發展現狀,揭示存在問題。學界認為,當下的文學批評在多元發展的同時,也存某種削弱純文學研究的傾向。尤其是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新傳媒載體的崛起,使得文學批評的精英性受到解構,批評不再單純是文學界的事情,也不再僅僅是批評家的事情,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化活動。任何人都可以借助媒介發表自己的批評話語。文學批評在呈現審美性和社會性的兩極形態的同時,也呈現為市場性形態。個別“文學批評家”成了被市場雇傭的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商業份額和聲望資源的文學神話的吹捧者。有的批評家甚至睜著眼睛說瞎話,硬是把無論精神品質還是藝術形式都庸俗不堪的作品說成《紅樓夢》,把那些雖然寫了許多作品但文學成就并不高的作家捧為大師[5]。那些以“吸引眼球”和純商業炒作為目的的最流行的“酷評”,就是這種浮華狀態的寫真。這種文學批評嘩眾取寵、搬弄是非,褻瀆一切神圣的與有價值的東西。說大話、狠話、臟話,甚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捧誰恨不得捧上天,批誰恨不得打入十八層地獄,是其慣用伎倆。可以說這樣的批判與揭示時下弊端真是切中要害,鞭辟入里。
探討如何重建當代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在對當下文學批評弊端給予一針見血批判的同時,許多學者也在積極努力地思考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建構。他們認為,導致文學批評發展混亂、迷惘、粗鄙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文學批評沒有明確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觀念。學者們認為,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應該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要重視建構文學批評活動的自身價值功能,即文學批評應當何為?二是要關注文學批評自身的價值取向與價值評判,即文學批評如何才能有效和有為?這兩者密切相關[6]。簡而言之,就是文學批評要切實擔負起引領文學活動的責任,建構堪當重任的價值評判體系。學者們認為,應當從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兩個方面來建構新世紀的文學批評價值體系。“文學批評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理論價值應是其價值的基本層面,構建起一個科學、先進且富有本土特色的理論體系是文學批評理論價值構建目的。”[7]否則,就會拾人牙慧,跟在西方文學批評的屁股后面跑,甚至喪失自我。理論價值是文學批評價值建構的基礎,實踐價值才是文學批評的終極價值。也有學者在為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尋找學理依據、觀念依據、制度依據,等等。
二
10余年在時間段上還算不上史的長度,但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我國無論在經濟、政治、社會方面,還是在文學上都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在總結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所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應面對其中存在的分歧與缺憾。
第一,在如何面對文學批評多元價值建構維度上存在分歧。20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文化機制的轉換,文學批評體制與機制也在逐步轉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是,面對多元發展的文學批評態勢,也有人始終在痛斥文學批評的懦弱和失語;在探討價值體系建構的時候,總是試圖尋找一個類似于標準的價值中心,這顯然不利于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構建。文學批評不僅是對于文學的評判,更應該是對文學價值的守護、培植和激發。文學批評不應高高在上地審判文學,而應成為文學創作的同路,要以寬容、守護的態度面對文學,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批評視野的開放。當文學發展呈現多元走向的時候,我們不能也不應該以一種多而化一的文學批評價值來與文學對話,這樣只能是對文學極不公平地審判。文學批評家應該秉持多元的價值尺度來與當下文學溝通,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給文學藝術的自由發展保留空間。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的斥責多元化,而應該以一種包容的態度來審視它。
“多元化”是時代的產物。只有肯定“多元化”的存在,文學批評才能實現與世界的真正對話和交流,才能真正在古今中外融通的多維視域中全方位考慮問題和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與繁榮,正是打破單一的主流經濟,初步形成多元經濟的很好例證。那么作為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的文學批評也應該打破單一價值,建構一個多元化的價值體系。如果我們一味地堅持從全局出發的集體本位批評,新世紀的文學批評就會跟以前政治模式化的批評沒有什么差別。假如真是那樣,就是真正的“批評失語”。
第二,在對古典文學批評的現代轉化上存在分歧。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應該將傳統詩文評里蘊藉著的普遍性意義發掘出來,給予合理的闡發并與現代人的文學活動、審美經驗乃至生存智慧相融合作為古代文學批評現代轉化的中心目標。但對如何轉化卻缺少可操作性的建議。因此,雖然這個命題持續了很久,但是它卻依然是我們當代文學批評價值建構中一個不能繞道而行的重要問題。一方面這是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學科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在面對異族文學批評時保持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中國古典詩文評”與“中國文學批評”的關系就像“中醫植根于傳統的中國醫術是不言而喻的,但中醫不稱為‘古醫’,因為它不單純活于古代,在當前的醫療系統里也仍處于做診療、開處方的活躍狀態;它是現代醫學中與西醫并列的一個派別,而非已經過去了的歷史陳跡”[8]。所以,對待中國古典文學批評,我們既不能對其只做歷史遺產式的盤點,也不能對它不做加任何處理的直接采納,因為畢竟“古醫”不是“中醫”。
第三,對文學批評家的道德意識建設重視不夠。批評家是文學的守護者也是文學發展的導引者,當下文學批評狀態的錯綜復雜,雖然有文學發展和批評方面的諸多原因,但是跟批評家道德意識素養不高也不無關系。面對文學出現的虛化繁榮景象,批評家以何種標準針砭時弊是對當下批評家職業責任的考察,也是對文學批評價值的確證。批評家的職業操守主要體現在道德上的嚴格自律。對于一個真正的批評家來說,“重要的是要保持道德上的一貫,而不是思想上的一貫。”[9]那種要么只唱頌歌,要么全盤否定的文學批評,是喪失客觀性與學術性的批評,也是道德意識缺失的文學批評。為“商業炒作”鳴鑼開道,將批評判斷的標準直接與商業利益掛鉤,甚至成了粗俗批評或曰非文學批評的罵街者,是批評家和文學的悲哀。因此,青年批評家李建軍等呼吁在新世紀要重視加強批評家的道德意識培養和社會責任感、藝術良知與職業道德建設。他認為應該把道德關懷和同情當作評價一部作品優劣高下的重要條件。正是內在的道德激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了李建軍的批評熱情,才有了他那種讓人肅然起敬的批評態度,盡管偶爾也讓人覺得有點過分較真,但是他的呼吁確實引起了人們對批評家的道德意識的關注。
三
文學批評是對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批評,但并不等于它是后于文學存在而存在的。文學批評不僅應與文學存在同步,而且應該具有先導性和預見性。它以文藝理論和自身發展規律為基礎,既要對文學發展狀態進行評價,也要對文學發展方向進行預測和引領,即使對文學批評自身發展也具有前瞻性,它可以預測批評的發展趨向。文學批評與文學發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學界認為,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的發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趨向:
第一,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依然需要堅持多元發展。20世紀的文學批評因為多元發展而功不可沒。因此,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依然需要多元化發展。這既有其必然性又有與20世紀本質性的不同。從必然性角度而言,我國正處在穩定、和諧、開放、多元化發展的格局里,不僅人們的物質需求越來越高漲,而且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日新月異,那種重大而單一的時代主題已經不能攏住整個時代的精神走向,價值多元、共生共存的需求趨向必將成為時代的必然,我們的文學批評也不例外。從本質區別角度而言,20世紀文學批評的多元化是一種無序甚至無規則性狀態的多元,它過于受制于西方文論的影響并且脫離中國實際,而新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多元發展的走向,則應是適合中國現實的能夠解決中國文學發展問題的,有利于對世界文學發展作出中國貢獻,并能與整個世界范圍內文學批評的發展趨勢相互吻合的多元化。
第二,新世紀的文學批評應該重視綜合性發展。縱觀20世紀的西方文學批評有兩個特點:一是片面而極端地發展,其理論體系存在著明顯的獨立性、排他性和對立性;一是孤立研究,將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作品分割肢解使其喪失了整體性。如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只側重對作品形式的評價,而將文學的其他要素置之度外。讀者反應批評也只將“讀者反應”視為批評對象,同樣忽略了文學的其他要素。這既不利于文學批評自身發展,也不利于對文學活動的認識和引領,不僅將文學作品變成了碎片,而且也把批評自身變為碎片。因此,新世紀的文學批評必須走綜合批評、整體批評發展之路。一方面,必須打破孤立、單一發展狀態,讓各種文學批評模式互相取長補短;另一方面,各種文學批評模式的發展也應朝著整合、綜合的方向發展,在批評實踐中要將文學當作社會整體構成來對待。在借鑒各種批評模式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發展的理論體系。
第三,新世紀的文學批評應該重視學科性建構。由于受批評傳統影響和批評現實需要以及大眾接受的局限,中國文學批評往往過于專注于對文學作品的評論和解讀,過于注重對作品的審美感悟和發揮閱讀的審美經驗作用,呈現一種經驗性批評與鑒賞性批評的傾向,缺乏嚴謹的學科性建構。因此,新世紀的文學批評必須作為學科來建設,而不是簡單地將文學批評封閉在學院的象牙塔內,也不能將文學批評簡單視為科學來研究,而應千方百計使其學科化,即首先準確為批評定位。既要體現出學理上的獨立性,又要兼顧實踐上的可行性。其次就是建立完整嚴密的學科理論體系。其三應該注重學科實踐體系的建構,因為文學批評既非純理論型學科,也非純應用型學科。文學批評學科應是理論與應用結合型學科。因此必須兼顧理論批評和應用批評,力求理論與實踐統一。
第四,新世紀文學批評應該重視民族性建構與發展。在文學批評發展中,民族性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問題。中華民族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心理模式和深厚的文學傳統,也有悠久的文學批評傳統。一是我國歷來的文學批評理論都注重主體性作用,包括文學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作用。二是我國文學批評歷來重視以文學接受為前提,重視從敏銳的感性體悟中提煉出理性判斷,強調味外之旨。三是中國古人重視文學批評文本的文采,很多文學批評著作本身就是廣受歡迎的美文著作。四是中國文學批評早已形成自己的術語體系,這些術語往往能傳達漢語言文學的獨特神韻和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特點。以上這些都是極有價值的寶貴資源,都應成為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的濫觴。所以新世紀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與發展,應該在以開放的心態汲取西方文學批評最新發展成果的同時,更要注重挖掘自己的文學批評傳統。從而使我們既能融入世界文學批評的大潮之中,又能不隨波逐流,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第五,新世紀文學批評應該重視對大眾傳媒批評的發展與利用。在當代,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左右社會生活與發展趨向的輿論中心。它依靠傳播速度快、內容豐盈的優越性而不斷擴大受眾群。因此,新世紀的文學批評必須充分發展與利用大眾傳媒批評這一特殊載體。同時盡量規避其所存在的消費性、商業性、龐雜性、調侃性等弊端,讓“它穿越理性的屏障,迎合受眾的文化消費心理,喚醒受眾內心深處的‘酒神意識’,以‘感性狂歡’的形式釋放著搖曳多姿的魅力。”[10]使讀者在沉浸于媒體批評載體中獲得感官享受與視覺沖擊的同時,積極融入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建構之中。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去完善媒體批評,克服媒體批評文字的過于膚淺與隨意,不斷提高精英意識與審美品位,進而提升其對人文精神的關注。將專業批評與媒體批評相互融匯,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充分發揮其巨大的潛在能量。
文學批評價值體系的建構所涉獵的話題與范圍,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遠遠不是本文闡述的這幾個方面所能涵蓋的。不管多元視角帶給我們多大的思想和視覺沖擊,對于文學批評價值體系建構而言,遵循文學發展規律與堅守批評家自身的責任意識,都是必不可少的構成因素。在多元文化視角下建構新世紀文學批評的價值體系,也是批評家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對于文學批評家而言,樹立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其最應該堅守的基本原則。
[1]黎風.批評的多元化與“文化詩學”[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3).
[2]筆談:在中國發現文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3]黨圣元.文藝學的走向與闡釋·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化命題的學術價值之再認識[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25.
[4]賴力行.體驗:中國文學批評古今貫通的民族特點[J].中國文學研究,2006(3).
[5]李建軍.時代及其文學的敵人[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4:317.
[6]賴大仁.當代文藝批評的價值重建[N].文藝報,2008-4-26.
[7]蔡梅娟.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價值重建[J].東岳叢論, 2008(4).
[8]陳伯海.從古代文論到中國文論——21世紀古文論研究的斷想[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9]李建軍.真正的批評及我們需要的批評家[J].南方論壇, 2002(2).
[10]張邦衛,李文廣.“后批評時代”與傳媒符碼[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5(3).
Multi-perspectiv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System for Literary Criticism in New Century
YU Yong-shun,ZHANG Feng-xi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81,China)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its current statu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inadequac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value system for current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new century,and emphasizes that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should,while focusing on its diversity,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integration,disciplinary and nationality as well a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mass media criticism.
new century;literary criticism;value system;construction
I206
A
1008-2395(2012)02-0023-05
2012-03-05
基金課題:遼寧省社科基金項目(L11BZW003)“中國古代女性詩歌憂時濟世主題研究”成果
于永順(1955—),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理論教學與研究;張鳳霞(1987—),女,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