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寶生
孤立性肺結節(SPN)指的是單一的、邊界清楚的、影像不透明的、直徑小于或等于30mm、周圍為含氣肺組織所包繞的病變。被CT或X線檢測出有孤立性肺結節的患者常常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各病種的胸部X線及CT表現包括:分葉、毛刺、胸膜凹陷征、縱隔淋巴結腫大、空洞等。僅根據臨床和影像學等常常難以準確診斷,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分歧。近年研究多提倡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作為SPN的診治手段[1]。2000年5月~2011年11月我們對42例SPN應用胸腔鏡手術進行診治,肺良性腫瘤及轉移癌得到了明確診斷與及時治療,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本組42例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5~78歲。其中因體檢CT發現29例,因咳嗽咳血等癥狀檢查發現2例,因X線發現9例,其他原因就醫2例。影像學上,結節位于上葉者26例,中或下葉者16例。納入標準:不限年齡與性別;結節位于肺的鄰近部;能耐受手術患者。排除標準:合并有嚴重的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有手術禁忌癥。
2.手術方法 兩側胸腔行全麻,健側插管通氧氣。患者采用側臥位。經患側腋中線附近切口,置胸腔鏡進胸,根據結節具體位置,距離腋下第4肋間腋前線處做一2~3cm的切口,切打開肋間肌后直接進入胸腔,并行楔形切除結節,手術中把組織送病理科,行冰凍快速病理檢查,證實或可疑原發肺癌且肺功能允許,將切口延長至8~10cm,行肺葉切除術及區域淋巴結清掃。位于肺實質深部不能行楔形切除且肺功能允許者,直接行肺葉切除[2-3]。
病理組織學類型分別為:鱗癌8例,腺癌15例,肺泡癌1例,瘢痕癌1例,黏液表皮樣癌1例,惡性病變共計26例。余16例病理學確診為良性病變,其中6例炎性假瘤,6例結合瘤,1例錯構瘤,2肺囊腫,1例Wegener氏肉芽腫。肺癌中,Ⅰ期10例,Ⅱa期14例,Ⅱb期2例。手術并發癥4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經呼吸機輔助治療后痊愈;1例患者有胸腔積液,1例患者術后切口感染。除1例術后12個月復發,其余病例均未復發。
臨床工作中,多排螺旋CT、PET-CT的應用大大增加了SPN的診斷率,但是面對部分誤診率以及較為高昂的費用,并不能較大范圍普及應用,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是應用廣泛的一種微創診斷方法,在靠近胸膜的SPN診斷中,其活檢診斷確診率達到70%~95%,但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誤診,并有氣胸,腫瘤轉移、種植等并發癥,可見SPN的病理性質排查仍然是非常困難的。SPN在良惡性的鑒別診斷直接影響著疾病的預后以及治療。胸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4],確診率甚至達到了100%,彌補以上方法的不足之處,更適合SPN的術前診斷和治療傳統開胸術的開展。
近年來胸腔鏡輔下對孤立性肺結節的手術診療已逐步被接受,本組SPN患者即在胸腔鏡引導下行肺楔行切除,手術中取組織送病理科快速冰凍處理,若病灶為良性,手術已將病灶切除,若病理顯示惡性,則應擴大切口,肺切除的同時徹底清掃相關區域淋巴結。術中以根治性切除病灶為目的,證實或可疑原發肺癌且肺功能允許,將切口延長至8~10cm,行肺葉切除術及區域淋巴結清掃。綜上所述,無論良惡性腫瘤,胸腔鏡下手術同時實現了早期診斷與及時治療。肺癌患者術后隨訪,有2例于24個月內因腫瘤復發導致死亡,其余患者皆未復發,生活狀況較好。本組患者手術中均未出現感染、術后出血等相關并發癥,術后恢復好。從上述實驗結果可知,孤立性肺結節病變,比之于手術治療,胸腔鏡在早期診斷和治療方面的優勢較為明顯,而不論病變的良惡性。對提高肺癌的早期診斷率、早期根治率、延長生存期均具有明顯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1 譚群友,王如文,蔣耀光,等.胸腔鏡與常規開胸切除孤立性肺結節的比較[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3,3(5):408 -410.
2 李運,王俊,劉軍,等.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40例臨床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6):405 -407.
3 Krishna G,Gould MK.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s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ipheralpulmonary nodules[J].Curr Opin Pulm Med,2008,14(4):282-286.
4 梁正,劉丹丹,沈禎云,等.電視胸腔鏡手術在胸外科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2,2(5):302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