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菁
(1)在進行胃的超聲探測時,檢查前天晚餐即禁食,第二天上午在空腹狀態下進行探測,為減少胃內氣體的影響。可在探測前2~3天禁食易產氣的食物或口服消脹片2~3天,以減少氣體干擾,有胃潴留的病人應進行胃腸減壓或洗胃后進行探測。
(2)探測體位。一般先取平臥位,觀察胃的各個部位。然后飲水(或其他胃充填劑)進行探測。或根據檢查需要改變體位,可取左、右側臥,半臥位和站立位,亦可采用轉動體位,采用觀察的方法進行檢查,用液體、氣體的流動擴大聲窗,輔助檢查。
(3)探測方法。暴露上腹部,直接在胃的體表進行探測。如體質消瘦劍突下凹陷較深者,也可用水囊作間接探測。一般需囑病人飲水500~800ml(或其他胃充填劑)后進行胃的掃查。
(4)觀察要點。胃的形狀,胃的邊緣輪廊,胃的內部回聲,胃壁層次,胃的蠕動和排空狀態,胃與周圍鄰近臟器的關系,測量各部位的胃壁厚度。
(1)空腹胃的聲像圖隨其潴留液多少、收縮狀態及斷面部位的不同而各異,可表現為"月牙形"、"馬鞍形"及"橢圓形",其中心部強回聲為腔內氣體、粘液及內容物的混合回聲,若胃內有大量氣體時、后方常伴有聲影。中心強回聲與周圍強回聲間的低回聲帶是正常胃壁回聲。
(2)飲水后正常胃聲像圖:飲水后胃腔充盈呈無回聲區,內有散在微小氣泡及粘液形成的強回聲點,易浮動。胃腔周圍可顯示正常胃壁結構。正常胃壁結構的顯示受探頭聲束與胃壁的垂直程度、胃腔充盈程度及局部聲束聚焦程度影響。比較之下胃竇部胃體后壁易于顯示,而胃底部及胃體前壁層次顯示困難。
(3)服充盈劑后的正常胃聲像圖:飲用胃充盈劑時,超聲圖像清楚地顯示食管下段及賁門部的充盈劑的通過及滯留情況。胃底、胃體、胃竇都顯示清楚,并可清晰的顯示胃壁,在高分辨率探頭下顯示為三強兩弱的五層結構回聲,從內膜開始,第一條強回聲和第二條弱回聲線表示自粘膜表面界面至粘膜肌層和粘膜下界面的回聲范圍。第三條強回聲線表示粘膜下至淺肌層范圍,第四條弱回聲線代表大部分胃固有肌層,第五條強回聲線則表示漿膜下、漿膜層與其周圍界面回聲。胃壁內外兩條強回聲線間距離代表胃壁厚度,正常人胃壁厚度范圍為2~5mm(平均值大多在4.0~5.0mm之間),胃幽門肌處壁厚不超過6.0mm。
(4)胃壁蠕動波:正常人的聲像圖上約可見1~3個蠕動波,其波形有節律性、對稱性、無突然中斷現象。
(1)急性胃擴張的聲像圖特點:急性胃擴張以往認為主要是手術后繼發癥,表現為胃和十二指腸極度急性擴張,胃內有大量的積氣和積液。過度飲食后也可以發生急性胃擴張。
聲象圖特點:胃腔擴張,胃壁菲薄,胃壁層次顯示清楚。胃蠕支波幅淺,蠕動不明顯或消失。胃體積明顯增大,其下緣可在髂嵴線的下緣。胃內容物顯示出層次,上層為強回聲(即氣體)。中層為無回聲暗區(為液體),下層為散布胃內的增強團塊狀、片狀回聲(為食物殘渣),隨體位改變而移動。在胃竇部或幽門部,偶爾見腫瘤或潰瘍引起的瘢痕組織狹窄相應聲象圖改變。
(2)胃內異物聲象圖特點:一般以誤食最常見也可以由醫源性引起,但較少見,一般在飲水后胃腔充盈液體進行探測。胃內的金屬性或非金屬性異物,聲象圖上可依異物的大小和形態的不同顯示出來,大多呈增強回聲,其中后方伴有聲影。胃壁層次顯示清晰。探測時應按胃的解剖部位依次進行,否則容易漏診。過小的異物超聲不易發現。
(3)胃息肉聲象圖特點:胃息肉為胃良性腫瘤的一種,起源于胃上皮細胞,位于胃竇部,常有長短不等的蒂與胃粘膜相連,很少破壞粘膜肌層,有惡性變傾向,其聲象圖特點如下:①飲水后見胃竇部有一圓形或橢圓形增強回聲,表面光滑,境界清楚,蒂可隨體位改變而移動;②胃腔大小、形態正常;③因息肉大部分起源于胃上皮細胞,胃壁厚度無明顯改變,正常胃壁層次能清晰顯示。
(4)胃壁間質瘤:位于胃粘膜下與胃漿膜之間。超聲表現:①胃壁內局限性腫塊,起始于肌層,可成圓狀、啞鈴狀、分葉狀和不規則狀。②腫塊呈低回聲,周緣境界清晰。多發于胃體部,以單發為主,大小一般在5cm以內。③按腫瘤的生長部位,可表現為腔內型、壁間型和腔外型。④部分腫瘤粘膜面伴有潰瘍凹陷。⑤彩色多普勒顯示部分病變內部有豐富血流。
伴以下征象要考慮惡性變化可能:①腫塊較大,腫塊形態不規則,周緣不光滑,內部回聲不均質,可見液化區,部分伴有不規則強回聲。②腫塊粘膜面伴較大潰瘍,形態不規則,與液化區貫通,形成假腔。③周圍淋巴結腫大。
(5)胃癌聲象圖有何特點:上腹部前緣有大小不等的弱回聲區,邊緣不規則、模糊或呈分葉狀,中心部位為胃腔氣體產生的形態不規則的強回聲區,常偏于一側,呈"靶環征"或"假腎征"樣改變。飲水后"靶環征"或"假腎征"中心的強回聲被無回聲暗區所取代。胃壁增厚;①巨塊型胃癌,腫塊明顯向胃腔內突出。②潰瘍型胃癌,除壁增厚外,其粘膜面凹凸不平。③彌漫型胃癌,壁呈彌漫性增厚,僵硬,胃蠕動減弱或者消失;胃腔狹窄、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