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研究綜述

2012-08-15 00:45:06魁,李
大連大學學報 2012年2期
關鍵詞:制度研究

劉 魁,李 霞

(1.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2.贛南醫學院 學工處,江西 贛州 341000)

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研究綜述

劉 魁1,李 霞2

(1.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9;2.贛南醫學院 學工處,江西 贛州 341000)

保甲制度 為南京國民政府一項重要的農村基層政治制度,學界對其關注在20世紀30年代即已開始。不過,嚴格意義上講,學界對保甲制度開展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圍繞保甲制度的概念與性質、緣起、推行、民意機構、與地方 治的關系及評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試圖從學術史考察的角度,對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的研究歷程 一梳理,以期對國民政府保甲制度研究有所殷鑒。

保甲制度;研究概況;不 與展望

保甲制度的產生、發展與演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發展變遷的歷史軌跡。其濫觴于西周,完備于宋代,明清在此基礎上承轉沿襲,加以發展。至清末民初,保甲制度在西方政治思潮的沖擊和國內地方自治改革的洗涮之下,原已消失。及國民黨北伐成功,推行訓政,建立現代性質的政治體制之時,保甲制度卻在國共之爭中悄然恢復。時人對其關注幾乎在保甲制度推行時即已開始,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不過,嚴格意義上言,1949年以后,學界對民國時期保甲制度開展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迄今為止,就筆者視野所及,公開出版的專著有兩部[1],論文上百篇,下面就研究狀況做一簡要勾勒。

一、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研究概況

1949年以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即保甲制度被國民黨重新啟用之時,其論著幾達十數本,間接相關的論述則更多。其中以聞均天的《中國保甲制度》(漢口白鶴印刷公司1933年版)和黃強的《中國保甲實驗新編》(正中書局1935年版)最為完備,書中內容亦多為后人引用。這些出版物雖對保甲問題作過一些探討,諸如保甲概念的解釋、保甲職掌的范圍、保甲政制與國外村制之比較、保甲流弊及其補救等,但或限于保甲法規條例的一般性描述,或拘泥于制度本身的歷史流變。[2]甚或有些純粹是為了配合官方推行保甲制度而寫的輔助性讀物[3]。往往流于資料羅列,粗疏淺薄。

當保甲制度施行得如火如荼之時,民國時期學界的許多學者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黃強認為,保甲制度是中國“國粹,具有時代精神,可以守常,可以應變”。陳立夫進一步指出,江西保甲制度自施行以來,成效顯著,不到3年時間,即將中共“之地方組織一律摧毀。閭閻差安,農工樂業”。為全國樹立了“楷模”[4]。董浩認為,保甲是中國幾千年來遞嬗而成的固有制度。因內憂外患,國民政府“以之組織并訓練民眾,自無捍格不通之弊”。自各省推行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5]。陳高傭也認為,推行保甲制度不僅可以健全民眾組織,促進經濟建設,而且還可以充分發揮民眾在抗戰中的力量。[6]顯然,這樣的學術研究很難令人滿意。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40年代出版的若干論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如胡慶鈞的《兩種權力夾縫中的保長》,王亞南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以及費孝通的《基層行政的僵化》、《再論雙軌政治》。胡慶鈞認為,由于保長擔負的盡是一些征糧、派款、捉兵拉夫之類的苦差職務,導致其與有聲望鄉紳的身份不符。因而出面擔任保長的都是些平庸出身的民眾,他們不是想從中撈取油水的奸詐之徒,就是一些目不識丁的忠厚農民。既無民主的傳統,又得同時伺候上級政府和地方紳士兩個上司。不僅受鄉紳的節制,還有隨時蹲班房乃至丟性命的可能,從而成為兩種權力夾縫中的犧牲者[7]。王亞南認為,鄉村依舊是土豪劣紳的天下,對于鄉區保甲人選,留洋歸來學生固然不肯屈尊,國內畢業的大學專門學生也難望其低就,就連受過新式教育者也無法在鄉村站穩腳跟[8]。費孝通認為,中國傳統政治是在自上而下的官方和自下而上的民方雙軌道上運行,“保甲制度是把自上而下的政治軌道筑到每家的門前,……保甲制度本來是有意成為基層的自治單位,從這起點筑起一條公開的自下而上的軌道”,然而,施行的結果卻是官民兩套在基層社會開始糾纏,導致基層行政僵化[9]。

1949年以后至80年代,由于受意識形態的制約,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異常薄弱。即使一些科研機構作過一些社會調查、資料整理,也是情緒化的評價多,而純學理性的研究少。保甲被臉譜化、定型化[10]。因而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局限。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學界對鄉村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取得了顯著發展。觀念更新,方法多樣,佳作紛呈,這與之前多年的沉寂形成鮮明對照。首先值得一提的當屬朱德新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該書是作者多次深入冀東、豫北農村作田野調查與資料搜集后寫成的,對保甲制度作了區域性的實證研究,分時期按地域闡明了保甲行政人員的產生渠道、群體結構、實際職能、生財之道,尤其是第四章“兩面政權”(即中共與保甲的關系)的提出,糾正了1949年以后某些政治制度史的偏頗,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外,這一時期在中國大陸新出版的力作還有美國學者杜贊奇的《文化、權利與國家》(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該書運用歷史學與社會學的方法,旨在探討國家政權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意圖用“權利的文化網絡”模式替代施堅雅的集市體系理論來解讀中國華北農村社會,并將基層社會領袖和組織人員分為“贏利型經紀人”(或稱“中間人”,他們將鄉民作為榨取的對象)和“保護型經紀人”(代表地方利益,并保護自己的社區免遭國家政權的侵犯)。

上述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模式頗能給人以啟發,也一直為學界所借鑒。冉綿惠即在總結和分析以往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民國時期四川保甲制度及其運作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在保甲制度的理論構想、政策規定與實際推行所存在的差距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尤其指出正是保甲、袍哥和豪紳三位一體,左右地方事務,造成鄉鎮派系紛爭不斷、貪污成風,而國民黨又強行將地方自治的一些形式注入保甲制度,但又缺乏對保甲制度的根本改造,結果導致社會的紊亂和統治的無序[11]。

除以上有代表性的專著外,有關保甲制度的期刊論文和相關論著也成果頗豐。主要圍繞保甲制度的概念、緣起、保甲長群體分析、與地方自治關系、民意機構、兩面政權及評價等方面。

有關保甲制度的概念,早在保甲制度推行時,時人聞均天、黃強等就曾對此有所論述。不過,無論是時人還是今人,意見都難獲一致。大抵來說,可以歸結為5類不同觀點:黃強等人認為,保甲制度是我國古代政府和人民合力維持治安的一種制度,其狹義是保衛政策,而廣義可稱之為“地方自治之階梯”[4]8。范國權認為,保甲制度是以血緣和地緣為基礎的中國鄉村政治制度[12]。王云駿認為,保甲制度是中國傳統的人口戶籍管理制度,也是中國歷史上為應對戰亂,統制民力,實行人口管理軍事化的一種制度。[13]李偉中認為,保甲制是封建專制統治者利用宗法制度,以“聯保相勸”、“連坐相糾”的方式在鄉村社會推行的一種政治強控管理體制[14]。楊明輝認為,保甲制度是由官方自上而下推行的一種基層政權政治制度[15]。

有關保甲制度推行的緣起,學界認識也不盡一致。謝增壽認為,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加緊搜刮財富、挽救財政危機、鏟除異己、維持反動統治,進而“一統天下”是其推行保甲制度的原因[16]。武乾認為,為建立有效的集權化社會控制系統,以期迅速推進中國各項事業的近代化,南京國民政府在中國古代的制度資源中選擇實行了保甲制度[17]。徐臘梅認為,民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國民黨基層組織渙散,中共革命力量發展迅猛,軍事“剿共”屢遭失敗。為維護社會穩定,嚴密基層組織,加強基層統治,實施征兵制度,達到“剿共”目的,國民政府推行了保甲制度[18]。

對保甲制度的概念和緣起,學界分歧如此,有關保甲長群體分析亦不例外。有學者從選任、職掌、待遇、訓練、辦公及批評與考辨6個方面對抗戰時期廣東保甲長作了一個群體分析,認為保甲長群體不應對基層行政效率負首要責任,其只不過是國家推行政策的棋子[19]。也有學者通過對江西宜豐、萬載兩縣保甲糾紛訴訟案的深入考察,認為保長在貫徹國家政令的同時,總打一些政策擦邊球,借助政府賦予的公共權力為私人和小團體謀取利益,在頻繁的控告中不斷更替,演變成保甲制下的常態現象[20]。還有學者認為,由于應征壯丁逃避兵役、豪強土劣阻擾、上級懲處等原因,使得大后方征兵過程中的基層保甲處于夾縫之中[21]。

由于保甲制度與地方自治的關系復雜,以致在學界同樣引起了一些爭議。其一,從性質角度來看,楊煥鵬認為,抗戰前后,保甲的性質經過了一個由自治到自衛,再由自衛到自治轉變的過程,體現了南京國民政府在構建基層制度中左右搖擺的矛盾。[22]李偉中將20世紀三四十年代保甲制分為兩種,“剿共”保甲和“新縣制”保甲,認為二者在推行目的、具體內容和性質上雖存有較大差異,但都同屬于從式微到復興的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保甲與自治“由相互對立發展到了相互融通”,國家對鄉村的控制也在逐步加強[14]。李國清認為,無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保甲與自治的關系(地方自治“暗寓保甲之法”、保甲取代地方自治及“納保甲于自治之中”)如何演變,始終都以強化控制地方社會為主要目的,與地方自治所追求的民主自由精神并不一致[23]。

其二,從法理角度來看,朱國斌等人認為,南京國民政府始終面臨著兩難選擇,不擴大公共參與,將削弱統治的合法性,如若推進地方自治,又與其提高政治整合能力、加強對地方社會的控制和滲透背道而馳。[24]武乾據此撰文,進一步指出,面對這一矛盾,國民黨試圖使保甲制度與地方自治二者兼容,即利用保甲制的集權手段推動地方自治。結果保甲制度不僅沒有促進民主,反而使地方各項自治事務基本被擱置,還為保甲長斂財提供了借口,導致中央集權和地方自治的雙重失敗[17]。

其三,從制度設計和實際運作的角度來看,肖如平認為保甲與自治在本質上是對立的。國民政府既希望通過自治來奠定憲政基礎,又企圖利用保甲來鞏固基層政權,結果在實際運作中流弊叢生,不僅未能實現救濟和改良農村的愿望,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致使自治與保甲均遭受失敗。[25]沈松僑認為,自治與保甲這兩種地方政治制度,設計理念不同,性質亦迥然有別,無論是學習西方,或是承襲傳統,從近代河南地方基層政治的演變來看,并未收到預期的效果。自治徒具虛名,保甲未能加強政府權威,與其說是政治現代化,不如說是政治內卷化[26]。楊煥鵬認為,戰后杭州市政府為迎合國家政權對基層社會滲透和控制的需要,對保長和保干事的職權和地位不斷進行變動,同時輔以考選的方式在基層造就了一批國家公職人員(保干事),從而使國家向現代轉變,這不同于杜贊奇所認為的“國家政權內卷化”[27]。

對地方自治民意機構,學界意見也不完全一致。以往的研究多認為這種民意機構流于法規和條文,并未得到切實的實施。[28]又如曹成建以20世紀40年代四川為例,認為國民政府力圖在基層社會建立各級“民意機構”的過程中,未能充分發揮廣大民眾的主動性,造成“民意機構”只代表地方士紳和其他有產者的意志,在解決與農民切身利益問題上(諸如籌款、征兵、吏治腐敗等),作用十分有限。[29]再如楊煥鵬利用杭州市檔案館資料,分析了保民大會在戰后的具體運作,也認為隨著國民政府對基層社會控制的深入,尤其是戰后內戰再起,保民大會的職權逐步被削弱,失去了自治的功能,徒具形式[30]。

對此,有學者提出不同意見。曹樹基根據嘉興縣的個案資料,指出抗戰勝利后,雖然基層行政人員對于民主政治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但有關現代民主政治理論已被一部分成員所接受,也許為一批鄉村民眾所接受,國民政府的鄉村民主自治實踐和現代民主政治意識傳播比較成功。[31]豐簫根據嘉興縣檔案資料,認為國民政府在鄉鎮建立代表“民意”的鄉鎮民代表大會和保民大會,使得鄉鎮保甲長的行政職權受到保民的監督,國家權力與基層社會自治合二為一,“呈現一種良性互動”[32]。郭圣莉等人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從上海的實際情況來看,保民大會、戶長會議并非完全是官樣文章。具體情況,需要考慮是否有地域差別和利益驅動[33]。

以上大多是國統區保甲制度研究,有關淪陷區也是學界研究的一個重點。車霽虹認為,日偽在東北推行保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民眾的控制和束縛,這種保甲制度不僅具有封建性,也是日本法西斯統治經驗和政策在東北的體現[34]。張濟順認為,由于保甲本身屬性的不確定性及上海政治社會的割裂性,淪陷時期上海的保甲制度處在傳統與現代、非常與常規、國家與社會之間徘徊,既不同于戰前、戰后上海的保甲制,亦與戰時重慶的保甲制有別。

其在淪陷時期的上海并未生根,只能說上海的一部分社會政治空間容納了它,并使之活躍于一時(如戰時上海社會經濟生活的統制)[35]。沈成飛對廣州淪陷時期的保甲制度進行系統梳理,認為廣州日偽政權為了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和侵略戰爭需要,繼承了戰前廣東地方政府原有的保甲制度,充分突顯了日偽殖民統治掠奪的強制性和利己的隨意性,同時也給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造成了不小的困難[36]。史會來、夏潮對整個淪陷區保甲制度做了一個概括性地分析,他們認為淪陷區保甲制度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不是一種單一的行政權力系統,而是軍警憲特多種權力系統的綜合性載體,有極鮮明的殖民地社會特征。雖在防范和鎮壓淪陷區人民的抗日活動方面產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成為日本維持其殖民統治的靈丹妙藥,終以失敗而告終[37]。

誠然,除國統區和淪陷區外,保甲制度在邊疆的推行亦受到學界一定程度的關注。石向濤認為,因新疆地域遼闊,語言文字不統一,居民星散,遷徙不定,以及風俗習慣、宗教和傳統社會組織等特殊情況,直到1942年才開始實施保甲制度[38]。楊明輝認為,云南雖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但作為抗戰大后方,國民政府對該省推行保甲制度各方面都有一定的關注,同時云南基層政權的演變也與保甲制度的推行密不可分[15]。

就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而言,兩面政權受到學界許多研究者的青睞。如朱德新認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日偽保甲體系內添加“辦事員”,利用其“合法”身份來保護抗日力量和支持抗日戰爭,體現了中共對戰時農村基層行政模式和對敵斗爭方式的創新,為冀東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39]又如沈成飛認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為限制廣東共產黨勢力,利用保甲組織打擊中共的活動。中共則積極應對,想方設法打入國民黨保甲組織內部以圖發展,不僅維持了抗日統一戰線,也沉重打擊了日偽反動勢力。[40]再如冉綿惠認為,抗戰時期,中共通過其喉舌刊物——《新華日報》,表達了對改革國統區保甲制度的主張,即貫徹民主原則,由人民選舉保甲長;或干脆廢除保甲制度,實現新民主主義政治。[41]該文可看作是該學者對“兩面政權”研究的發展。

與此同時,對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的評價是學界研究的另一個重點。毛園芳認為,保甲制度集中了封建與法西斯的落后、反動本質,其功效就是搜刮糧草和提供壯丁,成為國民黨基層政權“最核心、最本質的內容,也是最黑暗腐敗的罪惡制度”[42]。周聯合從法理上分析,認為保甲制度是一種權利必然濫用而腐敗必然泛濫的體制,國民黨當局雖然費盡心機推行保甲,實際上并無多少效果,最后成為苛擾之政、虛假之政[43]。趙小平認為,保甲制度是國民黨“政治強制的野蠻工具”,既限制了中國農村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程,又扼殺了人民民主自由的愿望,雖加強了國民黨一黨專政,但卻為其“迅速垮臺埋下了伏筆”[44]。張鳴認為,國民黨政府盡管花了很大力氣,進行了還算周密的規劃,但保甲制的推行是完全的敗筆,其在鄉村社會的動員能力幾乎等于零,與此同時,為對抗勢力日益坐大的中共,而賦予那些蛻變了的地方精英越來越專制的權利,在中共普遍開展土地革命之時,保甲制“幾乎就是在‘配合’共產黨的行動,為革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借口”,從而導致“國民黨最后雪崩式的失敗”[45]。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隨著保甲制度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不再受制于意識形態的約束,學界在對保甲制度批判的同時,也給予了一定積極的評價。李巨瀾認為,國民黨政權依靠保甲制對社會進行強力控制,其統治的合法性和社會整合的有效性都潛伏著深層次的危機,但就短期來看,對社會秩序的恢復與重建作用較大,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46]。王云駿也認為,民國保甲制度作為一項統治手段,有著維護統治者利益、侵犯民眾權利的一面,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它在穩定社會秩序、規范社區管理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歷史作用[13]。張偉進一步指出,保甲制度與社區警務制度在解決社會治安問題和有效預防控制社區犯罪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應當借鑒其合理內核和有效機制[47]。李慧宇認為,盡管保甲制度推行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弊端,但它畢竟維持了抗戰時期后方市民生活的正常運轉,穩定了國民黨的統治,為抗戰勝利發揮了作用,其價值與意義值得人們重新認識。[48]龔喜林亦認為,我們應當給基層保甲們一個公正而不是情緒化的歷史性評價[21]。

1949年國民黨敗退大陸以后,中共逐步接管舊政權。廢除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員會便自然成為新政府重構政權組織的一部分。楊麗萍認為,限于資源不足、群眾基礎薄弱和穩定新生政權,中共并未采取疾風暴雨的方式廢除保甲制,建立居委會,而是經歷了漸進式推進的過程[49]。朱國明認為,這一過程盡管還存在種種缺點錯誤,但作為新生事物,它畢竟誕生了,并在以后不斷完善,延續至今[50]。

二、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展望

縱觀而論,自20世紀30年代以降,學界對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呈現出逐步發展的趨勢,取得了不少頗具價值的成果,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大致表現在四個方面:

其一,由于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的不同,學界對保甲制度的概念與性質、緣起、評價等方面研究,還存在較大分歧。如何避免在歷史書寫時夾雜個人主觀情感,在史事評析中保持更多的冷靜與客觀,關鍵之一是應當盡量挖掘各種相關文獻,并詳細加以考證。如學界在研究兩面政權時,往往用的是中共單方面的材料予以說明(尤其是靠訪談得來的口述史料),而殊少其他方面的材料予以佐證,這樣的史料尚缺準確性和說服力。

其二,研究地域性強,范圍狹小。大多集中在華北、河南、四川、廣東、甘肅、湖北、浙江及上海等地,對于其他省份關注不夠,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眾所周知,自1926年國民黨北伐,到1927年先后建立武漢國民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贛皖鄂一直是其戰前戰后控制較強的區域,但同時也是中共勢力最活躍的范圍。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占領了東北,控制了河北,并于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侵占的是沿海最發達地區,而不是全中國,這就徹底改變了國共兩黨政治爭斗的條件。問題變成看哪個黨能在中國廣大農村和少數現代化地區最大限度地動員起民眾,并將其組織成軍事力量。[51]故而將該區域做深入系統的分析,厘清國民黨、中共、日偽三方之間權勢的博弈與政策的演變,以及保甲人員和民眾的應對等,或許能為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增添一個新的領域。

其三,研究視角比較單一,或缺乏剝筍似的層層深入分析。例如,雖有學者從國家與社會之間互動的角度進行了研究,但保甲制度建立后基層社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政府、保甲、士紳之間關系如何?這些問題仍有深入探討的必要。值得一提的是,保甲制度研究還有許多方面值得開拓。如保甲制度實施的地域差異性;保甲制度與農村改造;保甲制度與社會風俗、民眾生活、社會心理的關系,等等。

其四,理論運用方面,顯得不夠。保甲制度研究要突破現有的研究水平,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必須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開拓創新。除歷史學、社會學理論的運用,在保甲制度研究中還有許多其他理論值得借鑒。例如,現代化理論、經濟學領域的集體行動理論等。誠然,這些新的史學方法還有待于與傳統史學方法相結合,因為“僅有理論的創新,沒有扎實的實證研究,這種理論創新并無任何實際意義”[52]。

總之,從根本上說,國民政府時期保甲制度研究的未來發展如何,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研究者的視野與功力,取決于研究者的學習背景、知識結構、眼光思維及其研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1]朱德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冉綿惠.民國時期四川保甲制度與基層政治[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王先明.從自治到保甲:鄉制重構中的歷史回歸問題-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兩湖鄉村社會為范圍[J].史學月刊.2008(2).

[3]朱德新.民國保甲制度研究述評[J].安徽史學.1996(1).

[4]黃強.中國保甲實驗新編[M].南京:正中書局,1935:1-2.

[5]董浩.保甲須知[M].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1937:1.

[6]陳高傭.抗戰與保甲運動[M].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10.

[7]吳 晗、 費 孝 通.皇 權 與 紳 權[G].上 海:觀 察 出 版社,1948(12).

[8]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上海:時代文化出版社,1949:288.

[9]費孝通.鄉土重建[M].上海:觀察社,1948:50.

[10]如:中國現代史資料編輯委員會.抗戰中的中國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印刷廠,1957:51-77;李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96-198等.

[11]謝放.系統研究民國時期四川保甲制度的新成果-評?民國時期四川保甲制度與基層政治?[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12]范國權.論新縣制時期的保甲制度[J].檔案與史學.1999(2).

[13]王云駿.民國保甲制度興起的歷史考察[J].江海學刊.1997(2).

[14]李偉中.南京國民政府的保甲制新探-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鄉村制度的變遷[J].社會科學研究.2002(4).

[15]楊明輝.淺析民國時期云南的保甲制度[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

[16]謝增壽.國民黨南京政府保甲制度述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4).

[17]武乾.南京國民政府的保甲制度與地方自治[J].法商研究.2001(6).

[18]徐臘梅.民國時期保甲制度推行的原因考察[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19]沈成飛.抗戰時期廣東國統區保甲長群體研究[J].抗日戰爭研究.2009(4).

[20]龔汝富.民國時期江西保甲制度引發的經濟糾紛及其解決-以宜豐、萬載兩縣保甲訴訟檔案為中心[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3).

[21]龔喜林.抗戰時期基層保甲征兵的制約性因素探析[J].歷史教學.2011(16).

[22]楊煥鵬.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保甲性質的轉變-以浙江省為中心[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23]李國青.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保甲與地方自治關系談論[J].求索.2010(4).

[24]朱國斌,郭寶平.尋求控制和參與之間平衡的嘗試-論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地方自治[J].社會科學輯刊.2000(5).

[25]肖如平.理想與現實的兩難:論國民政府的地方自治與保甲制度[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4(12):53-57;肖如平.從自衛到自治-論國民政府的保甲制度[J].歷史檔案.2005(1).

[26]沈松僑.從自治到保甲:近代河南地方基層政治的演變,1908~193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輯刊.1989(18):189-219.

[27]楊煥鵬.論抗戰后杭州地區保甲運作中的保長與保干事[J].歷史檔案.2004(4):122-128.

[28]徐矛.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421-422.

[29]曹成建.試論20世紀40年代四川新縣制下的基層民意機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89-95.

[30]楊煥鵬.控制陰影下的自治:戰后杭州地區的保甲制度[J].中國農史.2008(3):124-132.

[31]曹樹基.鄉鎮自治中的國家意識形態-以1946年嘉興縣鄉鎮職員“甄別”試卷為中心[J].社會學研究.2002(5):98-111.

[32]豐簫.權力與制衡-1946年嘉興縣的鄉鎮自治[J].社會學研究.2002(6):95-107.

[33]郭圣莉,鄧丁.戰后上海的保甲制度及其選舉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98-104.

[34]車霽虹.試論偽滿保甲制度的殖民地特點[J].北方文物.1992(3):87-91.

[35]張濟順.淪陷時期上海的保甲制度[J].歷史研究.1996(1):44-55.

[36]沈成飛.廣州淪陷時期保甲制度的推行及其特色[J].廣東社會科學.2009(4):111-119.

[37]史會來,夏潮.淪陷區保甲制之透視[J].世紀橋.1997(2):12-13.

[38]石向濤.民國時期保甲制度在新疆的推行[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8(2):30-32.

[39]朱德新.抗戰時期中共對冀東農村日偽保甲制度的利用[J].安徽史學.2010(3):39-46.

[40]沈成飛.抗戰時期中共廣東政權與國民黨保甲制度[J].中共黨史研究.2009(4):105-111.

[41]冉綿惠.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改革國統區保甲制度的主張[J].中共黨史研究.2008(2):68-74.

[42]毛園芳.試析國民黨南京政府保甲制度的反動作用[J].湖州師專學報.1990(2):110-115.

[43]周聯合.論保甲法的體制性腐敗[J].社會科學研究.2011(3):67-72.

[44]趙小平.國民黨保甲制述論[J].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3):40-44.

[45]張鳴.鄉村社會權力和文化結構的變遷(1903-1953)[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122.

[46]李巨瀾.失范與重構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蘇北地方政權秩序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270.

[47]張偉.保甲制度的責任連帶和信息獲取對社區警務的啟示[J].新疆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14-17.

[48]李慧宇.民國時期重慶市的保甲編查探析[J].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39-143.

[49]楊麗萍.從廢除保甲制度到建立居民委員會-以新中國成立前后的上海為例[J].黨的文獻2010(5):85-90.

[50]朱國明.上海:從廢保甲到居民委員會的誕生[J].檔案與史學.2002(2):57-62.

[51]費正清主編,章建剛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第2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2.

[52]朱英.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歷史研究.2003(2):155-174.

Review of Studies on Bao-Jia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LIU Kui1,LI Xia2

(1.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2.Gannan School of Medicine Department of Student Work,Ganzhou 341000,China)

The Bao-Jia system was an important rural grass-roots political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the academia ha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it early since the 1930s.But strictly speaking,scholars’studies on the Bao-Jia system began in 1990s,mainly on its concept&nature,origin,implementation mechanisms,public opinion organs,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ao-Jia system and local autonomy.The research has gained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needed to cause attention.This paper tries to give a descri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on the studies of the Bao-Jia system during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with an expectation of advancing the research.

the Bao-Jia system;research situation;inadequate and prospect

K262.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2)02-0042-06

2012-03-03

劉魁(1978-),男,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史研究;李霞(1978-),女,贛南醫學院學工處教師,主要從事中央蘇區史研究。

猜你喜歡
制度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一区| 欧美色综合久久|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尤物视频一区|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日韩专区欧美| 91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爱做久久久久久|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区精品|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国产91| 熟妇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 91|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午夜在线不卡|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久久久噜噜噜|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www.亚洲一区|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午夜久久影院|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色婷婷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欧美狠狠干|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久久久亚洲色|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不卡| 91九色国产porny|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一级全黄毛片|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久久中文电影|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99爱在线|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