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民
精神分裂癥是以基本個性、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被認為是基本的思考結構及認知發生碎裂。這種解離現象據信會造成思考形式障礙并導致無法分辨內在及外在的經驗[1]。罹患精神分裂癥的人可能會自己表示有幻覺,或者,旁人可以發現他們的表現受幻覺影響。患者也可能表達明顯妄想信念。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尚不明確,通過臨床研究和觀察,人們普遍認為,以下因素可能會影響他們的預后:
病前性格孤僻不合群:本身不太愛和人交流,生活社會功能都正常。精神分裂的病人大部分會表現出孤僻冷漠,很難交流,其他表現為沒有自知力,有幻覺,有恐懼敵對、敵視的情緒,有被害妄想,精力異常旺盛,飲食異常,自言自語自笑等,社會功能受損,不能正常生活工作。或具有性格怪僻的人:分裂性人格,如沉默寡言、不與人交往、孤僻退縮、對人對事極度缺乏進取心,敏感,強烈害怕,常做白日夢。適應能力差的患者患病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迅速走向衰退和慢性病程,這種患者康復后預后差,容易反復發病。
(1)遺傳因素:有研究發現,病人的家庭成員患精神病患病率比一般正常人群高出6.2倍[2]。因此,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癥病因學的一個重要原因。血緣關系越近,患病率越高。由于家族成員病情和血緣關系的影響,這類患者康復預后較差。
(2)環境因素:現有的全國性調查顯示,較低的經濟水平、失業人口,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明顯比經濟水平高的專業人口的患病率高。此外,還觀察到,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患者處在疾病的陰影下過著不尋常的社會生活。
(3)個性因素:許多學者指出,50%的患者在患病前均有一個特定的個性特征,其表現為孤僻、內向、害羞、敏感多疑、缺乏邏輯思維、好夢想。根據這一現象,一般認為病前個性特征是精神分裂癥的一個病因。
(4)心理因素:各種心理因素,如失敗的愛情、婚姻破裂、學習、工作的挫折等均可誘發精神分裂癥。
(5)身體變化:一些學者認為,精神疾病的原因可能與體內代謝異常產生某種毒素,使“自我中毒”有關。近年來有許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發現,某些生化代謝異常的患者,可能會改變其自身的免疫力,與精神疾病的發病有一定的關系。
精神分裂癥的典型癥狀,如固定和持續的迫害妄想和偏執癥狀,或行為退縮,情感遲鈍,預后較差。簡單,青春型,預后差。
一些學者認為:社會和心理因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家庭與經濟發展水平低,欠和諧的家庭關系,生活不能得到充分的照顧將直接影響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預后。陽性家族史對精神分裂癥的預后最不利。起病隱匿,長期患病或急性發作,往往容易導致智力下降。發病沒有明顯的精神因素或物理因素,預后較差。
精神分裂癥的復發是導致患者不再適應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第一,大部分精神病醫院實施封閉治療和護理管理,病人很難從病人的角色恢復到在社會中的作用。第二,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沒有堅持藥物治療和維護,從而導致疾病復發。第三,社會歧視和社會發育不全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精神分裂癥臨床治愈的患者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精神分裂癥患者重返社會、回歸社會成為一句空話,這應該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關注的高度。建立適當的工作和生活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未來和希望,特別是在社會環境,讓他(她)的人重返社會,融入社會,這是根本,以促進病人康復。
復發次數愈多,獲得良好緩解的可能性愈小。患者不能再受到刺激,當人體受到一些比較劇烈的精神刺激時,會導致神志不清、幻覺等精神分裂癥,因而刺激性生活事件對疾病的發生有誘發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刺激性生活事件可觸發具備精神分裂癥患病傾向者的癥狀,并使其出現得更為明顯。精神刺激是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根源。總之,精神分裂癥的預后并不樂觀,但我們相信,通過廣大精神科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要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了精神分裂癥的預后。
1 王傳躍.精神分裂癥研究的進展[J].上海精神醫學,2011,23(4):196-199.
2 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