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 王榮崧 陳冬梅
針灸分為針法和灸法。灸法的起源同針法相似,來源于人類對火的應用和經驗的積累,在對火的長期運用中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用火產生的熱量去刺激身體的某個部位會使疾病減輕甚至消失,由此通過長期有意識的應用而使灸法逐漸具體化,治療作用逐漸增強,最后發展到用艾施灸,而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灸法。這即是針灸最初的發展過程。我國傳統醫學對疾病的治療不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口服中藥即所謂“內治”;再者就是運用針灸推拿等方法作用于體表即“外治”。相比較之下,后者由于具有安全無毒、使用方便安全的特點而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信任和喜愛,尤其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加注重中醫在保健治療的作用,針灸療法作為傳統醫學的瑰寶在更廣闊的領域發揮著作用。
針灸的作用機制是通過協調陰陽的作用來達到人體生理的穩態。調節是針灸治療最基本作用,通過刺灸腧穴來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而達到調節袪痛、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在廣泛的臨床治療應用中發現針灸治療具有雙向性的作用,即對于生理功能衰退的器官具有正向調節的作用,相反對于功能亢進者則就有負向調節的作用,應用于正常者則不具有明顯改變。例如針刺內關穴用于高血壓病的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壓,在休克急救過程中可以升高血壓,對于健康者血壓影響不大。有家兔實驗表明,對人為改變胃功能的家兔針灸可以產生明顯的影響,正常對照組家兔使用針灸療法則不具有明顯作用[1]。類似的針灸在臨床應用的例子很多。表明針灸的治療同人體所處的狀態密切相關,通過對機體組織器官功能的雙向調節而取得平衡的作用方式。
針灸治療的另一個作用特征是通過感知性刺激來達到對身體穩態的調節。針灸首先通過腧穴對感受器產生一個比較特殊的刺激,此沖動沿外周傳入神經傳導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在此階段可以認為針灸信號同針灸部位的病理信號同時走行,到達神經中樞后產生相互作用,通過整合從而影響中樞神經傳出系統,使傳出信號和遞質發生改變從而調控內分泌激素的釋放以及免疫系統的功能,對效應細胞組織或器官產生相應的影響,對內環境的穩態進行調節。以上的這些改變是感知性刺激,是以針灸為媒介激發了機體本身的功能來治療疾病,而并非以藥物干預細胞活動而達到治療目的。
針刺作用的方向性。方向性即表明針灸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初始條件的制約,都會向著預定的方向發展,維持組織現有的形態并向更高的形態發展。隨著針灸方式的不同效果會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向著調節機體平衡的方向發展。如針刺健康人雙側的足三里會引起血管先收縮后舒張的雙向反應,對于高血壓患者會產生相似的效果,但是血管的舒張程度會更大。
針灸作為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實用和研究意義,在當今更加追求健康的社會更是應注重應用和研究的。目前針灸治療主要體現在運動功能障礙康復中的應用,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中的應用,以及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應用等。但通過臨床應用和觀察在各個領域中針灸都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如以耳穴治療小兒外感咳嗽其起效快,有效率高,并且方便易行對患者的傷害小。在疼痛治療方面針灸被用來治療慢性疼痛的效果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接受。通過廣泛的臨床應用的治療也證明針灸對于治療慢性疼痛原發性神經疼以及纖維肉瘤引起的疼痛有重要的效果,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周圍神經末梢而增加了腦血管的血流量,從而引起了內啡肽以及前列腺素等鎮痛物質的釋放。同樣在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中發現針灸療法可以有效的保護中樞神經細胞并促進脊髓神經元的形成[2]。另外有研究通過針灸刺激烏拉坦麻醉大鼠骶段的EEGs和藍斑核(LC)神經元活性,表明針灸具有促進輕度麻醉到深度麻醉的過程的改變,這提示針灸在麻醉學的應用中有廣泛的發展空間[3]。通過研究發現,在不同角度上針刺可以改變視覺的電生理變化而影響眼部周圍的血管血流量,以及房水循環的狀態從而對于眼病的治療起到積極的作用。
針灸是中國中醫文化中一顆璀璨明珠,在未來的臨床醫學研究和應用中必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未來針灸的發展:
1.針灸的研究應立足于臨床,只有能夠在臨床中產生效果的學科才能長久的保存并發展下去,而針灸是一門臨床使用性很強的臨床醫學技能,它的發展必須符合臨床工作的發展方向。
2.繼承是基礎,創新是關鍵。針灸是傳統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千年經驗的累積,對于針灸的發展必須繼承已有的成果,但由于社會條件的限制傳統針灸還有著眾多有待改進之處,并且隨著人們健康理念的不斷,改變創新性研究就成了中醫發展的必經之路。
3.保持針灸特色,注重臨床基地的建設與人才培養,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才不會被淘汰,中醫的繼承和發展需要人才和臨床實踐與經驗。中西方文化不同,醫學的發展方向也完全不同。但在科技發展與地區交流高速發展的今天,中西醫的互補性和相互借鑒性也變得尤為重要,對于針灸治療疾病的機制與療效的研究需要中西醫緊密結合,在研究手段上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的有機結合是中醫發展的必經之路。
1 宇傲霜.針刺治療產后尿潴留21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12(6):622.
2 蘇國棟.高壓氧結合早期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06,1(4):221-222.
3 周君,劉紅英,鄧暉,等.針刺夾脊穴治療痙攣型腦癱的臨床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09,36(5):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