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光明
(淮南師范學院 美術系,安徽 淮南 232001)
數是萬物的本原或始基,萬物之中都存在著某種數量關系。在藝術領域有兩次公認的最大的創新,而它們都與幾何學的變革有關。一次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德國著名畫家丟勒的藝術創作講求科學、數學在藝術中的運用,并在《運用尺度設計藝術的課程》中,運用了幾何級數來設計版面。他認為可以用數學來解決美究竟是什么以及美的最后尺度是什么。他說:“如果通過數學方式,我們就可以把原已存在的美找出來,從而更接近完美這個目的”。另一次是20世紀初興起的現代藝術,早期現代主義注重理性分析,認為美感形式和數理邏輯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通過嚴格的數學和幾何學方面的知識,才能達到設計在藝術上的真正和諧與組織上的合理嚴密。格里斯(Juan Gris)作為綜合立體主義發展中的一位主要畫家,他的繪畫作品中,如1912年的畢加索肖像,就是用黃金分割比例和模數的構圖網格,然后把主題放在這個設計方案上。
從設計歷史中我們也可以發覺“數”應用的重要性,如設計家羅爾·羅塞利奧對哥特式圣經內頁邊緣數值比例的發現。設計家們運用各種幾何與數學的方法對畫面與物體進行分析和延伸,發現在數學的級數方面有著某種特定的關系:比如2、4、8……。8里面包含著4個2,反過來,2可以擴展或組成8。正如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1961年在《圖形藝術家及其設計問題》中所說:“各種形式元素的比例及各元素間的距離幾乎總是從邏輯上與運用的數學級數有關”。1960年的《影片》(der Film)展覽招貼是布魯克曼杰作之一,這張招貼是最美的長方形比例——黃金分割3:5比率,它表明數學的空間分割達到的普遍設計調和。
網格作為版面空間組織結構形式,是版面得以成立的設計基礎。埃及人最早將網格運用到設計中,之后,源于埃及的網格慢慢演變成構建完美“黃金分割”比例的工具,為西方文明的比例美奠定了基礎。比例是客觀世界事物的內在建構基礎,也是體現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指整體與局部以及部分與部分之間存在著的一種必要的、合乎邏輯的、勻稱的、令眼睛愉悅的尺寸之間的關系,即一種數量的比率。每一件物體其各部分之間都有一定的比例關系,當這種比例關系符合一定的規律時就會給人帶來美和具有內在的生命力的感受。比例作為形式美的一個重要法則,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達·芬奇說,美好的面貌的美在于它的各種因素結構神奇地合乎比例。視覺的美是基于比例的,美是由一定數量比率關系構成的和諧,和諧能產生出美。比率是任何有著良好視覺版面設計的網格核心要素,這些比率可以是有理數——1:2或2:3(三分法),也可以是無理數——1:618(黃金分割)。網格中數的設計就是通過比例計算來營造出協調的版面圖文組合關系。
網格設計就是把數理秩序引入網格中的一種設計方法,構建一種以數為基礎的設計體系。在數的邏輯規律中,繁雜多樣的版面圖文元素可以由網格中數的規定性設計歸結到和諧的量的統一性,把混沌的圖文元素引向秩序。作為廣延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比例和結構的版面圖文元素,都能用網格中“數”做尺度得到規定。網格中數的設計是網格設計的框架和模型,而版面元素的共生共存的生態關系則是網格中數的設計法則。網格中數的設計與認識和把握世界其它事物一樣,其出發點必然是整體。網格中數的設計象生命現象一樣,任何一個局部也不可能脫離整體而存活,局部必在整體中才能發揮更大的效力。這就要求網格中合理的數的設計過程不能讓感覺來代替理性思考,應當是先“理性”而后“感性”,先有“觸覺”而后“視覺”。即版面圖文層級秩序的產生是非理性部分服從于理性的網格,聽從網格中“數“的引導。由于具有良好視覺的整體版面都要求在實體與空間的互換中,講究陰陽兩極的正負形圖的關系,所以版面圖文元素的合適性就要在整體關系中修正和調整。也就是說,網格中數的設計過程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而試錯是以整體作為參照的。當依照合適比率的數的分割形成的網格如神經網布滿版面時,網格就猶如黑暗中一雙無形的手,實實在在的用觸覺感知圖文元素區域大小和版面空間,這時的圖文元素可堅實的長在版面中。可是如果只是憑感覺來安排版面元素有時就象煙幕,可讓弊病隱藏于黑暗。一個嚴格的網格體系的構建離不開“數”的設計,如web設計中著名的960網格系統,數字“960”可以分解為2的6次方乘以3和5,這使得960可以分割成以下寬度的整數倍,它可以按:2,3,4,5,6,8,10,12,15,16,20,24,30,32,40,48,60,64,80,96,120,160,192,240,320和480來進行網格區域的劃分。正如揚·奇措德(Jan Tschichold)1975年在《書的造型》中說:“雖然我們不知道為什么,但是我們可以證明一點,用確定的比例有意構成的平面比那種偶然比例的平面更讓人感到舒適、感覺更美”。
網格既是版面元素組織的手段,也是版面設計的形式語言。網格構成模塊設計的關鍵是仔細確定縱橫分割版面的數的比例關系,分割出合理化設計空間,將系統的形式和整體規模中的各部分彼此間的次序、比率完整表現出來,取得有節奏的版面分割,使之保持一種緊密的關系,從而達到版面的整體和諧美。成功的版面首先取決于良好的數的比例,因此,不論是版面構成中的主體和陪襯的比率,或者是某一欄的長寬的正確比例關系,都是體現藝術美的形式法則。
現代人類創造的工業、科技,反過來作用于審美意識,使人們更追求比例的美感、簡潔的美感。設計是實用藝術,是為社會經濟服務的。為了更清晰有效的傳達信息,探索和追求版面元素的秩序化、條理化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數學思維方式應用到現代版面設計中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設計。現代視覺設計的發展推動著各國的設計家對畫面編排進行了系統的數學方面的理性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各種最佳切分畫面、配置文圖的網格設計比例的方法。為達到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簡潔、科學、理性的美感特征,網格設計以理性的數理為基礎形式法則,運用數學和幾何學,將模數網格、數學幾何級數關系的骨骼應用于現代版面設計的分割,其數的運用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任何設計方法都有適用范圍,超出最佳適用范圍強行使用,只會給設計者帶來無盡的煩惱。正如勒·柯布西埃在對他稱為模數的設計體系進行評論時指出:“我無論何時都仍然有權懷疑,按照模數來設計方案,要保持自己的自由權不受限制,必須依靠自己的感覺,而不是依靠任何其它的原則”。網格幾何學構成有著它自身的規律,幾何構成也有它獨特的比例美。從某種意義上說,網格所具有的內在特定的數值比例關系是構成藝術美的、愉快的心理經驗的根本因素,但網格中的比例關系不像數學中的比例那樣精確和機械,它往往圍繞一定的數理關系而上下波動,在判斷最佳網格比例的時候,設計者也可以依靠自己的理解、經驗及直觀的比率感覺來設計。網格設計中比例的合適性是根據整體的內容元素和它系統的內在聯系所決定的,它隨著各種不同類別的版面和實用價值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讀者只有自己進行創造性的互動和個人方法的開發,才能真正認識到這種美。
網格是一種用數的方法來建構的視覺設計手段,網格設計的美感體現在有秩序數理的韻律上。而其中數的應用不能成了設計者的“緊身衣”,應該把數當成是產生形式美的因素,既要服從于“統一中有變化,在變化中統一”這一形式美的總規律,也要因地制宜從設計的具體內容、目的、任務出發,靈活地和創造性地應用。正如瑞士著名設計師約瑟夫·穆勒·布魯克曼主張的:“網格體系應成為一個助手,而不是框架,它允許有各種各樣的使用方法,而且每個設計師都可以尋求一種接近個人風格的方案。但是他必須學會怎樣使用網格,這是一種藝術,需要實踐”。總之,在網格的建立中應用數學家、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歷經很長的時間而發展起來的、最普遍應用的、系統的數理美學比例原則,有助于對版面進行合理的、審美的空間分隔,但網格在視覺版面設計中應用的正確節奏和比例還是要靠設計者們在設計實踐中去尋找。
[1]瑞士Niggli出版社.版面設計 網格構成[M].鄭微,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2]余秉楠.網格構成[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3]王俊.版面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4]金伯利·伊拉姆.柵格系統與版式設計[M].王昊,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5]梅格斯.二十世紀視覺傳達設計史[M].柴常佩,譯.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1989.
[6]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98.
[7]金伯利·伊拉姆.設計幾何學[M].李樂山,譯.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8]漢斯·彼得·維爾堡.發展中的書籍藝術[M].余秉楠,譯.北京:人們美術出版社,1997.
[9]勒·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葉秀山.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