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柱,王 飛
(吉林大學 中日聯誼醫院,長春 130033)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最早由白求恩醫科大學團委于1994年發起,以宏揚白求恩精神為主旨,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志愿服務活動,成為我國高校青年志愿服務一項品牌。但隨著20世紀90年代我國醫學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包括白求恩醫科大學在內的大多數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由此,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所依托的大學環境發生改變。這種變化豐富、厚實了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文化底蘊,為深入持久開展志愿服務提供了新的機遇。但與此同時,在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也遇到了新的挑戰,存在諸多問題。由于綜合性大學背景下的醫學生及青年醫務人員的志愿服務事實上都是在踐行并宏揚白求恩精神并已成為我國青年醫療志愿服務的主體,因此,本文將這些志愿服務活動統稱為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并以此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討如何創新志愿服務運行機制,使這項志愿服務的品牌活動得到新發展。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在發起之初就成為高校志愿服務一項品牌活動,而且雖歷經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改革變遷,這項活動能夠得以傳承與發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該志愿服務始終以宏揚踐行白求恩精神為宗旨。白求恩精神就是志愿者精神,是大學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生命力,這是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能夠存在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源泉。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是大學文化一面旗幟。白求恩青年志愿者一經組建,很快就發展成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的一面旗幟。這項志愿服務活動是白求恩醫科大學團委響應1993年12月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首倡青年志愿者服務,在全國范圍內最早開展的以醫學生及青年醫務人員為主體、具有醫學專業背景的青年志愿者組織。該青年志愿者以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青年志愿服務的先驅白求恩命名,以宏揚、踐行白求恩精神為主旨,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意義的志愿服務活動。1994年,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的李克強同志在參加由白求恩醫科大學團委在吉林省雙陽縣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時,為白求恩青年志愿者題詞:“做白求恩式的青年志愿者”。同時,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受到團中央、中宣部等多個上級部門表彰與獎勵。
白求恩精神是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的靈魂。以上所談到的是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的“形”,而且組織開展的“形形色色”、“有聲有色”。究其根源,是因為這個“形”中蘊含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神”,這個“神”就是白求恩精神。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形神兼備”,所以她才會有生命力。白求恩青年志愿者作為我國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她是青年志愿者,具備一般青年志愿者的屬性,即“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熱心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以招募方式自愿參加志愿服務工作的青年。”[1]除此之外,白求恩青年志愿者還承載著其它青年志愿者所沒有的文化基因,即白求恩精神。對于什么是白求恩精神,多年來學界、醫界多有探討。不過,較為普遍的認識是:白求恩精神表現為對工作的極端負責任,對醫療技術的精益求精。這種認識主要是源于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對白求恩同志的評價。這種概括當然是準確的,但這是以白求恩同志作為一名醫生為視角而做出的結論。筆者認為,這種闡述仍是白求恩精神的具體體現,而非白求恩精神的實質,而且這里還缺少了一個重要前提。這個重要前提,就是白求恩同志不遠萬里從加拿大來到中國幫助抗日戰爭,直至以身殉職,這首先體現的就是偉大的志愿者精神。他為真理而來,為真理而死,并始終秉持著對生命的厚愛。這種精神的實質就是“追求人類真理,厚愛生命價值。”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追求與人類情懷,白求恩才可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2]因此,白求恩精神就是醫療行業的志愿者精神,她是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理念的靈魂。不僅如此,白求恩精神“追求人類真理,厚愛生命價值”,這恰恰是大學精神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厚愛人們”。[3]所以,白求恩精神的目標追求與價值取向都是對大學精神的一種具體詮釋,她是大學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對于醫學院校并入后形成的綜合性大學尤其重要。這種合并不僅是“形”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大學文化精華的吸納與融合。在此過程中,白求恩精神始終是一面旗幟,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更是一道亮麗風景。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發起至今已近20年,她承載了幾代醫學生與青年醫務人員的青春理想與價值追求。這期間雖經歷了變革與挑戰,但這項志愿服務還是得以傳承。特別是各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又有所創新與發展,形成眾多新的志愿服務品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也存在服務宗旨不明晰、組織管理不到位、活動項目缺乏創新、服務項目評價及激勵機制缺失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既與社會環境背景密切相關,也深受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這一教育管理體制變革的影響。
認識程度存在偏差。觀念存在偏差是產生問題的根源。一方面,組織者認識不到位。這與醫學教育管理體制變革有密切關系。醫學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合并前,醫學文化是醫學院校主流文化。在此大學文化背景下,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自然是大學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大學文化的有效載體。因此,學校對志愿服務活動高度重視,充滿責任感與激情,因而大力投入,精心組織,從而取得良好效果。但合并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雖然前面探討過,白求恩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合校后這種精神文化應與大學文化相融合發展。但事實上,合校后醫學教育管理體制還存在不夠理順等問題。這就導致從學校層面沒有將以白求恩精神為代表的醫學文化置于應有高度,勢必對相關活動缺乏應有重視與頂層設計。另一方面是參與者主觀上不重視。毫無疑問,醫學生及青年醫務人員是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的主體。但無論是醫學生還是青年教工,他們的學業與工作壓力都相當大,這影響了他們參加志愿服務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受市場經濟負面作用影響,部分醫學生與青年教工有趨利心態,從而降低了他們從事志愿服務的愿望。
運行機制尚未理順。認識上存在偏差,在實際運行中機制就會不順暢。這其中最大影響因素還是高等醫學教育管理改革。在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前,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安排。這時所采用的是二級管理模式,即校團委負責統籌全校青年志愿者活動,各學院分團委負責具體落實青年志愿者活動。這種管理與運行模式簡潔有效。由學校團委統籌安排,保證了志愿服務目的的明確性以及組織落實的統一性、完整性與連續性。但隨著醫學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變,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新的醫學管理模式還存在不夠理順的現象,這對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運行機制帶來影響。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多數學校醫學教育管理采用三級管理模式,即學校——醫學部(院)——學院。由于認識上存在偏差,很多學校沒有將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納入學校統一管理。這直接導致了組織管理上的混亂。醫學部(院)以及各學院各自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服務理念不統一,組織運行上互不協調,造成志愿服務資源浪費,難以整合各志愿服務力量,難以形成規模與品牌。
服務項目缺乏創新。除上述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現實因素制約著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良性發展。這就是相關志愿服務形式單一、內容缺乏創新。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與其它青年志愿者服務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以宏揚白求恩精神為宗旨,二是志愿者具有醫學知識背景,擁有醫療技術專業優勢。這些特點決定著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學生及青年教工是實現志愿服務的主體。因此,即使受到醫學教育管理體制不理順等不利因素影響,大學附屬醫院仍然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好志愿服務活動。但當前志愿服務項目缺乏創新成為制約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良性發展的一個瓶頸。當前大學附屬醫院開展青年志愿服務還主要是采用兩個傳統方式。一是每年暑假期間組織醫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為邊遠村民提供健康咨詢。另一種方式是醫院以重大紀念日為主題組織青年師生開展健康教育、咨詢、宣傳、診療等志愿服務。這些活動的開展固然有一定意義,但還是沒有與附屬醫院的醫療、教學與科研等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沒有與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等中心工作緊密結合,沒有與醫院周邊社區及其它社會有效需求緊密結合,缺乏創新的志愿服務載體,志愿服務自身生命力不足,對外影響力不夠。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歷經近20年的傳承與發展,這其中既形成了若干志愿服務的品牌,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成功經驗;但與此同時,由于志愿服務活動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目前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使這項品牌性志愿服務項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勃勃生機,更好地服務于醫學生及青年教工的成長,更好地服務于大學文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需要,從而形成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的良性運行機制,當前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明確服務理念。服務理念核心就是白求恩精神。要把以白求恩精神為代表的醫學文化與大學主流文化有機融合,堅定不移地高舉白求恩精神這面大旗,堅定不移地提升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品牌。志愿服務要與醫學教育管理改革緊密結合。醫學教育管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會不斷發展完善。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些社會矛盾較為尖銳,存在社會失范引發風險因素。志愿者服務可以成為疏導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微調器。
(2)優化運行機制。運行服務機制的優化是志愿者服務良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從運行機制縱向角度來說,對于志愿服務的統籌管理應采用二級管理的模式。即由學校團委統一管理、組織策劃全校的白求恩青年志愿服務活動,由各學院團委具體落實相關志愿服務活動。不論在醫學院校并入綜合性大學后,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是采用了二級管理或是三級管理模式,在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這項工作上,都應明確采用校、院二級管理模式。
(3)創新服務載體。創新服務載體是保持志愿服務生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創新服務載體就是改變以往較為單一的志愿服務模式,拓寬志愿服務領域。志愿服務要面向學院。這其中附屬醫院開展志愿服務尤其重要。附屬醫院承擔著醫療服務、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三大任務,因此志愿服務要圍繞各項中心工作開展。在志愿服務過程中,使廣大師生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社會風氣改善。
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發起之初就成為我國高校青年志愿服務的一項品牌活動,帶來良好社會效益。但受到高等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項志愿服務活動雖得到了傳承,并實現了一些新突破。但就總體而言,這項志愿服務活動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何總結成功經驗,準確把握存在問題,從而進一步優化白求恩青年志愿者服務的運行機制,提升這項品牌性志愿服務活動,這值得我們不斷思考與實踐。
[1]王振友.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的由來、現狀及發展趨勢[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9(2):75.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6-347.
[3]王梓坤.論大學精神[J].新東方,20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