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偉 李明
針刀配合手法治療頸椎病860例及其治療機理探討
朱宏偉 李明
目的 觀察針刀和手法治療頸椎病的療效,并對頸椎病的病因和治療機理進行探討。方法 先進行針刀松解,術后實施手法矯正治療。結果 對860例進行觀察,結果顯示優650例,占75.6%;良165例,占19.2%;可30例,占3.5%;差15例,占1.7%。優良率94.8%。結論 針刀松解與手法矯正互補,可提高優良率。運用針刀閉合性手術結合手法復位治療頸椎病,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頸椎病;針刀;閉合性手術;手法矯正;機理
近20年來頸椎病發病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也逐年下降,其對人類的危害亦越來越廣。雖然治療方法較多,但單一的療法效果并不理想。如何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從多種方法中選取最佳的方法非常重要。筆者結合十余年來的臨床實踐,采用針刀閉合性手術后結合手法矯正治療頸椎病860例,獲得頗佳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60例,男330例,女530例,年齡18~83歲,病程2個月~30年。均為內蒙古包鋼三醫院門診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針刀閉合性手術 患者俯臥坐位,胸下墊薄枕,前額下垂于床面上,使頸椎后凸,在枕部、頸部及肩部肌肉起止點處用龍膽紫標記,用碘伏消毒皮膚,以0.5%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用I型4號針刀,刀口線與肌肉及韌帶走行方向平行,根據患者情況決定針刀進入深度,每點采用不同方向進針刀,主要松解粘連的肌腱和韌帶,同時進行了筋膜減壓,當患者感覺較強烈時拔出針刀,不必壓迫刀口,待刀口處無血液流出時以無菌敷料敷貼并用膠布固定。頸型頸椎病選取棘突及棘突旁、斜方肌、菱形肌壓痛點;椎動脈型頸椎病進針點在頸部正中線上,枕骨下方或第一頸椎橫突[1]。每次可選4~5個治療點,3~10日一次,3次1療程。
1.2.2 手法矯正 以頸椎左側橫突向后為例,醫生右手為穩定手,左手為矯正手,左手食指第一指關節橈側面或左手食指第二指關節橈側面為接觸點,患者仰臥位,醫生位于患者頭頂上方,矯正手的接觸點在頸椎的橫突后,穩定手扶住患者的右側耳后枕骨,將頭慢慢抬起前屈,頸后的肌肉也慢慢拉緊,當拉緊的感覺達到食指時停止前屈,接觸手用食指緩緩用力向右側推,與穩定手形成相對的力,使頸椎形成向左的側彎,當接觸手的食指感覺到阻力時,側彎停止,然后將患者的頭向右旋轉到極限,完成關節的鎖定,最后向矯正手(左手)大拇指的方向發力,聽到響聲,完成。
1.3 療效評價 根據患者以下癥狀和體征的變化:(1)疼痛(頭、頸、肩、背、三叉神經走行處);(2)頭暈、胸悶、失眠、抑郁;(3)一側肢體麻木;(4)出現病理反射。
療效評價標準為:優:上述癥狀和體征消失九成以上,無病理體征。良:有一項癥狀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其他癥狀及體征均消失,病理反射減弱者。可:六至九成癥狀和體征消失或明顯改善,但病理反射尚存在。差:各項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
隨訪6個月~3年,結果顯示:優:650例,占75.6%。良165例,占19.2%。可30例,占3.5%。差15例,占1.7%。優良率94.8%。脊髓型或伴隨抑郁癥的患者效果較差。
3.1 對頸椎病病程及機理的認識 頸椎病分為四大類型,但不同的患者臨床表現紛繁復雜,多數以一種類型為主。由于頸椎關節退變及頸椎間盤突出引起頸椎失穩和軟組織損傷,繼而刺激神經根、硬膜囊、交感神經、周圍神經和脊髓,引起頭、頸、肩、背、肢體疼痛、麻木、無力等癥狀和體征。頸椎間盤、椎間韌帶、鉤椎關節等由于長期勞損,可造成其功能減退,久之可使椎體產生旋轉移位、左右側偏及前后錯位。這種頸椎的半脫位改變可使頸椎曲度變直,鉤椎關節及關節突關節受力增加,導致此二種關節增生,繼發周圍軟組織痙攣。頸椎的椎間盤和兩個關節突關節是頸椎運動功能單位重要的組成部分。椎間盤的形狀使頸椎總曲度增加。隨著椎間盤的退變,相應頸椎曲度變淺,兩個關節突關節的壓力隨之增加,導致關節突關節增生。由于組織的退變,周圍的韌帶和肌肉的松弛,椎間關節極易發生移位。椎間盤突出引起的頸椎鉤椎關節增生,不僅使椎間孔變窄而且使椎管的形態和大小發生改變,并使椎間孔內神經根受壓產生水腫、炎性改變產生神經根刺激癥狀。頸椎間盤向后突出、椎體后緣增生、黃韌帶肥厚等使椎管內容積減小,脊髓和動脈受壓。頸椎曲度的改變最早地反映了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等受壓后的代償改變。頸椎椎體排列和軟組織結構非常復雜,頸椎韌帶和肌肉的病變是頸椎病發病的先決條件。外傷、長期受涼、不良姿勢、勞損等都可使其損傷。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較快,人們各方面壓力較大,頸椎病伴隨抑郁癥的患者逐年增多,此類患者尚須結合相應的心理治療。應用針刀閉合性手術和手法矯正的主要作用就是解決頸部軟組織的痙攣、粘連、硬化等病理變化。
3.2 針刀閉合性手術結合手法矯正治療頸椎病的機理探討針刀可以松解關節囊及粘連、痙攣、硬化的軟組織。頸枕部各肌肉由于外傷、勞損等原因往往產生肌腱的硬化[2]。針刀松解寰枕筋膜、頭夾肌、頸夾肌、斜方肌可解除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等受壓產生的頭痛。針刀松解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間韌帶后大幅度降低了韌帶對關節的拉力,再手法矯正錯位的椎間關節,使關節復位變得容易。針刀松解關節及韌帶的過程中同時減輕了肌筋膜的張力,擴張了局部小血管,使血液循環改善;另一方面刺激周圍神經,使血液、淋巴液循環加快,代謝產物盡快排出。手法矯正可以解除關節的半脫位,使關節恢復正常的位置關系。
綜上所述,針刀閉合性手術和手法矯正結合可揚長避短,針刀可將病灶部位軟組織內的粘連、痙攣和硬化進行松解,恢復頸椎周圍軟組織的動態平衡,在此基礎上行頸椎手法矯正,使半脫位的關節復位。從而迅速恢復頸椎生物力學平衡,解除對頸神經的壓迫或刺激而達到滿意的療效[3]。
[1] 任月林,任旭飛.實用針刀醫學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0.
[2] 凍軍亭,李玉杰.牽引及小針刀治療頸頸椎病102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2,18(10):150.
[3] 朱漢章.針刀醫學原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04-1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109
014010 內蒙古包鋼三醫院骨科(朱宏偉 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