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治華,鞏文君
(大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從兩次金融危機看我國的金融安全—東南亞金融危機與美國次貸危機
林治華,鞏文君
(大連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我國金融對外開放度不斷擴大,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的金融安全面臨著諸多風險。通過對1997年和2007年兩次金融危機的對比分析,聯系我國金融系統現狀,深入探討危機爆發(fā)的原因及其危機治理措施,并從經濟結構等問題入手,提出了一些改善我國金融安全現狀的對策建議,旨在為保證我國的金融安全提供理論支撐。
金融危機;金融安全;危機治理
東南亞金融危機與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在發(fā)端、特點及治理上有許多異同之處。
1.從經濟結構看。東南亞國家多屬新興經濟體,長期處在以出口導向、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經濟結構中,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生產成本提高,出口受到抑制,國際收支失衡,且由于一致地采用出口導向戰(zhàn)略,發(fā)展中國家間相互擠壓,再者,資源的廉價優(yōu)勢具有嚴重的不可持續(xù)性;美國則是另一個極端,國內主要是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尤其是金融服務業(yè)),大量的制造業(yè)轉出國外,主要輸出技術和資本,導致了貿易的失衡及虛擬經濟的膨脹,后者的過度膨脹最終擾亂的金融秩序,導致危機爆發(fā)。
2.從經濟政策看。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政策將經濟的高速發(fā)展放在首位,而忽視了安全問題,導致債務結構不合理。在中短期債務較多的情況下,外資流出超過外資流入,而本國外匯儲備又不足以彌補,結果只能是本幣的貶值。同時,東南亞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固定匯率制與金融自由化相矛盾,當矛盾尖銳到不可調和時爆發(fā)了危機;美國政府則一向推行不干預市場的經濟政策,即自由放任主義,鼓勵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chuàng)新。且上世紀90年代,美出臺法案,旨在消除金融市場壁壘,政府采取低息政策刺激經濟,埋下了危機的伏筆。
3.從金融層面看。新興經濟體在融資方面以吸收外資為主,經濟自主性差。當高速增長的條件受限時,這些國家靠轉借外債來維持增長速度,經濟發(fā)展的不順利,最終導致其償債能力不足,剩余的只能是銀行貸款的呆壞賬,以及大量籌資催生的資產泡沫;在美國,政府采取低息政策,為追逐暴利,銀行放寬信貸標準,財務杠桿過高,同時,限制的減弱,使得金融市場加速衍生,各種金融衍生品通過錯綜復雜的合同將其風險聯系在一起,加大了系統性風險。金融業(yè)的過度繁榮超出的了實體市場的容量,催生了大量資產泡沫。
4.從監(jiān)管層面看。東南亞國家的漏洞主要體現在:債務結構,間接投資,外匯儲備;美國的漏洞主要體現在:銀行信貸標準,銀行資本充足率,金融衍生。
兩次金融危機具有一些異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從危機的本質及爆發(fā)主體看。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于新興經濟體的發(fā)展中國家,本質為貨幣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于發(fā)達國家,整個金融系統發(fā)生動蕩,同時引發(fā)了部分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
2.從危機的影響程度來看。多米諾骨牌效應強[1],對世界經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于泰國,波及范圍包括: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各國,及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東亞國家和地區(qū);美國次貸危機則波及全球經濟。
3.從持續(xù)時間來看。東南亞金融危機從爆發(fā)到探底持續(xù)不足1年,次貸危機以2007年美國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為開端,到現在已3年有余,復蘇跡象尚不明朗,并且現已陷入新一輪的債務危機。
4.從破壞性質來看。東南亞金融危機僅限于經濟金融領域,次貸危機從金融領域波及到實體經濟,甚至導致一些國家主權破產,其破壞力空前。
1.從金融手段看。東南亞國家主要加強了金融管制,增強金融機構信用評估與風險管理的能力,推進了金融機構結構的市場化改革,同時加大外匯儲備的積累力度,推動亞洲金融合作及IMF的改革①從東南亞金融危機看中國金融改革,《中國發(fā)展觀察》,陳道富(http://www.sina.com.cn2007-09-11);美推出了巨額政府干預方案;對破產企業(yè)出面收購,銀行部分國有化,向市場注資;再啟監(jiān)管(美國財政部本著解決次貸危機的宗旨,開始廣開言路,改善監(jiān)管結構②資料來源:本資料來自網絡(http://baike.baidu.com/view/1092871.htm)。;同時各國開始討論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和督促國際金融機構改革的問題。
2.從企業(yè)層面看。泰國方面主要發(fā)展中小企業(yè),緬甸著力推進農業(yè)改革、加速國有企業(yè)私營化、拓寬融資渠道和加強邊貿發(fā)展,與我國貿易關系改善。均收效顯著,為國內經濟重注活力。美國方面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減稅,加大對企業(yè)的科研投入,發(fā)展綠色產業(yè),促進出口擴大,重視制造業(yè)等實體經濟部門的作用[2]。
3.從經濟政策看。美政府一改以往的自由主義政策,重啟監(jiān)管,政府對經濟全面干預。東南亞國家推行宏觀經濟緊縮政策,重點突出經濟市場化與結構改革,重視金融機構治理和資本充足率的調整[3]。
(一)在經濟結構方面,我國屬于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較快,整體狀況與東南亞國家有一定的相似程度。長期以來我國經濟主要由勞動密集型的外貿出口帶動,對外依賴程度大;自主創(chuàng)新不足,高附加值產業(yè)不夠發(fā)達,處于全球產業(yè)鏈的中下游,可持續(xù)性較低。次貸危機中,由于主要出口對象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整體衰退,國內眾多中小企業(yè)陷入困境。擴內需政策的采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貿衰退帶來的沖擊。近年來,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保持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從長期來看,可持續(xù)性亟待提高。
(二)從經濟政策看,我國總體屬于安全與效率并重。安全方面,體現在加息,穩(wěn)通脹,抑制資產泡沫③2008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view/ce8079a10029bd64783e2c50.html。效率方面,主要體現在擴內需,彌補外貿損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外依賴程度;鼓勵創(chuàng)新,提出了引進——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思路,以促進我國高附加值產業(yè)的發(fā)展,增強可持續(xù)性。
(三)從金融層面看,我國大量吸引外資,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在信貸方面,我國逐步提高的信貸標準,加強了信貸的審核,以遏制非實體經濟的泡沫性膨脹,這阻止了部分來自國內的風險。從東南亞的經驗看,外資因其所占比重較大,其威脅不可小覷。
(四)從監(jiān)管方面來看,我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監(jiān)管體系不健全、成熟,監(jiān)管作用較弱。與美國的自由化相反,我國的監(jiān)管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業(yè)的全面發(fā)展,一些能夠起到分散風險的金融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這種片面性導致了金融市場的短期投機性與不穩(wěn)定性。同時,監(jiān)管體系的獨立性也較差,實際中往往受到行政干預,影響市場的自發(fā)競爭。
通過上述分析,我國金融安全的提高可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一)調整優(yōu)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的內生增長力。長期以來,出口加工業(yè)一直是我國經濟的主要部分,金融危機證實了此種發(fā)展模式的依賴性及不可持續(xù)性,因此,應把握后危機時代這一關鍵時期,進行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與調整[4]。首先,正確處理好消費與投資的關系,不斷提高經濟內生動力,擺脫對出口的依賴性。其次,加快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拓展新型服務領域。最后,要加快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附加值的產業(yè),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yè)鏈中的位置,提高經濟的整體競爭力[5]。
(二)完善金融系統,提高金融系統的效率。首先,東南亞的經驗證明,政府對經濟過度的行政介入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因此,應不斷增強銀行的透明度與開放度,促進公眾的監(jiān)督。其次,金融創(chuàng)新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系統風險,維護金融安全,增加企業(yè)融資渠道的作用,應在嚴格的監(jiān)管下,循序漸進,逐步實現。再次,應逐步完善信用系統。市場信息的對稱度與市場的效率密切相關,信用評級制度的建立對促進個人消費與企業(yè)信貸有一定潛在意義,同時,完善的信用系統在提高金融系統效率的同時還可維護其安全。
(三)我國的監(jiān)管系統相較發(fā)達國家尚不成熟,應在制度、機構、法律法規(guī)及手段等方面不斷完善。從兩次危機看,國際收支、銀行及企業(yè)的資本充足率、信貸的審核、外資的利用等指標直接關系到金融系統的穩(wěn)定性,需嚴格監(jiān)管。
(四)要大力發(fā)展中小企業(yè),帶動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中小企業(yè)在我國經濟體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我國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基礎。主要體現在:一是促進市場的競爭與效率;二是增加就業(yè),緩解經濟沖擊;三是幫助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6]。隨著我國市場化的逐步推進,傳統的中小企業(yè)發(fā)展模式已略顯滯后。應不斷促進中小企業(yè)引進現代企業(yè)及管理制度,提高其素質。同時,政府應為中小企業(yè)提供綜合服務平臺(如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滿足其發(fā)展的需要[7]。
(五)促進國際合作,增強在國際經濟金融格局中的話語權。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一方面,各國間的經濟相關性增強,金融安全越來越帶有國際性,要在各國的相互合作中實現。另一方面,根據梁勇博士對金融安全的定義,金融安全的第三層為“金融主權”。在國際合作中,我國應與發(fā)展中國家增進合作交流,提高在國際金融格局中的話語權,抵制發(fā)達國家不合理的自由化等改革要求,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1]牟利成,張艷霞.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機與金融規(guī)制-從東南亞金融危機反思中國的金融改革[J]山東經濟,2009(2).
[2]甄炳禧.美國經濟結構調整進行時[J]金融波瀾,2010(9).
[3]韓晶.東南亞國家金融危機后的金融改革與前瞻[J]亞太經濟,2003(4).
[4]謝家智.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力促增長方式轉變謝家智[J]決策導刊,2010(04).
[5]孫早,張敏,劉文璨.后危機時代的大國產業(yè)戰(zhàn)略與新興戰(zhàn)略產業(yè)的發(fā)展[J]經濟學家,2010(09).
[6]曲元.我國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思考[J]安慶科技,2004(3).
[7]張曉峰,劉勇.創(chuàng)新對中小企業(yè)的科技信息服務[J]阿壩科技,2010(1).
Study on China’s Financial Security through Two Financial Crisises——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and US Sub-prime Crisis
LIN Zhi-hua,GONG Wen-ju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Dalian University,Dalian 116622,China)
With the fast fi nancial globalization,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hina’s opening-up increases the risks of its fi nancial security,which was undoubtedly demonstrated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 in 1997 and the US Sub-prime Crisis in 2007.This paper is to,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fi nancial world,probe about the causes for the crisises and crisis governan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put forward advice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China’s fi nancial security with economic structure as a cut-in point,in order to provide it with a theory support.
fi nancial crisis; fi nancial security;crisis governance
F125.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2)02-0091-03
2011-06-05
基金課題:遼寧省教育廳計劃項目(W2010057)“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轉軌國家經濟安全研究”成果;大連市社科基地項目“大連地區(qū)經濟安全研究”成果。
林治華(1954-),男,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鞏文君(1987-),女,大連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世界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