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福州大學黨委宣傳部,福建 福州 350108)
閩商文化作為中國地域文化的分支之一,它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體現了現代閩人的獨特經營理念和創業回饋精神。“海西”高校在中央賦予福建先行先試的政策指導下,在文化強國戰略的引領下,為了更好地建設有文化氣息的校園,應該對閩商文化予以弘揚和傳承。這對深化兩岸高校交流合作,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建設好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都具有重大意義。
對于有著復雜地域文化習俗的中國而言,在長期的生活形態演變中保存了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征,所表現出來的地域文化精神豐富多彩。福建是中國大陸最早的商業出海口,閩商又以漂洋過海打拼創業而聞名,一曲閩南語《愛拼才會贏》傳唱世界。縱觀閩商的萌芽、形成、發展和壯大,可以發現它與傳統商幫雖然在進取精神、敬業精神、群體精神等方面有著共同點,但在其長期的商業開拓和創業實踐中,閩商在性格品質、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又表現出明顯的海洋氣質,這是閩商與其他商幫迥然不同的特質。正是圍繞這一核心特質,形成了具有濃郁特色的商業文化——閩商文化。在大力倡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今天,閩商群體及其以愛國愛鄉、開放包容、團結友愛等精神為代表的閩商文化在“海西”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從精神文化層面上說,閩商是近現代中國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和典型實踐者,海洋特征已牢牢扎根于閩商文化之中。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孕育于海洋文明的閩商文化是海西建設的文化資本和軟實力,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享的文化精神家園。閩商文化的精神沉淀更是當今中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不可多得的優質本土資源。閩商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資源和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其特色。這不但有助于豐富和繁榮現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而且其精神對當前“海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民族精神的核心,愛鄉愛家更是愛國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和具體表現。千萬海外游子在異國他鄉漂泊奮斗、艱苦創業,終成就一番事業,憑借其積累的巨額財富,完全可以衣食無憂。然而,他們“不斷中華根,不絕祖國緣”,始終心系祖國,不忘家鄉父老,在祖國有難時,在家鄉人民需要幫助時,總是慷慨解囊,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財不可百世,仁則可千秋。以財發身,以仁著世;立仁修德,以遺子孫。”成為眾多閩商的共同信念。他們或報效桑梓,或捐資助學,或興辦慈善……在閩商眼中,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懷儼然已成為高于傳統商道的價值衡量標準。諸如俞大猷、胡文虎、陳嘉庚等杰出的閩商代表,他們愛國報國、愛鄉報鄉的義舉,驚天地,泣鬼神,為閩商文化、福建精神做了最好的詮釋。
閩商一向有愛國愛鄉的傳統,國外最知名的就是新加坡的陳嘉庚、菲律賓的李清泉等人。祖籍同安的陳嘉庚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而且是一位畢生熱誠為國、興學育才的教育家。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并一再呼吁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臺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這樣的閩商國內也數不勝數。1905年發生過一次規模遍及全國的反對美國苛待華工的愛國運動,當時上海商會負責領導這場運動的曾鑄就是一名閩商,祖籍同安。曾鑄后來被推舉為上海商會會長,足見閩商在當時的影響力。抗戰期間,日偽對祖籍莆田的蔡友蘭騙說如他不愿回福州,日方打算在閩清口設交換物資處,由他主持其事。蔡友蘭當面直言不為日本侵略者效勞,充分表現了不為金錢、地位利誘,不當漢奸的愛國商人的崇高民族氣節。解放戰爭時期,祖籍惠安的黃長水先生在香港創辦了泉昌公司,他全力支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運動,曾捐巨資購買藥品和醫藥器材送到解放區,并多次護送民主人士北上南下。類似例子還有很多,愛國愛鄉無疑是閩商作為儒商代表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以財發身,以利天下為先”,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國傳統封建經濟思想的束縛,愛國愛鄉勝過愛財愛利,將愛國愛鄉的高尚情懷深深融入其文化內涵之中。報效祖國,回饋家鄉成了閩商們一致認同的實現其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歷史上閩商們團結一致、英勇抗敵的行為和一心報國的義舉,正是閩商精神的折射,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愛自己,愛家人,愛故鄉,愛民族,愛國家”,這是閩商“泱泱商道的起點,鑄就了閩商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獨特品格與不朽風骨”。
幾千年間,福建先人不畏艱險,漂洋過海,長期在海外打拼創業,繁衍生息,鑄就了深厚的經濟文化根基。依托這一基礎,19世紀后半期,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閩商開始崛起。從19世紀末至今的100多年間,閩商中涌現出一大批創領時代的風云人物,其中有舉家南渡星洲、在沙撈越詩巫創建“新福州”墾場的黃乃裳;有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有被稱為“萬金油大王”的胡文虎;有被譽為“世界糖王”、“酒店大王”的郭鶴年;有印尼華商、東南亞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紹良;還有被譽為“水泥大王”、“面粉大王”、“地產大王”的林文鏡和集“銀行大王”、“煙草大王”、“啤酒大王”、“航空大王”于一身的陳永栽等。他們各種“大王”的頭銜正是閩商崛起、壯大的有力證據,而閩商的崛起、壯大與其自強不息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是分不開的。
閩商的特質還在于敢于創新、有魄力,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能駕馭風浪,化解矛盾,這是非常難得的、典型的企業家精神。自強不息的合作精神與憂患意識激勵著閩商“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奉獻給社會與國家。閩商精神里有傳統儒家精神,它不僅教人獲利,而且教人做人、做事,學會做人、做事才能賺錢[1]。比如,2009年6月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曹德旺先生獲得了被譽為商界奧斯卡獎的安永全球企業家獎,該獎項給予曹德旺的獲獎理由是:“秉承發展自我、兼善天下的理念,民族認同與國際視野,經濟實力與文化影響,國家責任與個人利益……”這可以看成是對閩商品質和素質的國際化表達。
身處海洋文明邊緣地帶的閩商,在極具滲透力的內陸文化面前顯示出了一些海洋文化的特征:秉承“愛拼才會贏”的堅定信念,充分發揮開拓進取精神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這與西歐國家海洋文明的特征如出一轍。時至今日,閩商所具備的這些帶有海洋氣質的商業精神,在當前深度改革開放、融入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于中華文化內涵的豐富和國家軟實力的提升也顯得尤為珍貴。
回溯我國商業發展史,在中國各大富有影響的地域商幫中,晉商、徽商相對墨守成規,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多局限于封建生產經營,而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緣優勢,使閩商在強烈的市場競爭意識和國際化視野方面別具一格,獨樹一幟。這對閩商的長期發展壯大,商業模式、行業結構的變遷與穩定,乃至閩商力量在當代中國整體商業格局中地位的鞏固都有深遠而真切的影響,使其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福建長期遠離中國傳統政治經濟中心,位置上的邊緣特性及移民傳統使得原始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頻繁相互碰撞和沖擊交融。伴隨著經濟政策開放與封閉的交替,同時依靠長久以來在漂洋過海、移民求生的過程中培養的應變優勢,閩商形成積極靈活、主動快速適應異域環境的心態和能力,這種社會心理更培養了閩商包容、開放的精神氣質。
由此可見,閩商文化既來源于本土的傳統文化,也來源于走出去的商人帶回來的異域外來文化,這是大大有別于其他地域基礎的商幫文化的鮮明體現。閩商文化通過上下溝通,內外互動,從而與傳統文化、西方文化接軌[2],體現了包容和合、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比如,臺北板橋林家花園和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兩座花園的主人就是著名閩商林維源、林爾嘉父子。清末民初,父子倆為臺北和廈門兩地的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父親林維源為建設臺北城自傾私囊,兒子林爾嘉為建設廈門傾心盡力。當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威逼利誘時,父子倆永葆中華民族氣節,義正言辭,拒絕加入日本國籍,堅決不做“大日本”的“臣民”。兩代閩商將其精神融于磚瓦石塊間,凝筑成建筑。臺北板橋林家花園是林家鼎盛時期的杰作,園內收盡天下奇珍,體現出海納百川的氣概;廈門菽莊花園則是日本侵占臺灣之后林家的“憂患之作”,整體設計表現了鮮明的思念家鄉、盼望臺灣光復之情。如今,這兩座花園不僅是城市精神與形象的一部分,更體現出閩商對期盼祖國統一、建設兩岸一家的執著與努力,成為了跨越海峽兩岸的亮麗風景。
從中華民族全面振興、提高國家軟實力的目標來看,從弘揚中華文明的多樣性色彩、構建和諧社會、在全人類共同的人性價值層面上貢獻中國的智慧等層面來看,學習閩商文化精神內涵是一個迫切需要進入中國知識體系、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大學發展的原動力,走出書本和象牙塔,融入到火熱鮮活的社會大熔爐中去,從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角度來檢驗評價大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將成為其測評的重要尺度[3]。
“海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就是要把這種閩商文化中戀祖愛鄉、回饋桑梓的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傳承給大學生,使他們認識到民族精神的培育是當今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旋律,在日常活動中高舉民族精神的旗幟,唱響當代的主旋律,才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首先,要使大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即樹立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奉獻的歷史責任感。歷史上眾多杰出閩商前仆后繼,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努力著,無論是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上,都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這對于克服當今部分大學生的“信仰危機”,使之將自己的理想抱負與國家、家鄉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都有著積極的作用。其次,還應特別加強對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教育。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原則,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它提倡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辯證統一。當前,提倡集體主義,加強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就是要增強其集體歸屬感,牢固樹立為集體服務的意識。對于故鄉,應當懷有感恩之情,思源不忘本,時刻謹記回饋故鄉。再次,要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應成為空談或口號。作為當代知識青年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應當把愛國主義落到實處。深入了解和學習閩商文化中關于愛國愛鄉的精神,向大學生展現古今中外優秀閩商代表的愛國義舉,對于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其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無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徑。總之,通過上述的教育工作,可以幫助學生將樸實的愛國主義感情升華并與自身實際相結合,樹立為國家、為社會、為家鄉、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繼續堅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信念。
倡導閩商文化傳統中敢冒風險、愛拼會贏的實干創業精神,有針對性地培養高校師生的創新意識、創意文化和創新能力。21世紀是以知識創新為標志的新世紀,加強高校精神文明建設能給人才成長帶來無限動力、方向和保障,創新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必備能力,是人格特征、精神狀態和綜合素質的完美結合和體現。若是能將閩商精神中以“善觀時變、順勢而為”的創新精神充分運用到校園文化建設、教學和科研活動中,對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將會有更加顯著的現實意義。
首先,要轉變陳舊的教育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對口,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轉變這種理念,在教育上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新的競爭環境中占有優勢。“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高等教育理念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更應該讓學生在做人、做事上有所提高,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精神。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已經認識到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更從支持高新技術持續強勁發展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從而使高校致力于培養適應高科技發展的創新人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從不缺乏優秀先進的文化因素,我們要把更多的視野放在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維方式上。通過致力于推廣特色地域文化,例如閩商文化,發揮其在地方高校文化建設和學生培養中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次,要積極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意文化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營造有利于培養創業意識、創意文化和創新能力的良好氛圍。自由的學術氛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方面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因而要讓高校師生能對不同觀點和問題各抒己見,減少學術上對權威的盲目崇拜,讓高校師生敢于獨辟蹊徑,敢于撰寫觀點迥異的學術論文。同時,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鼓勵學生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珍惜和保護高校師生的原創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良好的科技氛圍,舉辦科技報告會、學術交流會、人文科技知識講座等活動都能更好地激勵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意文化和創新能力。最后,改革師生評價體系,注重師生創業意識、創意文化和創新能力的“三創”考核,給予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師生或科研團隊更多的資源和關注。高校評優評先以及各類獎學金的評定都是激勵師生“三創”的重要手段,這些評價手段和體系應營造有利于師生興趣發展、特長脫穎而出的土壤,創造褒獎冒險、寬容失敗的體制,以鼓勵師生“闖”和“冒”的實干創業精神。
文化之于歷史是精髓,之于一個校園也是很重要的元素,當前中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諸多挑戰。在主流意識引領下的多元文化社會中,在創建校園文化工作中必須具備包容和合、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和意識,因為多元文化的活動主體在長期互動中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對各種文化進行取舍整合,進而容易形成開放的文化心理和寬容的文化性格。為此,筆者認為,第一,培養國際化視野,從全球化的視角出發看待傳統優秀文化。包括區域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著許多諸如開放精神等在內的優秀成分,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從封閉自我走向開放接納,改變固步自封,追求創新,使當代大學生在傳統優秀文化和全球化意識有效融合的前提下,培養更符合世界潮流的新觀念、新意識。第二,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緊跟科學發展和文化強國的時代步伐,把中心服務和與時俱進的思維結合起來。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和文化強國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經濟建設深入改革開放,才能夠使科學發展和文化強國不成為紙上談兵,才能真正促進中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4]。第三,處理好內與外的關系。在發揮閩商文化對“海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時,一方面要處理好閩商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關系,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包括閩商文化在內的優秀地域文化作為中國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機部分,只有將它們融入整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教育中,才能充分發揮其德育的作用。對外來文化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辨識力,全面而客觀地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膽融合外來優秀文化,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精神家園[5]。
發揮閩商文化精神在高校特別是在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幾個方面。閩商文化精神作為海峽兩岸中國人共享的文化精神家園,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對于倡導堅持以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思維方式來對待文化建設問題有著十分顯著的借鑒意義。當然,閩商文化中并不都是優秀的傳統,也有一些糟粕,如缺乏社會均衡意識和大團隊整合精神,使現代化社會的分工、整合理念難于被接受。但是,瑕不掩瑜,這些不足之處正說明我們能夠辯證地看待閩商文化精神。只有這樣的認識和學習,才能突破束縛,發揚光大,從而更加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乃至我國文化強國的建設。
[1]胡平.文化多元化與閩商精神[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3):3.
[2]管寧.閩商文化人文經濟價值探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6):5.
[3]張燮飛.閩商文化的特征與現實意義[J].福州大學學報,2008(4):7.
[4]王震.關于高校人才培養思路的辯證關系思考[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1(5):146-147.
[5]鄧頻聲,李承宗.湖湘文化與高校精神文明建設[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2(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