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平, 王方根
(皖南醫學院思政部,安徽蕪湖24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承擔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教育的艱巨任務,是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而,思政課能否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給大學生,并促使其認可、接受,進而踐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值得探討的問題。自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1]的戰略任務以來,就如何發揮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引領思政課教育,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等問題成為研究者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也取得了一些理論與實踐成果。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中的地位、思政課所面臨的難題以及實效性等三個方面。
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的偉大事業的接班人,必須接受、認同與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自覺地轉化為其內在的精神支柱,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黨和人民事業的代代相傳、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加強高校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必然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關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地位問題,學界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即思政課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現實問題、促進大學生提高政治鑒別力和增強政治敏銳性、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2]。學者邱秀華指出高校四門主干思政課程應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及社會主義榮辱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只有充分發揮思政課教育的引領作用,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思想占領高校的意識形態陣地,才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大學生,才能培育大學生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及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3]。
思政課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必然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眾化為根本目標,其教學內容應以融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學主題,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大學生意識中的主導作用,以達到實現高校培養目標的需要及思政課自身性質的要求。
思政課之所以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研究者指出這是思政課的性質和任務、教學內容與教學宗旨共同決定的。思政課的性質是高等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體現,它的任務在于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確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就決定了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修養,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思想品德修養的體現,并貫穿于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因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目標主要通過思政課這個主陣地來實現;思政課的教學宗旨是“通過把握理論和實踐的動態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提供新信息、新思路,完整、準確地反映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德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幫助學生提高理論水平”,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然進入思政課堂,從而使思政課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課堂[4]。
當然,研究者在強調思政課主導作用的同時,也關注到思政課之外其它載體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郝宇青在《充分利用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載體的資源》一文中指出,當前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與傳播可分為思政課、校園媒體、網絡和交往等四種載體,它們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5]。
盡管研究者對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有充分認識,但是當下思政課能否擔負這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其實效性是不容忽視的。據身處一線的思政課教育工作者的實際調查,當前大學生普遍認為思政課比較有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基本了解,但存在許多問題。田霞在對思政課教育調查中發現,有高達94.1%的受訪學生對目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評價為“一般”和“不強”,就具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言,有近33%和38%的大學生對是否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說不清。通過調查,作者指出當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政課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少數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模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行不一,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不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以及課堂教學的實效不足等[6]。由此可見,思政課教育現狀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所面臨的形勢總體向好,但不能盲目樂觀。
思政課在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所面臨的這些困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為此研究者也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有學者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主體與客體兩方面分析,指出包括思政課在內的主體與內容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和大學生面臨的現實之間存在部分脫節;二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過程中,各種媒體采取的形式不斷翻新,甚至花樣迭出,以至陷于形式主義的誤區;三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過程中,存在著過于追求崇高理想、拒絕日常生活的傾向,給人“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從而影響傳播的效果。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客體來說也同樣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生苦難意識的消退與理想的退場,二是大學生悠閑感的消失和現實壓力之下的功利主義傾向,三是日常政治下大學生公民意識的覺醒等[5]。學者齊衛平則從大學生的身份場景入手,指出大學生由于群體生活的交往生疏、自我意識的強固、競爭壓力的心理負擔沉重以及多元社會背景下個人前途的不確定性等因素造成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降低[7]。而眾多研究者都關注到全球化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的影響,如蘇潔撰文分析了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8]。
由上可知,研究者既認識到思政課在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面臨的困境,也注意到導致這種現狀的出現在于目前多元社會思潮下的價值觀差異所帶來的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沖擊,以及思政課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從而為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指明了方向。
思政課要切實發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大學生所接受、認可,并應用于實踐,必然要使教育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當前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下,一些大學生中出現了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知,而思政課也存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枯燥、單一及與現實脫離等問題,致使其實效性大打折扣。為此,研究者普遍關注以教師為主的教育主體和以思政課為主的教育介體在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路徑,同時提倡結合教育客體的實際需要,積累了大量的理論和部分實踐成果。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探索。
在教學理念上,趙野田分析了思政課的性質、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實踐過程,從更為具體、可操作的層面上進一步明確思政課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以求為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做有益的探索[9]。在具體的教學理念方面,研究者非常重視“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強調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等應該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路琴從大學生的個體需要出發,指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關注大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努力尋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大學生發展需要的契合點[10]。齊衛平關注大學生的身份場景,指出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思想內涵與大學生成長需求的契合點[7]。
在教學內容與方法上,黎開誼提出要建構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使生活范式進入知識與價值世界。要注重課堂話語體系的生活化,創設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教育境界;重視思政課作為顯性載體的主渠道地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教學的新方法、新手段來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11]。吳宏亮提出在課堂教育上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差異[12]。覃世艷提出在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組織專題教學內容,既解決思政課課時少、內容多,知識性、趣味性的矛盾問題,也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營造活潑高效的課堂氛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的專題性教學,不僅彰顯思政課的深度,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能實現培養馬克思主義者這一根本目的[13]。
一些學者則提倡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容入手,結合思政課各門課程的相關內容實施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如唐蓮英提出從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等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14];邱秀華則從思政課四門主干課程出發,提出各門課程應側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不同方面[3]。
在教學手段上,研究者重視探討利用新興媒介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何修猛提出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應引進現代技術教育方法,積極推進教育手段的現代化進程,及時吸引現代高新技術成果,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傳播的高新技術含量。如開發圖書資料、音像資料和影視資料,設計教育方案和互動模式等。
研究者雖然從思政課的各個環節提出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路徑,但沒有將各個環節截然分開,而是提倡應將多個路徑結合起來。黎開誼指出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為當代大學生所認同、所掌握,并內化為穩定的價值信仰、思維范式和行動指南,就要根據變化的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及教育主體,從社會系統論的視角進行科學的路徑選擇,把多種路徑有機結合[11]。李元峰則提出應將思政課改革的動力機制、課堂教學的活力機制、教研互動的長效機制以及綜合考核的評價機制結合起來,從思政課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性、思政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教育與現實相聯系的教研及大學生思想政治課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15]。
人們除關注推進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外,也非常重視新形式、新路徑或者新載體,延伸思政課的有限課堂教學時間,以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如廣泛、深入地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營造“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利用新媒體,開展生動活潑的互動式交流,拓展思政課教育的時空、領域和渠道等。
綜上所述,當前研究者對思政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在研究數量與質量、廣度和深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為對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所處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有明確認知,對思政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定危機感,對思政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進行了多種路徑的理論與實踐探討,這為以后思政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還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權威性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調查和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存在對思政課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盲目樂觀情緒。二是在探討思政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方面過于注重理論說教,輕于從課堂教學的實踐論證,多數論文的內容大同小異,方法手段花樣迭出,形式主義泛濫。三是沒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方面與思政課的主干課程有機契合,大多較為籠統,針對性不強。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還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都沒有有效融入思政課的具體課程。
以上不足要求我們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大力加強對思政課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現狀的實證調查,通過權威性的數據把握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以及思政課的教學情況,有利于認清形勢,制定對策;從注重理論探討,從課堂教學的實踐出發,由注重專家的論道變為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經驗交流;既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所有思政課,又側重于將具體的價值觀融入不同的課程;加強對思政課內容的改革,提高科學性與合理性。總之,思政課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研究有待解決的問題還很多,這既是一項光榮的任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劉延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大學生[N].中國教育報,2008-07-01(1).
[3]邱秀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1):72-75.
[4]金春姬.論高校思政課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路徑探析[J].江蘇高教,2011(2):128-129.
[5]郝宇青.充分利用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載體的資源[J].思想理論教育,2011(5):45-46.
[6]田霞,王永芳.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調查及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2):143.
[7]齊衛平.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傳播需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的身份場景[J].思想理論教育,2011(5):36-37.
[8]蘇潔,苗厚國.全球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影響[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16.
[9]趙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8):76-78.
[10]路琴,葉飛霞.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7):97.
[11]黎開誼.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多維路徑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7):38-39.
[12]吳宏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11(4):44.
[13]覃世艷,邵春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照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路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78-81.
[14]唐蓮英.從理想信念教育入手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有效性[J].思想理論教育,2011(5):40-41.
[15]李元峰,李曉偉.以思政課教學推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機制探索[J].繼續教育研究,2008(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