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堅
(福州大學對外合作與交流處,福建 福州 350108)
當前,很多高校的校友會與基金會工作聯系緊密,校友會的工作為基金會開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高校基金會,從誕生之初都緊密依托校友資源,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友會和基金會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職能劃分和成熟的互動模式,造成了職能混亂,影響了工作效率,危害了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科學發展。綜觀當前理論界和實踐界,對于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應該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應該如何進行互動,幾乎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因此,引入科學理論,建構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良性的互動模式,無疑是促進校友會工作和基金會工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伙伴關系模式首先在美國出現,之后其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到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和我國香港地區。伙伴關系定義為:“兩個或更多組織之間的長期承諾關系,目的是通過最大程度利用各合作伙伴資源以達到特定的目標。”這就要求參與合作的各方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的沖突對立關系,打破組織界限,建立一種分享文化和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方面要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在充分理解彼此利益的基礎上,確定各自明確的角色和責任,確立共同的目標。這種模式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礎上直接管理項目工作,并通過有效溝通最大程度地避免工作爭議、重復投入等問題,因此,越來越受到相關領域的重視。
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具有天然的互補性,甚至一些高校還形成了一套人馬兩套機構的格局,具備了構建伙伴關系模式的基礎。當前,運用伙伴關系理論來合理地劃分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職能,促進二者建立良性的互動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1.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高校校友會擁有豐富的校友資源。在國外,校友捐贈是推動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不容忽視的一股捐贈力量。在美國高校的捐贈收入中,校友捐贈是最高的,2000年校友捐贈占總捐贈收入的29%,截至2006年,哈佛大學基金會所接受的捐贈達到了289億美元。而我國2002年的高等教育經費中,社會捐集資收入僅占教育經費的1.87%,其中社會集資又占相當部分,校友捐贈微乎其微。我國高校充分挖掘校友資源,爭取校友捐贈的潛力很大。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成立以籌資為目的的教育發展基金會,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我國高校教育基金會已有50多家,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捐贈配比政策的出臺,大大激發了相關高校爭取校友捐贈的熱情。當前,基金會依托校友會開展工作,利用知名校友的影響力、人脈關系爭取大企業、機構的支持是做大做強基金會的必由之路;基金會則往往擁有雄厚的財力資源,這種資源大部分用于支持學校的教學、研究設施及校園環境的改善、設立獎教學金、助學金,資助貧困生,獎勵優秀生、資助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拓展活動等,較少用于校友會服務校友的功能性建設,進一步優化配置基金會財力資源,為校友事業發展提供支持,是促進校友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2.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具有隸屬關系的統一性
一般來說,國內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的設置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包含校友會,即校友會與基金會合署辦公;二是不含校友會,即校友會與基金會完全分開,人員及職責分工明確;三是與校友會并行運作但又密切配合,通過負責人兼職整合資源。據統計,第一種類型居多。不論什么類型,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的人員編制、辦公場所、辦公經費等都是由所屬高校提供,因此,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往往圍繞學校的戰略發展目標和分配的工作任務進行協同配合,很容易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為實現共同目標和任務而開展長期的合作關系。
當前,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雖然已經形成了密切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校友會單向反哺基金會、資源單向流動的模式。從長遠上看,這種模式無疑是竭澤而漁,難以持續。
各高校校友會的秘書長、副秘書長等領導往往屬于高校的中層干部,他們的角色決定了他們對于校友會的定位首先是服務于高校的發展。通過分析各高校的校友會章程也可以發現,校友會往往把支持學校發展作為終極目標。這種鮮明的功利主義傾向,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部分高校校友會把主要功能僅定位于為高校基金會籌資,事實上很多高校基金會都是為吸納校友捐贈而成立的。這種服務對象的錯位,造成了校友會聯絡和服務的對象大都是功成名就的優秀校友和具有雄厚財力的校友,而很多條件一般甚至貧困的校友經常被邊緣化,得不到母校的幫助,一定程度上傷害了他們對母校的感情,他們一旦收到為母校捐贈的信息,很容易把校友會和基金會捆綁在一起,認為校友會就是為學校籌資的機構。對于高校基金會而言,推動高校的教育事業發展無疑是首要任務,但是所吸納的校友捐贈如果僅僅用于高校自身的發展,沒有惠及一般校友,那就失去了自身發展的群眾基礎。
通過瀏覽各大高校的校友會、基金會等網站,可以發現不少高校都制定了具體的校友會和基金會工作的考核評價體系,校領導也都對此提出了明確的工作要求。其中,由于校友捐贈量和捐贈人數較容易量化和比較,往往都作為主要工作指標,對于服務校友則作為一項軟指標,注意得較少。特別是校慶、院慶時期,不少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更是把完成校友捐贈指標作為主要任務,忽視了很多各自職能范圍內的工作。
校友會和基金會雖然已經有緊密聯系的基礎,但是,不少高校二者互動的層次和質量并不高。通過對一些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訪談發現,一方面,很多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都無法準確區分二者的職能,二者合作也較為隨意,合作領域大都局限于眼前的募捐領域,合作的深度較低,有些高校甚至還將兩個機構的職能混雜在一起。另一方面,若干高校的校友會和基金會則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相互交流和溝通不多,缺乏共同的愿景和凝聚力。
建構求同存異的理念是構建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伙伴關系模式的前提。首先要合理區分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本身的職能和優勢。既不能一味地學習和模仿對方,也不能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思路工作,變成自己的附屬機構。具體來說,高校校友會的職能應該更多地定位在聯絡校友,服務校友,增強母校與校友的感情,促進校友與高校的合作雙贏;而基金會的價值不在于捐贈數目的多少,而在于職能的延續和資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其次,雙方要建立共同的愿景。雖然每所高校的校友會與基金會具體情況不同,追求的目標也具有差異性,但是必須確定它們之間的重合之處,需要對合作的愿景進行充分交流,確立促進學校與校友事業共同發展的愿景,避免雙方因為部門利益而發生沖突,從而保持對外聯絡和融資的協調性。
高校校友會與基金會應該更加充分地尊重和關照彼此的利益,不能以犧牲一方長遠利益來換取另一方的發展。首先,在利用校友資源為基金會融資的同時,也應該促使基金會的財力資源更多惠及校友。例如通過設立校友大病及貧困救助基金,幫助貧困而又急需幫助的校友,提高校友捐贈的社會效益,激發校友的捐贈熱情。其次,要推動校友會和基金會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校友會和基金會可以采用月報、季報、年報的形式向彼此提供各自工作開展情況、潛在捐贈對象動態、校友服務需求、校企合作動態等信息,尋找雙方資源共享的契合點;對于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的高校,可以通過定期的部門內部會議梳理各自工作范圍所收集的信息,促進校友資源與基金會財力資源保持供需平衡。
由于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的工作對象大都相互疊加,不管是針對校友還是通過校友聯系的社會各界人士,二者經常存在重復聯系、反復挖掘的情況。因此,高校校友會和基金會應該揚長避短、發揮整體優勢,避免對外造成不良影響。首先,時間上要相互配合。應該針對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互為補充,打時間差。例如,在平時,對于一般的校友應該更多由校友會加強聯絡和服務工作,盡量少進行勸募活動,到校慶、院慶等時間點上再與基金會協同進行適當的宣傳,這樣就使校友捐贈更加自然和自覺。對于經濟實力雄厚的校友,校友會則要結合校企合作等手段,提高其捐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到捐贈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由校友會引薦基金會介入進行勸募工作。其次,內容上要相互補充。很多高校校友會在各地和相關行業都建立了校友分會,具有完善的組織架構和廣泛的人際脈絡。基金會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網絡,積極融入校友工作網中,為捐贈項目的運作、捐贈資金的保值增值拓展渠道。高校校友會也應該充分利用基金會的強大財力資源,引導其向培育校友捐贈文化、關愛在校生、建設校友服務設施等長遠方面投入。
總之,高校校友會是廣大校友與母校溝通、交流和共同發展的紐帶,高校基金會是高校拓展資源,爭取社會支持的重要橋梁。雙方既有共同的工作目標和任務,又有不同的服務領域,應該建立一種和而不同的伙伴關系模式,讓雙方自由地馳騁在各自的工作領域,交匯于校友事業與母校共同發展的終點。
[1]張會清.伙伴關系模式在我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中的應用[J].經營與管理,2009(1):72.
[2]薛海平,孟繁華.中小學校際合作伙伴關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6):38 -39.
[3]董傳杰.建筑工程項目中策略型伙伴關系模式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23.
[4]王仕文.探析高校媒體的互動與整合[J].科技信息,2010(28):624.
[5]李旭榮.高校校友會工作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高教與經濟,2011(2):52-53.
[6]Dean James.The Key to Major Gifts:Cooperative Rela -tionships[J].Fund Raising Management,1996,27(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