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輝 潘壽巖 邱創嘉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兒窒息后的嚴重并發癥,可產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陷?1-2?。國內有關HIE后遺的腦CT表現報道較少,為提高認識以及為臨床評價預后提供客觀依據,本文回顧性分析53例HIE患兒遠期隨訪的腦CT表現,現整理報道如下。
1.收集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間53例經臨床和CT診斷為重度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男28例,女25例。出生史:5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圍產期窒息史。早產兒10例,宮內窘迫3例,難產5例,剖宮產12例,急產2例,胎吸、產鉗助產5例,臍繞頸2例,羊水早破5例,羊水3度污染9例。本組病例初次檢查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煩躁、激惹及驚厥、肌張力改變和反應消失、前囟飽滿、雙眼凝視、反復抽搐,同期腦CT表現為:腦水腫,腦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和硬膜下出血。
2.復查方法:采用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ASCT機進行檢查。層厚及層距為5mm,逐層掃18~24層。首次CT復查在1~2月左右:再次復查間隔2月~5歲。并由兒科醫生進行體檢和智測。最后復查時年齡在3月~5歲。
全部患兒末次CT顯示,16例患兒恢復正常,37例顯示異常,其中:腦萎縮19例(占35.85%),腦溝、裂、池增寬為主6例,寬徑均大于7mm,以雙側側腦室不同部位及程度擴大為主15例;腦積水6例(占11.32%),其中全腦室擴大1例,導水管以上腦室擴大3例:單P雙側腦室擴大2例;腦梗塞17例(占32.08%),其中枕葉梗塞表現枕葉近后縱裂區呈斑片狀、類三角形或條帶狀低密度灶,同時后縱裂增寬:額頂葉梗塞呈斑片狀或大片低密度灶,鄰近腦溝、裂、池及腦室增寬:左基底節豆狀核梗塞呈三角形低密度影;腦軟化14例(占26.42%),腦囊性變者8例,其中6例表現為額頂葉及部分顳葉皮質及皮質下區多個橢園形或園形囊狀低密度影,CT值為腦脊液密度。同時前顱窩明顯變窄、額部變尖。而枕葉及基底節未見明顯受累,呈明顯的密度反差。增強后上述低密度區無強化,鞍上池內大腦前、中動脈顯影差。
重度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在圍產期由于各種原因發生嚴重缺氧,出生后發病,病情非常嚴重,易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實質出血,死亡率高,大部分有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引起腦軟化和腦萎縮等各種后遺癥。CT作為本病首選影像檢查,能準確做出本病的診斷,進而指導治療,并為判斷患兒預后提供客觀依據。重度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病理改變主要為:早期為明顯腦水腫,進而選擇性神經元死亡及梗塞,后期腦軟化、多囊性變和疤痕形成;出血,包括腦室、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實質出血。重型:以腦白質密度減低為主,可能此型以腦水腫改變為主;因此CT表現為以白質為主大腦半球各葉彌漫性低密度改變。超重型可能是在腦水腫基礎上,形成腦腫脹,因此CT表現為大腦半球各葉彌漫性低密度改變,灰白質分解不清,甚至灰白質減低密度相同,有關機理有待進一步探討?3-4?。已有資料顯示CT可明確HIE病變部位、范圍,確定有無合并顱內出血和出血類型?5-6?,尤其是急性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本組53例患兒中,2次復查后顯示的陽性率為69.81%,其影像學分別表現分為:腦萎縮、腦積水、腦梗塞,腦軟化和腦囊性變,與病理結果基本相符,說明CT是對HIE腦后遺診斷的重要手段,也是評價預后的重要依據。
綜上所述,CT檢查可了解HIE腦損害的嚴重程度及其演變過程,為臨床及時準確地診斷、指導治療及評價預后提供了客觀依據。CT檢查若有腦積水是手術的指征,輕度腦室擴大或EH可有不同程度的康復。早期嚴重的CT表現對預后影響很大,如PVL、多灶性腦軟化灶和彌漫性腦萎縮,提示預后不良。早期及時干預治療,CT可有明顯改善,可減少或減輕神經系統的后遺癥,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故我們認為早期復查CT意義更大,可以把CT檢查作為HIE隨訪的首選方法。
1 龍晚生.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隨訪觀察?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8):524-527.
2 王禮同.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CT追蹤研究?J?.中國醫學影像雜志,1998,14(10):746-747.
3 許達生,陳君祿,黃兆民.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表現?J?.臨床CT診斷學,1998,12(1):65-66.
4 吳華超,吳耀初,張楊貴,等.重度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診斷及后遺癥評估?J?.中國醫師雜志,2011,19(5):683.
5 陳惠金.新生兒常見顱內病變的影像診斷和防治?M?.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5,6-20.
6 劉賢富,李春英,王承緣,等.新生兒腦損傷遠期預后的CT評價(附48例隨訪報告)?J?.臨床放射學雜志,1994,13(S2):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