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霞,趙維良
(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人口老齡化對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研究
趙東霞,趙維良
(遼寧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人口老齡化是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遼寧省在跨入老齡化社會后,呈現出新情況、新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根據遼寧省省情,選擇適宜的養老模式是應對老齡化問題的有效策略。
人口老齡化;遼寧;發展
人口老齡化是當今世界人口發展的共同趨向,已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早已引起世界各國的廣為關注。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顯示,遼寧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6730228人,占總人口的15.43%,屬于“老齡化社會”較重的省份[1]。從世界范圍來看,已經出現人口老齡化和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幾乎都屬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而遼寧正處于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中,是典型的“未富先老”,這無疑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難度。因此,關注老齡化、發展老齡事業將成為政府及科研機構今后共同致力于研究的重要課題。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統計,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人口總數10%,或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7%,就稱其為老齡化國家或老齡化地區。據此,國際上習慣將人口年齡結構劃分為三種類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總人數7%的稱為老年型人口,4%-7%稱為成年型人口,4%以下稱為年輕型人口[2]。遼寧省早在1996年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近十多年的發展,到2010年,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占總人口的15.43%,大大超過了10%的比例,老化程度嚴重。因此,作為東北三省的龍頭,又處于老工業基地改造中的遼寧,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省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給經濟社會帶來一系列新情況、新特征。
(一)老年人口規模大并趨向高齡化。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在2000—2010年10年間,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188.5萬人,年均增長速度為3.33%,高于總人口的年均增長速度。同全國人口年齡構成相比,0-14歲人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18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1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1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4個百分點[1]。此外,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預期壽命正不斷延長,老年人長壽已普遍存在,不但老年人口數量將繼續增加,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也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高齡化發展速度大大高于老齡化發展速度。目前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有85.36萬人,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2.63%,同上年度比,增長速度達到10.30%,遠遠高于全部老年人口4.4%的增速[1]。這表明,遼寧省已進入老齡化階段,存在著龐大且高齡的的老年人群。
(二)空巢家庭和純老家庭人口數量快速增加。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尤其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生育率普遍下降,獨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規模不斷縮小,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和“核心化”。同時,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速度加快,勞動力流動日益頻繁,傳統家庭的養老功能隨之弱化,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正不斷增多。《2009年遼寧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09年末,遼寧省共有“空巢老人”256.89萬人,占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38.2%,獨居老人76.56萬人,65歲及以上老人“純老家庭”的比率高達37%,還存在較高比例的農村留守老人[3]。
(三)老年人口的增加使經濟社會負擔加重。老年撫養比能夠概括地描述老年供養需求與社會潛在生產能力之間的關系,它的猛增會造成養老需求與供給關系的失衡。老年人口的增加加重了勞動年齡人口的社會負擔。2010年的老年撫養比約21.1%,即每個勞動力人口只需供養0.21個老年人,據預測,2020年老年撫養比將上升到40.5%,10年間上升了2倍,這表明勞動年齡人口的壓力也上升了2倍,也就是勞動年齡人口將供養0.40個老年人。2050年老年撫養比將上升到83%[2],屆時,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將非常嚴重。
(四)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和需求發生變革。通過對大連市及大石橋市博洛鋪鎮尹屯老人的調查數據顯示,城市老人能夠生活自理的占85.4%,日常需要照料的9.9%(主要體現在空巢老人和高齡老人),有60.8%的老人明確意愿不愿意與兒女居住,農村老人有41.7%不與子女居住,但80歲以上需要兒女照料的比重為33.1%。截止到2009年底,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比例僅為1.4%[1],這說明現代老人更多選擇居家自主生活,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面臨弱化。此外,老人的養老觀念也由“安度”轉向“安享”,開始重視精神文娛生活,生活需求也因年齡、地域、收入等不同呈現多樣化,如56一69歲的新老人,希望實現老有“所學、所樂、所為”;70一79歲的老人在享受悠閑的同時,較多地關切醫療保障和社區助老;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更加需要社會提供養老服務來安享晚年。
(五)區域發展不平衡。《2009年遼寧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09年末,遼寧省14個地市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居全省前三位的是沈陽市、大連市和鞍山市,分別是122.50萬人、101.59萬人和57.57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當地總人口比例居前三位的是大連市、遼陽市和丹東市,所占比例分別為17.4%、16.6%和16.5%。這表明,老人主要聚居在城市,也是優質資源集中的地方,城市老人的生活質量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保障。受此影響,農村養老資源主要靠家庭提供,代際關系弱化、代際資源流動大轉移不暢、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削弱時,農村老人的生活問題隨之越來越大,與城市老人的養老保障差異性更加突出。
(六)未富先老。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伴隨工業化、城市化后,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普遍富裕的情況下,自然漸變過程,大多數發達國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之后才逐步進入老齡化階段,他們是先富后老。我國在2000年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剛過一千美元,只是發達國家的1/10,而我省在1995年進入老齡化時,人均GDP水平更低。在“超低經濟水平”條件下,步入老齡化,必然會面臨許多復雜的情況和解決老齡化的經濟和物質基礎等方面的困難。
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當今所有發達國家幾乎都是老齡化的國家,國際和國內的事實證明,人口老齡化可以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帶來積極的影響。如“人口紅利說”,即當生育力迅速下降,勞動年齡人口比例上升,在老齡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遼寧省就正處于“人口紅利期”中后期,由于生育率下降快,少兒撫養比例迅速降低,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前,形成了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少年和老年撫養比相對較輕的時期,這將對經濟社會產生有利影響。但是,從深層次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終將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表現在:
(一)增加了社會費用的支出和管理成本,對經濟發展產生較大的壓力。由于遼寧省是最先進入計劃經濟體制和最后一個退出計劃經濟體制的省份,加之改革開放后,受深層次體制因素和結構性矛盾的影響,國民生產總值從第4位退到第8位,經濟發展緩慢。同時,老齡化的提前到來,增加了醫療費用及養老金的支出,為滿足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興建了大量的老年活動中心、健身場所等,加重了管理成本。因此,負擔日益沉重,經濟壓力劇增,老齡事業的發展落后于老齡事業的需求。
(二)有效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會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相對下降。勞動年齡人口的相對縮減就意味著有效就業人口的減少。在一定的生產資料和技術條件下,勞動力資源不足可能導致部分生產資料和技術設備的更新停滯,影響社會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轉,影響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由于現階段遼寧省還處于“人口紅利期”,勞動力資源還很豐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全省面臨的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不足。但是從2023年開始,隨著勞動力數量的下降,當達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率,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三)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削弱。首先,傳統上作為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規模地進入勞動市場,這使女性為老人提供的照顧越來越少。其次,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不少子女要么忙于打拼事業,無暇顧及老人的生活,要么待業在家,成為“啃老族”。再次,城市子女工作的流動性和農村勞動力外出謀生造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有關資料顯示,2009年末遼寧省共有“空巢老人”256萬之多,占全省老年人口的38.2%[3],甚至很多農民工將年幼的孩子交付老人照顧,在得不到子女養護的狀況下還要為其照看孩子,晚年生活無法保障。此外,我國絕大多數農村老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很低,在喪失勞動能力后無基本生活來源,只能靠兒女贍養,而由于社會變革給新舊兩代人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造成的代際隔閡,“重小輕老”現象嚴重。有調查顯示,52%的兒女對父母感情麻木,不贍養甚至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4]。
(四)機構養老問題重重。首先,社會養老機構不足,養老供需矛盾突出。據省老齡委的統計,現在全省有56萬老人選擇養老機構養老,而目前各類養老機構擁有的總床位數15.1萬張,存在著41萬的缺口。全省有70萬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指“鐘點服務”、“日間照料”、“托老所”、“家庭養護”等),而目前從事這樣服務的人員僅有2萬多人,也存在著巨大的缺口。其次,支付能力與服務價格之間存在矛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養老事業按商品經濟運營,形成產業化發展。這就造成老人的收入水平低,很難支付高昂的養老機構的服務價格,使本來就不足的養老機構,存在閑置和空位狀況;有的養老機構為了不虧本經營,只能設施簡陋,醫療衛生條件較差,服務項目內容單一,服務專業化水平低,這又無法滿足老人多層次的生活需求,從而惡性循環。再次,缺乏競爭,政府對民辦養老機構支持力度和優惠政策不夠,資源主要集中在公辦養老機構中,形成壟斷。第四,地區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城鄉差異。農村的機構養老服務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在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人員素質、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方面都嚴重滯后,農村老人所享受的養老資源遠遠低于城市老人。
在“未富先老”、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問題眾多的現實情境下,如何采取有效策略避免或減緩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遼寧今后治理的重要問題。
(一)發展經濟。遼寧老齡問題突出的根本原因是經濟落后,養老的基礎不扎實。破解難題首要應大力發展經濟,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只有經濟發達才能消除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居民收入差別;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覆蓋、提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各級政府才能有能力拿出錢來解決老年人口的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等,維護老人的權益;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勞動者的收入,使他們有能力負擔自己未來的養老和醫療問題。
(二)人口政策調整。人口老齡化未來的走向取決于總人口的發展戰略。如果按照2000的低生育水平發展,現行生育政策堅持到2050年,全省總人口將減少到2967.8萬,0 14歲人口最多只有711.02萬,占總人口比重最多只有16.95%,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到2039年就將高達1226.3萬,比重高達39.63%,總撫養比高達87.25%[2]。這種人口狀態,無論是社會還是家庭都是難以承擔的、難以接受的,所以必須重新思考現行生育政策,是否可以放開,過渡到全面生育二胎來緩解未來有效勞力不足、老齡化急驟的窘狀。
(三)資源保障。如前所述,在全省財力不強的現狀下,采用社會籌集為主,政府資助為輔的方法較為適宜。政府主要為無支付能力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務保障,投資興建一些示范性老年公寓。鼓勵社區內各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各界對社區養老服務提供資金援助,特別是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進入社區養老服務,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此外,加強宣傳,通過向社會呼吁、籌集捐款,捐物或提供無償服務,如慈善會、紅十字會、志愿者協會等慈善組織可以從社會募集資金來資助社區養老。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優惠政策、制定有關法規和制度、運用激勵機制等,對社區養老服務從根本上給予支持和保障。如減免一定的營業稅、加快養老、醫療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改革、建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等。
(四)養老產業化發展。參照上海、天津、濟南等地通過設立覆蓋全社區的服務求助系統,把各經營服務網點連結起來,在交流信息、調劑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實現網絡化、連鎖化經營,以點帶線,連線成面,從而實現規模經營、投入產出收益的良性循環的做法,依靠社區居委會的站、點和街道的中心平臺,鼓勵民間資本進駐,通過實地調查將養老服務內容逐步擴展到住養、入戶服務、緊急援助、日間照料、保健康復、文體娛樂等多種項目,入戶服務逐步覆蓋家政、生活照料、送餐、陪護、陪聊等方面,為老人建立服務需求檔案,使其由初級階段的零散型、個體型走向集團化、規模化,充分發揮其輻射作用,創造品牌效應,從而使社區養老服務更具產業化特色[5]。
(五)城鄉老人養老均等化。城市老人有社區養老可以依托,而農村老人更多靠家庭養老。但是農民工流動、收入低下、傳統孝道觀念轉變等因素一定程度影響了家庭養老功能的正常發揮。因此,政府應更多關注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一方面學習新加坡養老制度,在法律層面上保障老人權益,形成他律。如推出《贍養父母法》,把家庭養老納入鄉規民俗。另一方面加大文體衛生等健身設施的投入,強化老年文化建設和養老服務項目網絡,滿足老人的多樣生活需求。此外,通過財政政策拓展農村老人的養老醫療保障,使老人有較充裕的資源養老。總之,城里老人所享有的,農村老人也要有權利享受,政府應在城鄉老人養老均等化中有所作為[6]。
[1]遼寧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2009年遼寧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
[2]曹景椿.遼寧省在振興發展中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成果文集,2006:74-77
[3]中國老年人口狀況調查:都市老人家庭近半 是 空 巢[EB/OL].中 國 人 口 網[2007-12-19].http://www.chinapopgov.cn/rkzh/rk/rksh/t20071219-151122796.html.
[4]政協官員稱農村養老是社保體系最薄弱環節[2007-03-17].http://news.qq.com/a/20070317/.
[5]曾昱.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探析[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5.
[6]劉曉明.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黨報,2010(4).
Research on Impact of Aging Population on Liaon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ZHAO Dong-xia,ZHAO Wei-l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ging population is a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Nearly all the states in the world with aging population and entering into the aging society are developed regions;whereas,Liaoning is the one“becoming aged before getting rich”as it is still in the progress of revitalizing its old industrial base;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brings more difficulties to Liaon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at Liaoning entered the aging society has resulted in many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which have much impact on Liaon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refore,it will be an e ff ective strategy to choose appropriate aging-care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Liaoning.
aging population;Liaoning;development
F249.27.3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008-2395(2012)02-0108-04
2012-03-01
基金課題: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L10BRK003)“遼寧老齡事業發展中的難點問題與社區福祉研究”成果
趙東霞(1979-),女,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與產業經濟研究;趙維良(1978-),男,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