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葳威
腹腔鏡診療急腹癥和腹部外傷的護理體會
馬葳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診療急腹癥及腹部外傷的護理。方法 回顧分析58例外科急腹癥及腹部外傷中應用腹腔鏡的臨床資料。結果 58例患者有28例在不明確病因的情況下由腹腔鏡得到確診,確診率100%,其中24例在腹腔鏡下治療,4例中轉開腹;30例在已明確病因下用腹腔鏡治療,治療成功率93.3%。結論 腹腔鏡在外科急腹癥及腹部外傷診療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從護理角度正確指導,具有良好的臨床護理價值。
腹腔鏡;急腹癥;護理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急腹癥和腹部外傷中應用價值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回顧分析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自2006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外科急腹癥及腹部外傷中腹腔鏡的診療情況,現報道如下。
58例(男28例,女30例)患者,年齡16~68歲,平均42歲,均為急腹癥或腹部外傷患者,且伴有腹膜炎表現。58例患者全部用氣管插管全麻,術前留置胃管并給予抗感染、補液等治療。開放性腹部損傷先閉合傷口,首先建立人工氣腹,在臍部插入腹腔鏡進行探查,根據術中具體情況再建其他2~3個操作孔,吸凈血液或膿液,充分暴露,仔細探查。
58例患者中有28例在不明確病因的情況下,由腹腔鏡得到確診,確診率為100%,其中24例在腹腔鏡下治療,4例中轉開腹治療;30例在已明確病因下用腹腔鏡治療,其中2例因急性重癥胰腺炎術后多器官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治療成功率為93.3%。
3.1 術前心理護理 雖然腹腔鏡技術已逐漸普遍,但是很多患者需要有一個心理上的接受過程,這時一定要對患者進行細致周到的心理護理。告訴患者腹腔鏡技術屬于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不用開刀,不留瘢痕或瘢痕小、無痛苦、恢復迅速等優點[1-2],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3.2 術后護理
3.2.1 一般護理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注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注意定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按時翻身按摩受壓部位,給予持續低流量吸氧,適當按摩雙下肢,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3]。
3.2.2 腹部體征的觀察 觀察有無腹部的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注意有無血壓下降和脈搏增快等情況的發生,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暢,并注意觀察引流物的性狀、顏色和量。
3.2.3 改善術后舒適度 手術后護理追求的目標是,改善術后患者的舒適度,這是需要迫切解決的護理問題[4]。傳統手術由于傷口長,疼痛劇烈,患者不愿活動,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舒適度。雖然均采用全身麻醉,但應用腹腔鏡,手術時間短、無創傷,麻醉清醒后就可以下床活動;而開腹手術常需臥床3~4d。應用腹腔鏡,手術術后可早期自行排尿;而開腹手術由于臥床時間長及切口疼痛等原因,常發生尿潴留,甚至需要留置導尿管,既影響患者的舒適度又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負擔,影響其恢復并增加了住院天數[5]。
3.2.4 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3.2.4.1 如果腹腔鏡手術中人工氣腹壓力過高則會引起皮下氣腫,嚴重者可增加腹腔內壓力,使膈肌上升,壓迫肺、心臟,嚴重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6-7]。預防的護理措施是密切觀察血氧飽和度、血壓、脈搏及心率等變化,患者全麻蘇醒后一定要采取半臥位,注意有無胸痛、胸悶、呼吸困難,注意有無咳嗽及皮下氣腫。當膈肌下大量聚焦CO2氣體時,常可引起右肩背部疼痛,大約持續2天左右,這時護理上要多按摩右肩部,一般情況下可使患者癥狀緩解[8]。
3.2.4.2 術后出血的觀察,發生出血的原因,有動脈結扎不確切,或結扎線脫落所致。所以術后密切監測脈搏血壓,皮膚有無蒼白,注意切口輔料有無血性滲出,注意腹腔引流管引出物地顏色和量的變化。
3.2.4.3 密切注意有無腸瘺的發生,注意觀察鞏膜有無黃染,觀察腹腔引流管的量、性質、顏色及大便的顏色,如果有異常情況發生,及時報告醫生。
3.2.4.4 加強康復指導,患者出院后指導患者,注意多休息,適當運動,低脂肪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出現進食后不適,及時就醫。
綜上所述,應用腹腔鏡手術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具有損傷小,患者疼苦少或無痛苦,恢復迅速,無并發癥,從術后觀察護理上明顯優于開腹手術。工作中應比較腹腔鏡手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各項指標的差異,從護理角度正確指導,促進腹腔鏡手術患者的康復[9]。
[1] 高巖,攀平.腹腔鏡手術臍孔皮膚清潔準備方法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6-8.
[2] 孫家邦,劉家峰,徐大華.電視腹腔鏡修補潰瘍病穿孔[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7):403-405.
[3] 舒嘩,周總光,肖乾虎.腹腔鏡手術在胃腸外科的應用[J].臨床外科雜志,1999,7(1):39-41.
[4] 楊靜.腹腔鏡手術前后的護理特點[J].實用護理雜志,2005,12(11):603.
[5] 耿金鎖.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炎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學,2012,18(4):63-64.
[6] 曹月敏.腹腔鏡外科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1999:176-182.
[7] 王秋生,張陽德.內鏡腹腔鏡外科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373.
[8] 鄭民華.微創外科與循證醫學[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10):579-580.
[9] 付唆林.腹腔鏡臨床應用的歷史沿革與腹腔內鏡檢查技術的建立[J].中國醫藥科學,2012,2(3):9-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5.090
110041 沈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馬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