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平,曹彩梅
(安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愛國主義教育新解
——情理合一模式的探尋與發展
趙 平,曹彩梅
(安徽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民族自豪感、自尊心以及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核心路徑。建國以來,我們走過了一條激情釋放式——運動義務式——無情斗爭式——利益激發式——“義”“愛”融合的曲折道路。愛國主義教育的發展軌跡,為我們既要以感性的“愛”為基礎,又要以理性“主義”為旨歸的日趨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的構建提供了借鑒。
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之“情”;愛國之“義”;情理合一;反思
馬克思說:“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
愛國精神是我民族之魂,也是我們繼往開來的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教育關乎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民族意識日趨淡漠、民族情感日趨冷漠的當下,如何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效能是一時代課題。建國60多年來,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敗得失為我們提供了可貴經驗。知識(理論)證明不出愛國主義,邏輯也推導不出愛國主義,以“愛”為起點,以“義”為旨歸,融之以情,導致以理的“義”“愛”融合是有效路徑。
建國初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它是建立于激情之上的一種感恩、報恩意識。這個時期,我們翻身做了國家主人,由衷地感到自豪和幸福,國家是咱國家,人民是咱人民,所以,為共和國做貢獻不認為是奉獻,而是學習是給自己學習、勞動是為自己勞動。一面是新舊社會兩重天的對比使人們自發產生強烈愛國情感,一方面是建國初期所面臨的困難局面,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建設富強的國家還面臨許多挑戰,需要全體中國人的艱苦奮斗,激發了他們的報國之志。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化為了自發的愛國主義行為,使人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改造和新中國建設的洪流之中,爆發了無窮的力量,創造出了無數奇跡。這種自發的真誠情感,正與黨的《共同綱領》規定的:“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相呼應。這種教育是成功的卻不是長久的,因為自發的激情釋放模式之下的愛國熱情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的,因為我們缺少對社會主義的理想認識、缺少愛國之“義”的理性升華。基于這樣的現實狀況,中央政府做出了有益探索:一方面在全國把“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作為思想上的肅反運動,另一方面,人民政府還積極貫徹《共同綱領》提出的“人民政府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通過改革舊教育加強對舊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愛國思想的熏陶。
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是一種偏重實踐的理性運動模式。愛國主義教育是建立在單方面的奉獻義務基礎上,在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教育中完成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三大運動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當時的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密切配合這些群眾運動以及‘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的”。1951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號召知識分子自覺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此后,思想改造就從教育界、文化界擴展到整個知識界。這次的思想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資產階級的思想,樹立了熱愛社會主義國家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尤其是利用抗美援朝運動對全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是最佳契機。上海學生在“一二·九”舉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大游行抗美援朝時的愛國公約運動使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實際工作相結合,給人指出了具體的奮斗目標,并用條約的形式固定下來,使愛國主義教育真正地深入到群眾中去。還有,“針對當時青年中存在的狹隘的愛國思想以及恐美、崇美心理等開展了國際主義教育,讓他們意識到‘唇亡而齒寒,戶破則堂危’的關系”等等。愛國主義在保家衛國、鎮壓反革命、保衛新政權和維護我們的主人翁地位不被侵蝕的實踐中化為具體行動。
但這一切不是為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進行各種運動,而是各種運動恰恰滿足了這種愛國激情釋放的需求。激情的感情到激情行為的自發轉化,它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理性“主義”的問題。初級社、高級社等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產力,使集體主義彰顯出強大地生命力。強大的生產率強化著“主人”意識,而強烈的主人意識又不斷激發著愛國主義激情,但是在大而統的體制下,多樣化的需求被忽視了。又在一定程度上挫傷著主人意識。這時國家由自己的國家走向了對面——國家的自己,可親而具體的國家變成為了可敬而抽象的國家,其愛國主義教育也由形象變得抽象了。一大二公的弊端日漸顯現,大食堂里受饑荒的人們更懷念自己家的小鍋飯。可親的國家形象漸漸游離,于是人們便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是我們救了國家還是國家救了我們?是國家應該保護我們還是我們應該保護國家?所以,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僅是“義務”教育,更應當是“權利”滿足。
動亂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它缺乏真正地人文關懷,是建立在階級斗爭基礎上的無情感又無理性的冰冷的政治運動。在這個有國家無社會的年代階級斗爭是主旋律,“階級斗爭,一抓就靈”,商品經濟、按勞分配、貨幣交換、八級工資制、物質利益、獎金、利潤以及農村的個體小生產都屬于應加以限制并逐漸消滅的資本主義的范疇。國家的利益犧牲了個人利益,這一時期國家(官僚是其代表)對社會的絕對統治的高壓下的這種強權式教育的效果卻是比較明顯的。人們雖然吃不飽穿不暖,感覺卻是幸福的,因為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是天堂。趕英超美,大煉鋼鐵、割資本主義尾巴、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跑步走向共產主義……“全國一片紅”的景象日漸凸顯。里通外國、叛國者等帽子滿天飛,愛國主義教育蛻變成為抽象教條,陷入了無情的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的漩渦。這種自覺地愛國主義教育雖然無情卻也可靠。也真正達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一時也不能分割”,國家就是糧票、國家就是布票、國家就是鈔票……再加信息不暢的阿Q式的一廂情愿的認為比起水中火熱的世界人民,我們幸福千萬倍……使得民眾雖然更多地是“被愛國”但卻也愛得深沉。但這種我打你通的階級斗爭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是不能長久的。首先,它抽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際而具體的內容,只會削弱人們對于祖國利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訓是深刻的。三年困難時期,廣東的貧寒落后與毗鄰的香港的富足奢華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盡管我們全力地宣傳資本主義的腐朽沒落,但是發達的生產力畢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僅61-62年從深圳跑到香港去的老百姓就達12144人;而1978年從深圳跑到香港的更高達17456人。”其次,它缺乏真正的人文關懷。離開物質基礎的精神領導是虛假的泡沫繁榮,對個人利益的極端漠視使我們喪失了國家主人的地位,“我的國家”轉變為“國家的我”。愛國主義走向后激情時代。試想省卻了以“愛”為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只剩赤裸裸的理論證明和僵死的邏輯推理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那它只讓我們感到它的可敬,進而敬而遠之。愛國主義只存在于口頭上、文件里和階級斗爭之中。
改革開放初期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愛國主義教育是建立于尊重個人利益基礎之上的情感呼喚式的自覺活動。文革結束后,“兩個凡是”禁錮的沖破與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我們帶來了二次解放;人生觀的大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工作中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觀念的更新等等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國家、民族命運也是時刻與個人的命運連接在一起的。很多西方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給我們帶來了強烈沖擊:通過增進民眾利益來爭取民心,借助物質的力量來營造適合增強公民國家意識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講求實效的各種努力使國家對國民產生比較持久的吸引力。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恩格斯也指出:“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這種利益教育模式也應當適用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
具體來說,我們走的是富民而強國之路,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與愛民統一在了一起。改革開放取得的空前輝煌成就,使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空前高漲。人民的物質豐厚,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為個人人生價值的實現鋪平了道路,重新喚起了人們的愛國情感。這時,國家與人民的角色重新調適,主人意識復歸,樸素的愛國情感再次被激活。被敬而遠之的國家重新走近我們,但這依然是建立于樸素感性基礎上的,是不穩定的。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文化上的西方價值觀念——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低級庸俗、消極頹廢的思想情緒等,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過大眾傳媒在消遣和娛樂的幌子下進行大規模的傳播和滲透,使人們在價值觀上產生混亂,而且一味的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并不惜犧牲國家的利益。雖然,早在1980年,鄧小平就強調指出:“絕不允許把我們學習資本主義社會的某些技術和某些管理的經驗,變成了崇拜資本主義外國,受資本主義腐蝕,喪失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教育。”1983年7月,中宣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頒發《關于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指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經常創新地進行和加強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能始終不明顯。這就是感性沒有達到理性升華的弊端。
探索一條將教之以知識、導之以理(理性“主義”)和育之以情感(感性“愛”)、化之為行為相結合的科學路徑,也就是將愛國主義的教育基礎“愛”和愛國主義的教育核心“主義”相融合的情理合一模式,是今天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任務。美國學者蘇珊·斯特蘭奇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受到經濟全球化沖擊的國家權力的內容。她指出,經濟全球化使十種過去曾被認為是國家獨享的權力受到削弱或約束,它們包括:國防的重要性和規模的下降;無法獨立維持本國的貨幣;難以適應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糾正市場波動的能力下降;提供社會保障的能力的有限;征稅能力的不足;制定整體發展戰略的能力下降;無法獨立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無法維持國內市場競爭以及壟斷暴力。這些權力受到多方面的沖擊,無法再按照傳統的方式行使。民族國家意識淡化了。如何面對經濟、政治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多重“擠壓”和“撕扯”,提升愛國主義教育效能是各國面臨的時代命題。
90年代后,我黨強調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統一,強調要積極主動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1994年8月,中宣部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綱要》闡述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主要內容、重點對象以及一系列具體措施。1995年5月,中宣部、國家教委、文化部、新聞出版署和共青團中央發出《關于向全國中小學推薦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的通知》,將閱讀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圖書、觀看百部愛國主義影片和學唱百首愛國主義歌曲,作為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會公布了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帶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立。1999年9月,中宣部等6單位舉辦“光輝的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成就展”,極大地激發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
進入21世紀,我們黨從整體上加強了對愛國主義教育的推進,不僅在宣傳教育方面形成社會合力,而且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僅如此,我們黨更加重視對普通人生活的關注,由此,情理合一模式的愛國主義教育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推進。2002年底,胡錦濤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此后,中國一系列史無前例的重大民生舉措受到全球矚目:抗擊非典、收容遣送辦法廢止、尊重保障人權入憲、農業稅取消、農村免費義務教育、物權法出臺、青藏鐵路通向雪域高原……2006年3月,胡錦濤提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強調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同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主要內容。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全國人民充分發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自己骨肉同胞的社會主義精神,在這一年中國人民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得到了彰顯。正如胡錦濤同志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所指出的:“廣大奧運建設者、工作者、志愿者自覺把個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奧運理想之中,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實現個人價值與為國家作貢獻緊密結合起來,以強烈的使命感、榮譽感、責任感,創造了無愧于祖國、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光輝業績。”2009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宣傳部關于圍繞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意見》。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之際,在我們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變化、保持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之際,我們要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2010年《關于組織開展“歷史的選擇”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的通知》中指出了第十八屆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讀書活動的主題。
從以上的文件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國家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以及在尋求一種科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之路時所作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民生關注、人文關懷,關心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等大政方略和具體措施使愛國主義教育回歸到了人性的情感的起點。取消農業稅、義務教育免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努力讓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南美豬流感、巴基斯坦水災、一直到利比亞戰亂,共和國派專機接回我們的公民,甚至華僑華裔……一個東方大國正在崛起,重要的是這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保護她的人民。
人們在分享著改革開放的成果的同時,也意識到祖國是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基本條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學昌明、社會進步等等的祖國利益,同時也是祖國兒女的利益,利益的一致性所產生的吸引力、凝聚力是愛國主義的強大動力;個人在建設祖國的過程中,其實也在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自己的價值。愛國是我們的權利更是我們的義務之理性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的航標,更是愛國主義升華的催化劑!2011年迎接黨的90華誕之際,“唱紅歌競賽”以藝術化的方式競相表達了人民群眾真誠的愛國愛黨之情,更彰顯了以“愛”為起點,以“義”為旨歸的“義”“愛”融合教育方式的強大效能。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們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有甜有酸更有苦。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性,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必須以愛為基礎,做到感性與理性融合、權利與義務統一;只有這樣,愛國主義教育才會被人民群眾所認同,才能自覺的抵制各種思潮的沖擊,才能真正的解決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問題。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 邱偉光.思想政治教育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224.
[3] 張耀燦,等.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7.
[4] 邢賁思.鄧小平理論寶庫:上冊[Z].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1998:534.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82.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7]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2.
[8] 胡錦濤.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8-09-30(1).
New Defini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l of Combining Emotion and Ration
ZHAO Ping,CAO Cai-me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the core route of training national pride,self-esteem,inspiration and cohesion.Since the founding of China,we have passed through a tortuous road,reflecting as passion release,duty movement,merciless struggle,interest excit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The development trajectory of the patriotism education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model that takes perception as the base of love and ration as orient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patriotic feeling;patriotic sense;combination of emotion and ration;reflection
D647
A
1009-3907(2012)01-0072-04
2011-10-17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2011sk707zd);安徽師范大學校級課題(2010wjxyjxtd01)。
趙平(1964-),男,新疆喀什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審美化研究。
責任編輯:沈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