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華
張力性氣顱16例臨床分析
郭安華
目的 為總結張力性氣顱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經驗,提高臨床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治療的16例張力性氣顱患者,16例患者均急行局麻前額鉆孔排氣術,顱骨骨折9例患者,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對于顱內感染2例患者進行細菌培養并做藥敏試驗,根據藥敏試驗選擇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吸氧。結果 16例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13例,治愈率為81.25%,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0%。結論 張力性氣顱發生后往往病情較重,應早期診斷,及早正確處理。
張力性氣顱;顱腦損傷;顱內壓;鉆孔排氣術;臨床分析
張力性氣顱(tension pneumocephalus)是氣顱(Pneumocephalus)中的一種[1],臨床比較少見,其發生原因主要有顱底骨折、缺損以及顱內產氣桿菌(Aerogenes)感染、腦手術、腦室引流及腰穿所致[2],一旦發生張力性氣顱,后果較為嚴重,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為總結張力性氣顱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經驗,提高臨床治愈率,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治療的16例張力性氣顱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16例患者均來自我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治療的張力性氣顱患者,其中男11例,占68.75%,女5例,占31.25%,男女之比2.2: 1,年齡17~28歲,平均23.5歲。主要表現:1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意識障礙加深至昏迷12例,占75.0%,偏癱4例占25.0%。頭痛加劇8例,嘔吐5例。致病因素:外傷顱骨骨折9例,占56.25%,硬膜下血腫孔引流術后5例,占31.25%,顱內感染2例占12.5%。
2.治療方法16例患者均急行局麻前額鉆孔排氣術(Forehead drilling exhaust surgery)[3],術后均置管接閉式負壓瓶持續引流排氣。排氣2~4天后復查頭部CT,氣體明顯減少,癥狀改善后拔除排氣管。其它主要處理措施:顱骨骨折9例患者,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后均置管接閉式負壓瓶持續引流排氣。排氣2~4天后復查頭部CT,氣體明顯減少,癥狀改善后拔除排氣管。對于顱內感染2例患者進行細菌培養(Bacterial culture)并做藥敏試驗(Susceptibility testing),根據藥敏試驗選擇合理的抗生素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吸氧。
3.典型病例:
例1,男性,56歲,交通事故致頭部損傷2小時后入院,患者雙眼瞼青紫腫脹,額部和枕部頭皮裂傷,左側外耳道和雙鼻孔有血性液體,傷后有約20分鐘意識不清(Unconsciousness)。急診查體:呼吸20次/min,心率99次/min,血壓121/55mmHg,體溫37℃,嗜睡,左側外耳道和雙鼻孔有血跡,額部皮膚裂傷,額部和枕部頭有一3.2cm×3.1cm大小的頭皮下血腫,CT掃描呈“富士山(Mt.Fuji sign)”征,同時出現“山峰征(Peaking sign)”征,額硬膜下積氣,示顱底骨折,立即給予額部項骨鉆孔減壓,吸氧、預防應用抗菌藥物及適當脫水,l周后復查CT,患者完全恢復。
例2,男,44歲,系建筑工人,由于工作中不慎墜落傷持續性昏迷2d轉入我院,查體:神志不清,雙眼呈“熊貓眼”,右側瞳孔大于左側,呼吸21次/min,心率100次/min,血壓122/58mmHg,體溫37.7℃,嗜睡,急診CT掃描示雙額極大量積氣呈“△”形,立即給予額部項骨鉆孔減壓,聽到響亮的排氣聲,1周后痊愈,出院后隨訪3月,無神經系統異常癥狀。
16例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13例,治愈率為81.25%,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0%。
1.張力性氣顱的形成機制:對于張力性氣顱的形成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主要有“倒瓶”機制和“活瓣”機制("Inverted bottle"mechanism and" valve"mechanism,),具體如下:①“倒瓶”機制[4]:腦脊液大量流至顱外,顱內負壓,為達到顱內外壓力平衡,顱底氣化骨內及外界氣體進入顱內,當腦脊液外流減少或停止后,再聚積的腦脊液與顱內氣體競爭顱內空間,導致顱內高壓。②“活瓣”機制[5]:硬腦膜裂口形成活瓣,某些情況下能使外界氣體進入顱內,但顱內腦脊液卻不能流出使顱壓不斷增高,形成張力性氣顱。③外界冷空氣進入顱內后受體體溫影響,氣體膨脹,使顱壓升高。④由手術所致氣顱,為術中腦室引流過快,顱壓迅速降低致硬膜下腔間隙增大,大量氣體進入并存于顱內。⑤氣體的刺激可致腦脊液循環障礙及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2.治療措施:張力性氣顱發生后緊急額部鉆孔排氣,降低顱壓。置引流管接密閉瓶持續排氣。亦可通過引流管向顱內注入生理鹽水排氣,鹽水的溫度接近顱腦溫度,且注入的速度要緩慢輕柔,否則水溫、水壓、水流刺激腦皮層,易誘發癲癇;外傷入院合并顱內血腫時,行開顱手術,引流管接袋前排盡顱內空氣;可吸入純氧,促進空氣吸收。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顱內感染。
3.本組資料對16例患者經過治療后治愈13例,治愈率為81.25%,有效3例,總有效率為100.0%。因此對于張力性氣顱患者要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及早進行手術,臨床療效好。
1 吳鋼群,陳杰,單國進,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張力性氣顱的防治[J].浙江創傷外科,2002,7(3):202-203.
2 鄧躍飛,林吉惠,鐘志光,等.外傷性前顱底缺損的手術治療[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3,29(4):269-271.
3 趙亞偉,宋合成,楊衛山.硬膜下積液鉆孔術后張力性氣顱[J].河北醫學,1998,4(4):18-20.
4 劉玉光,劉猛,王宏偉.張力性氣顱12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0,16(5):280.
5 韓青松,于景惠.顱腦手術后并發顱內積氣與張力性氣顱[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2,5(4):341-342.
book=1,ebook=20
343700 江西省泰和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