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坤
病案設計及病案討論體驗式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課堂教學的應用
杜麗坤
教學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中醫內科學》作為理論與臨床課程的橋梁,教師不但要勇于嘗試,更要積極應用病案設計和討論,不但可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更使其實現認識的飛躍,進入醫生的角色中。
病案設計;《中醫內科學》;教學;討論
《中醫內科學》[1]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與臨床學科課程的橋梁,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到單調、呆板、抽象。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中醫內科教研室也在積極探索,給傳統的中醫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既要注重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繼承性,又要突出中醫特點,體現中醫內科學教材的特點,同時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方式,重點突出實踐技能,是深化教學改革的趨勢。在教學過程采用體驗式教學法中,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爭強學習動力。
教學中,將典型病案進行剖析、辨證、治療用藥以及追蹤隨訪,這些過程比較客觀地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將學生從課堂走向臨床。
例如,講胃痛時,讓學生扮演胃痛的患者,然后和老師在一問一答中使其了解問診的技巧和流程。在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互相啟發在生活中發生胃痛的經歷,考慮發生的病因病機以及緩解的處理和生活的調攝,講解論證和病機等知識點。同時配以生動的課件,形象而生動、直觀地沖擊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課堂走向臨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導演,把盡可能多的思考、分析、推斷的機會留給學生,使他們處于主動實踐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實踐活動[2]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有限的條件下,教師要盡可能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開展相應實踐活動。因此,《中醫內科學》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臨床實際,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學校要多渠道建立臨床實習基地,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臨床實踐。同時發揮多媒體優勢,研制具有中醫特色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再通過一些活潑的動畫、真實場景、栩栩如生的描述得以實現,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更有效地使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體驗式教學[3]就是在日常教學中為學生設立各種全過程親身體驗、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建構知識。案例教學就是創造情境,讓學生進行真實的體驗。案例教學是中醫教學中的特色之一,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討論的一種體驗式教學方法。
例如講解眩暈時,先舉例:老年男患者,60歲,平素頭暈、頭痛,面時潮紅,心煩易怒,大便干結,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弦細數。讓學生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對該患者進行辨證分析。然后總結分析學生的回答基礎上,辨證為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肝陽上亢。治則為滋陰潛陽,即所謂的陽病治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這能有機地將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學說內容聯系起來,它能讓診斷場景重現,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吸引其注意力而進入醫者的角色,引導他們主動思維、主動學習,培養其對中醫學的強烈興趣,激發其對中醫藥學學習的熱情。
現代教學論在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還強調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情感、智能的和諧統一,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的創新。體驗式教學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論的重要思想。
體驗式教學法的實施質量與教師的觀念和素質有密切關系。教師首先要具備各種素質和能力。教師在備課時,以了解和掌握本專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思維能力為基礎,精心制訂教學計劃,明確任務和分工,精心策劃教學活動的每一個步驟和環節。這種能力的重要標志就是要實現從傳統教學方式到現代教學方式的轉變。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是實現體驗式教學的根本。同時,還要掌握授課藝術,并且不斷提高,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體驗式教學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作用,使課堂教學不再以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的形式出現,而是將理論化的知識靈活應用于實踐當中。這是和傳統教學方法的一個重大的區別。在每節課結束之后,教師要負責引導學生進行概括,指導學生自己完成對學習的知識內容的高度概括,讓知識概念化、系統化、綜合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認識的飛躍,體驗了學習的成功,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1] 田得祿.中醫內科學21世紀課程教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
[2] 李桂賢.淺談中醫內科教學中病案教學法的應用[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6(增刊):133-135.
[3] 騰晶.中醫內科學的教學現況及改革策略[J].教學研究,2007,20(1):55-56.
10.3969/j.issn.1009-4393.2012.9.115基金項目:2009 年度黑龍江中醫藥大學教育教學研究基金項目 (030041)作者單位:150040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杜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