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斌 盧軍
少量或小量腦出血,臨床表現似腦梗塞,早期診斷較為困難,為提高對本病認識,現將我院二年來收治的經CT確診的23例少量腦出血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男15例,女8例;年齡38~73歲,平均年齡56.2歲。原發病:高血壓病17例占73.9%;糖尿病3例,冠心病2例,腦梗塞1例。活動狀態下發病17例,精神緊張時發病3例,睡眠狀態發病3例。
2.癥狀與體征:頭痛16例(69.5%)其中劇烈頭痛4例,多能說出與出血相一致的頭痛部位,嘔吐5例(21.7%),頭暈 2例(8.6%)。以發病24小時為準,意識清醒20例(86.9%),嗜睡2例,淺昏迷1例。發病后立即出現肢體偏癱19例(82.6%),肌力0~1°4 例,2°3 例,3°13 例,4°3 例。巴氏征(+)17例,頸強可疑2例。且隨病情好轉血壓由高向正常水平波動的特點。眼底檢查多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動脈硬化改變,而無視神經乳頭水腫。腦CT掃描:病后1~2天檢查15例,3~8天檢查8例,殼核出血18例(左10,右8),丘腦出血3例(左2,右1)腦葉出血1例,尾狀核出血1例,破入腦室3例中丘腦出血2例殼核出血1例。出血量小于5ml3例,6~10ml9例,11~20ml11例。經積極治療后生活基本自理20例不全自理3例。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又稱腦溢血,高血壓性腦出血是在高血壓病伴發的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由于血壓驟然升高引起小動脈破裂所致的腦內血腫。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基底節,其次是丘腦、腦干和小腦。少量(或小量)腦出血是指出血量在20ml以內,本組均符合少量腦出血標準。小量腦出血的基本病因有:
(1)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因。多數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并存,單純高血壓或動脈硬化者較少。
(2)腦內動脈瘤:主要是先天性動脈瘤,少數為動脈硬化性動脈瘤、外傷性動脈瘤和真菌性動脈瘤。
(3)腦內動靜脈畸形:尤其是靜脈畸形。
(4)其他:動脈炎、血液病等。腦出血最主要的內在危險因素是高血壓,本組病例中有高血壓史17例,占73.9%,在外在環境因素影響下血壓更趨升高而發病。說明血壓升高與腦出血密切相關,所以對血壓增高的急性腦血管病人應首先考慮腦出血。對部分安靜狀態下發病的,如病初血壓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亦應考慮腦出血可能。
神志清楚或意識障礙輕是少量腦出血的重要特點之一,本組23例中僅3例意識障礙(2例嗜睡,1例淺昏迷)。其發生機理與少量腦出血未靠近中線結構或占位效應小,未引起腦中線結構偏移有關。對于意識清楚,頭痛較劇烈,如能明確說出頭痛部位,情緒激動下起病者,首先考慮腦出血。小量腦出血尚無統一診斷標準,以下幾點可作為參考依據:①中老年人,在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突然發生頭痛者。②高血壓病人,突然血壓升高,伴有頭痛;病情好轉后,血壓又很快恢復正常者。③既往無卒中史,常為首次發病。突然出現輕微面癱、偏癱、感覺障礙等局灶性神經癥狀者。④無意識障礙,嘔吐,頸項強直及雙側巴氏征陽性。
CT檢查是確診小量腦出血安全可靠的方法。它不僅可顯示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而且還可顯示中線是否移位,腦室受壓情況等。
少量腦出血神經系統體征輕,甚至不明顯,肌力恢復快,這與出血部位多在基底節外側有關,因此處無主要傳導道,腦結構受損輕。這與腦梗塞不同,腦梗塞時梗塞動脈多為主干或大分支,累及范圍廣,局部體征重。因此,越是局灶體征輕,越要警惕腦出血可能。
據文獻報道,小量腦出血的平均誤診率為47.6%。但由于各級醫院有或沒有頭部 CT及數字檢影等設備,因而誤診率也不完全一致。就是有CT等設備的醫院,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仍有不少誤診情況發生。
小量腦出血一般預后較好。但若出血部位靠近腦中線結構,或者病程中再次出血,同樣可危及生命。因此,應嚴密觀察病情,積極進行治療,防止繼續出血。
總之,對少量腦出血的診斷,只要全面分析病史,動態觀察病情變化,可以做出早期診斷。有條件時盡可能做CT檢查,這樣可提供更準確的定位與定性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