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強軍
(安徽工商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合肥 230041)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擔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然而,時常有大學生自殺或者校園傷害的事件時常見諸報端,在一定程度上這反映了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沒有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人生理想,給家庭、社會和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筆者試圖通過自殺態度調查問卷開展實證研究,探求大學生生命認知現狀和原因解析,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教育的目標。
本次調查采用中國心理網的自殺態度問卷[1](QSA),共29題(見附件),并采用李克特量表法。每一題均設5個等級:完全贊同、比較贊同、中立、比較不贊成、十分不贊成。題型分積極態度和消極態度兩類,積極態度給分:完全贊同5分,比較贊同4分,中立3分,比較不贊同2分,十分不贊同1分;消極態度則相反給分:完全贊同1分,比較贊同2分,中立3分,比較不贊同4分,十分不贊同5分。
(1)數據的采集。問卷取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安徽工商職業學院、安徽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農業大學、安徽醫科大學、安徽大學7所院校,高職組和本科組分別為820名和770名學生參與了本次問卷調查,回收問卷分別為760份和745,有效問卷分別為755份和7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分別為92.1%和94.8%。數據采用SPSS社會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包括信度分析等。
(2)信度分析。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sis)是指考查問卷調查結果的一致性、穩定性及可靠性,一般多以內部一致性來加以表示該測驗信度的高低。信度系數愈高即表示該測驗的結果愈一致、穩定與可靠。本文采用最常用的Cronbach α系數法分析調查問卷數據,結果如表1和表2的信度分析分別為α=0.831>0.6和α=0.814>0.6,說明本次問卷調查信度較高。
本問卷每個維度的條目均分,最后分值在1-5之間,在分析結果時,可以2.5和3.5分為兩個分界值,將對自殺的態度劃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小于等于2.5分為對自殺的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大于2.5之小于3.5為矛盾或中立的態度,大于等于3.5認為對自殺持反對、否定、排斥和歧視的態度。本問卷的總分或總均分無特殊的意義,各維度可單獨使用。

表1 合肥地區高職組調查問卷數據處理與可靠性統計量

表3 合肥地區高職組調查問卷四維度數據統計量

表4 合肥地區本科組調查問卷四維度數據統計量
(1)關于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高職組和本科組對自殺行為性質的認識的比例無明顯差異,分別有8.6%和7.2%大學生對自殺行為持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的態度。但是,這部分大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令人擔憂,對生活的意義和目的缺乏思考,其生命觀存在著較大的偏頗,需要加強大學生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導他們激發生命,創造幸福生活。
(2)關于對自殺者的態度:高職組和本科組在對自殺者的態度上有較大的差異,分別有49.9%和33.7%大學生對自殺者持肯定、認可、理解和寬容的態度,這表明高校要加強大學生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教育。高職組和本科組分別有46.7%和61.2%大學生一方面同情并理解自殺者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對自殺者采取這種極端的行為不贊成,僅3.4%和5.1%大學生對自殺者的行為持否定態度,這要求高職和本科高校都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認知教育,即使在遇到挫折的坎兒,也不要走極端,樹立對自己不拋棄不放棄的信心。
(3)關于對自殺者家屬的態度:高職組和本科組在對自殺者家屬的態度上有較大差異,分別有62.7%和44.9%大學生同情并理解自殺者家屬,認為自殺者的自殺不是家屬的過錯,同時也表達他們心中的哀痛,并進一步表明了自殺對整個家庭的傷害。高職組和本科組分別有34.9%和50.2%大學生對自殺者家屬心中的哀痛表達同情,另一方面也認為家屬對自殺者的負有一定的責任。高職組和本科組分別有2.4%和4.9%大學生對自殺者家屬持反對、否定、排斥的態度,認為他們應該為自殺者負責并應該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
(4)關于對安樂死的態度:高職組和本科組在對安樂死的態度上較為接近,分別有36.9%和34.2%大學生比較贊成安樂死的做法,認為人如果痛苦的活在世界上,不如平靜地離開。這表明部分大學生不明白死亡的真正意義,需要教育學生愛惜生命,珍視生命。高職組和本科組分別有45.7%和52.3%大學生對安樂死你持矛盾中立的態度。既不愿意別人痛苦的活著,也不忍心剝奪一個人的生命。高職組和本科組大學生在“堅決反對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哪怕活著對他來說是一種痛苦”問題上態度基本一致。
以上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學生如何理解生命的內涵,教會大學生愛惜生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已經刻不容緩。
(1)社會因素。當前,我國正處于從農業社會向工業和信息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結構、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的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媒體的發展、社會思潮多元化、道德失范的現象時有發生、急劇的社會改革都會造成人們內心的沖撞與矛盾。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社會不良風氣盛行,理想信念缺失,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的增大使得一部分大學生不敢勇敢的迎接挑戰,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的目標。例如,2012年3月,有媒體報道:湖北一名大學畢業生不工作,“宅”家14年后餓死。[2]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大學生應該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戰,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進一步凈化大學生學習和成長環境,營造一個熱愛生活、關愛生命、勇于追求幸福的氛圍。
(2)學校因素。泰戈爾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多年來,教育卻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引導下漸漸遠離了人的生活世界,有的高校注重大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卻忽視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弱化了大學生個人成長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堅持全面發展,重視生命教育。針對少數大學生中存在的既不尊重他人生命、也不愛惜自己生命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是要強化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教育,引導大學生激活與生成對自身、對他人和對其他生命的尊重、敬畏與熱愛之情。[3]
(3)家庭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其和諧人格形成的前提條件。父母不僅在言語上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行動上給孩子榜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塑造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立和責任意識,幫助孩子從小時候開始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培養健康的人格,錘煉孩子的心理素質和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老舍先生在《我的母親》文章寫道:“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二十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庇纱丝梢?,家庭環境在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習慣養成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因生命而產生,教育源于生命,促進生命的教育乃教育之本。[4]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生命。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更要關注大學生心靈的成長,幫助大學生認識教育的原點就是對生命的關注,進而敬畏生命,學會生存和感恩生活。
(1)認識生命和敬畏生命。高校有關生命孕育、成長和死亡過程的教育,喚醒大學生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要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愛惜生命,呵護生命。大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應做到:學習生命的基本知識、特征、人體的基本構造、如何保持自己身體健康的知識;在遭受挫折時,能調節不良情緒,有戰勝困難的生存勇氣,并懂得如何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保持身心和諧;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救知識,懂得在遭火災、溺水、地震等意外傷害時如何通過自救和他救的方法保護生命安全。
高校幫助大學生不僅認識生命,而且敬畏生命,更要敬畏所有的生命。但是,由于缺乏對生命敬畏之心,我們時??吹降男@傷害、自殺等傷害生命的現象。例如,2010年10月,西安音樂學院大學生藥家鑫在發生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后不但不積極施救,敬畏受害者的生命,反而故意殺害受害人逃逸,最終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高校要教育大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并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并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系”。[5]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劉偉曾說過:“活著就值得慶?!保纱宋覀兛梢钥吹饺松\坎坷的劉偉再次遭受打擊時學會感恩,珍惜生活。
(2)珍惜一切生命。珍惜自己生命。孔子在《孝經·開宗明義章》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眼下的一些大學生,把生死看得極其平常,一道不大的坎兒,也會成為終結生命的理由。例如:2011年9月1日,江蘇省教育廳舉行秋季新學期開學新聞發布會指出:2011年江蘇省僅上半年大學生自殺超過40人。這部分自殺的大學生的行為,折射出大學生缺失正確的生命觀。因此,高校可以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有關“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內容,充分利用思政理論課實施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契合生命教育的講座和實踐體驗活動,啟發大學生對生命的思考,提升大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能力,增強珍惜自己生命的意識。
珍惜他人生命。2011年10月13日,廣東佛山的“小悅悅事件”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然而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高校通過“小悅悅事件”進一步喚醒大學生珍視他人生命,要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會中孝老愛親的榜樣引入課堂教學中,把感恩教育作為大學生德育建設的重要內容,培養大學生對自己親人和他人生命的關愛。例如,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孟佩杰用柔弱的臂膀扶持癱瘓在床的養母的事跡,激發大學生學會感恩,珍惜和呵護他人的生命。
對一切生命的珍愛。易中天在《我們為什么不能虐待動物》寫道:“最近,反對虐待動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呀?這就先得說清楚,我們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為什么呢?就因為人性中有一條道德的底線,同時也是起點,叫“惻隱之心”。惻隱之心,要從善待動物做起?!币虼?,我們不僅僅善待動物,更要善待一切生命。[6]高校要充分開展大學生志愿活動,開展生命教育的體驗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平等意識、環保意識、公德意識,讓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悟生命的意義,養成珍愛一切生命的品行,確立起善待一切生命的理念。
(3)創造生命價值。大學生不僅要珍愛生命,而且要在擁有美好生命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創造生命價值。但是,生命的價值不僅在于享受生命,享受人生,更重要的在于奉獻。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需要層次理論,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居于最高層次,發揮著統領作用。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警界保爾——孫炎明患了腦癌,他不但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相反他卻用微笑詮釋著什么是工作,用堅強提示著什么是生活,把奉獻作為自己的一種責任、承諾、精神和義務,讓生命在奉獻中得到升華。當前,我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學生興起了創新創業的浪潮,這需要大學生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激活自己的生命,發展生命,把個人追求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實現個人理想中創造生命的價值。
教育在本質上是生命的。大學生生命教育是直面大學生生存困惑的教育,生命教育也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生命教育也作為一種教學理念,讓生命在快樂中成長,促進高校不僅培養大學生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
[1]中國心理網.自殺態度心理問卷(QSA)[EB/OL].[2006-07-25]:http://www.psy.com.cn/.
[2]江蘇衛視.宅男之死:大學畢業不工作 宅家14年后餓死[EB/OL].(2012-3-18)[2012-5-7]http://www.jstv.com/c/ws/xwy/201203/t20120318_818851.shtml.
[3]方國才.生命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N].光明日報,2005-12-15(A2).
[4]宋延兵.生命如花教育美麗:大學需探索實施生命教育[N].光明日報,2011-10-12(16).
[5]柯政.生命教育與人格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4(09):115.
[6]易中天.我們為什么不能虐待動物[EB/OL].(2012-2-24)[2012-5-7]http://viewpoint.inewsweek.cn/columns/columns-1314-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