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秀梅
甲狀腺癌是內分泌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1],其發生率在人類全部腫瘤中占1.4%,且以女性更為多見,男女之比約1:2~3。臨床上,早期采用手術治療以達到根治的目的,雖然治療效果明顯,但手術治療具有不徹底性,癌細胞容易殘留體內,故術后復發轉移較為常見。近年來,我院在1996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間對50例甲狀腺癌行術后放療,現將有關臨床資料總結如下。
1.一般資料50例患者均為我院1996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間的住院患者(不包括復發者),其中男13例,女37例。年齡19~60歲,平均53.5歲;其中術后有殘存癌者40例,行預防性術后放療者10例。殘存癌的診斷標準為:(1)手術醫生認為沒有清掃徹底,有殘存癌者;(2)病理證實;(3)有廣泛淋巴結轉移現象存在者。
2.放療方法術后病理顯示,本組病例高分化癌為35例,采用局部小野對患側甲狀腺區或殘存部位進行照射;對其余患者行全頸切線照射[2],后縮野照射局部。所用放射源為60 Co,個別用60 Co加深部X線或單用深部X線照射。照射劑量根據患者身體和病情來定,一般為4000~6000cGy/4~6周,身體特別虛弱的則2600~7000cGy/3~7周,。
有殘存癌者術后放療的5、10、15年生存率為82.5%、78.9%和70%。其中甲狀腺周圍軟組織有殘存者29例,其 5、10、15年存活率為 82.7%、85.2%和76.2%;氣管及血管有侵犯者11例,其5、10、15 年生存率為81.8%、72.7%、55.5%,二者無統計學差異存在。40例術后殘存癌[3]放療中,死亡12例。6例(其中3例為分化差的癌)死于局部復發及轉移。1例死于牙齦癌,1例死亡原因為其他疾病,4例死因不明。1例甲狀腺右葉乳頭狀癌,行右葉次全切及左葉部分切除,于放療后9年,外院診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性心臟病,另1例患者放療后7年,照射野皮下生一腫物,病理診斷為纖維瘤。
對于分化差的癌,劑量達6500cGy者才存活了近15年,到隨訪時仍健在;而其余的4例,放療量均在6000cGy以下,存活均不到5年。本組病例行預防性放療者5、10、1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90%和80%,和文獻報道的手術切凈未放療者生存率相近,故無需行預防性照射。
術后放射治療是甲狀腺癌常用的局部治療手段,目的是利用射線能量殺滅術后未清除干凈的癌細胞,防止術后復發轉移幾率。放射治療的療效與病理類型有關,從本組看,4例分化差的癌患者,放療量均在6000cGy以下,存活均不到5年。而照射劑量達6500cGy者,卻存活了近15年。
甲狀腺癌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4]。甲狀腺癌術后是否轉移或復發,與手術切除的范圍有明顯關系。據統計,單純腫瘤切除術后復發率為40% ~60%,腫瘤及其患側甲狀腺葉切除術后復發率為10%~20%。另外,甲狀腺癌惡性程度的高低也決定了復發率的高低,也就是說,惡性程度越高,術后復發或遠處轉移的可能性越大。此外,復發和轉移與首次治療方案選擇的正確與否也有較大關系。如果手術方案的制訂與選擇得當,一般10年生存率為90%以上。
加上放療在抑制、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害人體大量正常細胞[5],故對年老體弱或身體素質較差的患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易對患者身體造成嚴重損害。所以手術切除腫瘤后進行放療應該不是絕對的,本組病例行預防性放療者5、10、15年生存率分別為100%、90%和80%,和文獻報道的手術切凈未放療者生存率相近,故無行預防性照射的必要。
此外,本組1例濾泡狀腺癌因術后殘存而行術后放療,照射劑量為4000cGy,放療后1年半局部復發,又給予局部照射7300cGy,腫物消失。患者又生存13年11月,因其他疾患而亡,說明放療后局部復發仍可再次放療。所以有必要從嚴把握放射治療的指征。
一般而言,甲狀腺癌術后復發時間大多在5年之內。復發部位多在腫瘤原發處或頸部,約40%發生在原手術部位,60%發生在頸部淋巴結。因此,對甲狀腺癌病人應特別注意,經常檢查原手術部位或頸部有無可觸及的腫塊,一旦發現甲狀腺癌復發,最好帶上病情記錄去專科醫院檢查。
總之,甲狀腺癌在手術治療后,應該采取綜合治療方案,使各種治療方法優勢互補,最大可能發揮各種治療方法優勢,盡量減少副作用的產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王慶兆,魏韜哲.現代甲狀腺外科[J].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20-40.
2 馬寄曉,劉秀杰.實用臨床核醫學(第2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488-501.
3 李力軍.現代高新技術治療惡性腫瘤[J].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84-291.
4 王俊杰.放射性粒子近距離治療腫瘤[J].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123-132.
5 康增壽.131I治療甲狀腺癌[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6,13(3):252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