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華
血壓監測是臨床生命體征監測的重要指標之 一,尤其對于危重病患者,如休克、腫瘤手術或存在嚴重的循環障礙的手術、嚴重高血壓、心肌梗塞及心功能不全患者都需要監測血壓,無創血壓監測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其準確性明顯下降[1]。而有創血壓監測則是經動脈穿刺置管后直接測動脈腔內壓力的方法,不受人工加壓、減壓、袖帶松緊程度等外界因素的干擾,可以持續、動態、直接監測血壓計平均動脈壓,能直接將數值和波形顯示在監護儀屏幕上,準確可靠的反應瞬間血壓的變化,同時還可反復采集動脈血標本,減輕患者痛苦。但由于它是有創性操作,對機體也有一定的風險性,如:感染、血栓形成、遠端肢體缺血、局部出血、血腫形成、空氣栓塞等。如果主動加強臨床護理則可避免以上情況發生,我們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穿刺部位的選擇:常用的穿刺血管有:橈動脈、股動脈、腋動脈、肱動脈、尺動脈及足背動脈。臨床首選橈動脈,其次為股動脈。橈動脈較表淺,易觸及,穿刺部位疼痛程度弱,同時橈動脈遠離神經,很少損傷神經,且橈動脈較股動脈無菌程度高,在臨床中常作為首選部位,但禁止在試驗陽性的肢體行橈動脈穿刺置管。
2.影響有創動脈血壓監測的因素:感染、血栓形成、局部出血、血腫、假性動脈瘤形成、肢體遠端缺血等。
3.護理措施
(1)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穿刺,七步規范洗手、戴帽子及口罩,穿一次性工作衣,戴無菌手套。穿刺部位下面墊防滲漏治療巾,用75%乙醇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穿刺成功后拔出針芯,無菌干燥貼膜覆蓋。定時觀察穿刺點部位有無紅腫、滲血及滲液,如有應及時給予消毒換藥處理,更換敷料時應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換藥,并明確記錄換藥時間,套管針應固定牢固,防止導管脫出動脈內。留置時間我們科室一般為3~4天,患者循環功能穩定后應盡早拔出導管。
(2)保持測壓管系統無菌穿刺成功后應迅速連接應用肝素鈉鹽水,確保接頭無菌,應用肝素鈉鹽水沖洗管道并連接于傳感器及監護儀上,保持壓力袋壓力在300mmHg,以2~4ml/h的速度持續沖洗,測壓管道連接三通并抽血側口接無菌肝素冒,保持管道密閉性減少污染,抽血時將三通打開,用吉爾碘消毒肝素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出管道內液體,再用注射器抽取所需血液標本,從測壓管抽出血液標本完畢后,應用備好的注射器將殘留在三通管內的血液抽出,擠壓換能器上的小夾子進行脈沖式沖洗,以管內無殘留物為準,在測壓過程中要防止管道中氣體進入,避免管道扭曲。
(3)防止血栓形成 在治療過程中防止管道擠壓、扭曲,及時沖洗抗凝劑。如有血塊堵管,應及時抽出,切勿將血栓推入管內。
(4)防止遠端肢體缺血盡量穿刺一次成功,避免反復穿刺損傷局部血管,選擇合適的留置針針頭,不要太粗,要密切觀察穿刺血管遠端肢體的顏色及皮溫,如穿刺部位及遠端痙攣、皮膚發白、發冷應立即拔出導管。
(5)防止脫管妥善固定套管針,保持動脈位置準確,煩躁患者應給予鎮靜劑。
(6)防止局部出血及血腫 提高穿刺成功率,拔管后用無菌棉球壓迫穿刺部位,時間以10~15分鐘為宜,應用抗凝劑的患者壓迫時間應適當延長,并密切觀察穿刺部位。
在操作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并選擇合適的穿刺動脈及穿刺針針頭,同時在穿刺成功后的后續臨床護理及經導管操作中按照無菌、規范進行,并注意觀察遠端肢體的皮溫、顏色情況,可提高成功率,并明顯減少因留置導管而導致的并發癥。
1 徐穎.有創血壓在危重患兒中的應用及護理[J].遼寧醫學雜志,2008,22(2):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