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傷殘農民工:權力處境及增權策略

2012-08-15 00:53:20王慧娟

王慧娟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廣州 510275)

傷殘農民工:權力處境及增權策略

王慧娟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廣州 510275)

增權理論以弱勢群體為分析對象。分析了傷殘農民工的權力處境,認為其不僅處于失權的客觀狀態,而且在心理上形成了極其強烈的無權感,且失權的客觀狀況和主觀感受二者之間互相建構,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傷殘農民工是失權的一個群體,是增權的對象。認為可以從個體、人際關系、組織和社會等四個層面對傷殘農民工進行增權。

增權;失權;傷殘農民工;增權理論;社會工作

一、引言

2009年“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它使我們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農民工、尤其是傷殘農民工及其處境之上。目前,學界從社會結構、社會網絡、社會支持和保護等方面對農民工問題作了很多探討,但是對傷殘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卻尚未給予更多關注。現在能找到的文獻是鄭廣懷發表在《社會學研究》上的《傷殘農民工:無法賦權的群體》[1]和周林剛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上的《傷殘農民工“私了”的去權機制分析——以激發權能理論為視角》[2]等論文;潘毅的《中國女工》一書對傷殘農民工也有所涉及。這些為數不多的文獻成了筆者思考傷殘農民工問題的重要基礎之一,從中筆者窺測到了傷殘農民工的一些社會處境。但整體來看,現有對傷殘農民工的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幾方面的不足:

其一,忽視傷殘農民工的主體性,而把傷殘農民工看作是完全被動的;其二,對農民工,尤其是傷殘農民工所處的權力關系分析太狹隘,僅僅分析了現有的法律框架和現有的組織框架;其三,僅從社會結構、制度網絡等影響傷殘農民工的外部因素來討論問題,至于如何幫助他們增權,尚缺乏應有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

針對上述幾方面問題,本文在探討傷殘農民工問題的時候,力圖在對現有分析有選擇地借鑒的基礎上,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增權視角來分析傷殘農民工的社會處境,從而從更為廣闊的權力架構中分析傷殘農民工的權力處境,同時重視傷殘農民工的主體性,以最終實現傷殘農民工的增權。事實上,作為激進社會工作一個方面,增權視角已經成為一種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并且體現了某種可以付諸實踐的實踐性理想主義[3]。在以下的分析中,我們首先對增權概念做一解釋,然后分析傷殘農民工的無權地位,最后提出對傷殘農民工增權的一些方法和建議。

二、增權的概念

增權概念涉及到權力、無權等。它首先體現在對“權”的認識上。在權力的來源上,增權理論認為權力來源多樣且無窮盡,因為它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產生出來[4]。在權力的影響上,它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方面體現在賦予人們影響其生活過程的能力、和其他人一道控制公共生活的能力以及加入公共決策機制的能力;消極方面體現在它也可以被用來阻礙被打上恥辱烙印群體的機會、把其他人及他們的關注排斥出決策以及控制其他人[5]。即權力具有兩面性,既有壓迫的一面,又有解放的一面。在權力的表現上,它不但表現為一種客觀的存在,而且表現為一種主觀感受,亦即權力感[6]。

同權力表現為主客觀兩個方面一樣,無權也不單是指人們缺乏能力或資源,同時亦是指人們會通過一種內化過程,形成一種無權感。正是由于存在著這種無權感,使得人們指責和貶低自己,進而陷入無權的惡性循環[6]。無權的原因是權力被削弱或被剝奪,即消權或去權。去權往往發生在文化層面、制度層面、社區層面和組織層面。對社會弱勢群體而言,社會強勢群體、社會政策主流社會文化等都有可能導致他們去權[7]。

增權是從去權或者無權的對立面提出的。總體上講,增權可以看作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一個目標或心理狀態、一個發展過程。增權或賦權并不是“賦予”案主權力,而是挖掘或激發案主的潛能。因為權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誠如帕森斯、喬根森和赫南德斯[8]所言:權力很少會被送掉。當權力經過人們的手上時,它通常會被抓住或者至少是分享,而不會簡單地被賦予或移交。

增權理論假設,個人和群體所擁有的權力是變化和發展的,無權或弱權狀況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增權理論倡導積極樂觀的價值取向,引導個人、家庭、社群和社區采取樂觀的態度,積極參與決策和通過行動來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提升自己的權力和能力,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更趨公正[9]。其基本價值在于協助弱勢群體及其成員,通過行動,去增強調適的潛力及提升環境和結構,通過社會政策和計劃,去營造一個正義的社會,為社會民眾提供平等的接近資源的能力和機會[10]。

從Solomon對增權所下的定義來看,增權是針對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動的過程,旨在減少基于污名群體的成員的負面評價而形成的無力感。它涉及辨識導致這一問題的權力障礙和旨在減少間接權力障礙的影響和減少直接權力障礙的運作的特定策略的發展實施[11]。Solomon強調這是一個“減少無權感”的過程,方法是通過發掘“無權的一群”的權力障礙,協助他們消除非直接權力障礙(如自我形象低落、強烈的無助感、宿命觀等)的效果與直接權力障礙的運作[12]。也就是說,增權不僅面向弱勢群體所處的不利地位,同時關注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無力感”,通過增權過程,提升正向的自我概念及自我認知,增強其自信[13],減少、消除負面認知和負面情緒,同時改善社會的資源分配狀況,使案主獲得對事物控制的能力。

三、傷殘農民工權力處境分析

增權理論強調從當事人的處境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提升能力[14]。傷殘農民工所處的權力處境是我們對其增權的重要基礎。下文我們就著重對傷殘農民工所處的權力處境進行分析。

作為典型弱勢群體的傷殘農民工,處于無權的地位。無權不單指人們缺乏資源或能力的客觀狀態,也指人們負面無力的主觀感受。范斌把無權狀態劃分為三個表現形式,即無權——完全沒有權力;弱權——有一部分權力,但不足以正常獲取改善生活和環境的資源;失權——原來擁有部分權力,由于種種原因被剝奪或失去了權力[9]。

(一)傷殘農民工的失權狀態

失權、去權或者剝權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概念的重疊,他們共用一個英文單詞“disempowerment”。所謂失權,就是個體或者某個社會群體原有的權力的喪失或被剝奪以及原有的資源和能力喪失。這里的資源,不僅包括有形的資源,如金錢、住所和衣服,而且包括無形的資源,如積極的自我概念、認知技巧、健康、身體能力、支持性社會網絡[15]。

傷殘農民工處于無權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傷殘農民工的權力被削弱或剝奪,資源和能力喪失。在傷殘農民工所處的權力環境中,涉及到與家人、工友、資方、地方政府、國家等一系列的權力互動,此外,自身的能力與素質也是影響其權力獲得的一個因素。良性的權力互動是傷殘農民工權力的來源,不良的權力互動則是造成傷殘農民工失權的重要原因。下面具體分析之。

1.傷殘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的不足

傷殘農民工絕大多數是農村青年,他們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甚至更低。文化素質的低下使得他們往往只能從事靠體力作業的工種,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惡劣、缺乏安全培訓和就業培訓等種種因素使他們暴露在危險的環境之中,增加了遭受傷害的風險。而他們往往在權力遭受侵害的時候表現出無意識、少意識的狀態,同時在身體遭受傷害之后,身體的全部或部分機能喪失,勞動能力削弱或喪失。有不少傷殘農民工在被原單位辭退后,重新找工作困難重重,就業機會大為減少。自身文化素質的低下使得他們往往不知道如何尋求有效的幫助,信息閉塞導致維權陷入僵局。許多工傷者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表現為對現實不滿,有的甚至鋌而走險。

2.非正式支持的失效和斷裂

傷殘農民工面臨的非正式支持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其一是家人的支持;其二是工友的支持;其三是同鄉的支持。

在發生身體傷殘的時候,傷殘農民工往往無法從家人那里獲得及時有效的支持。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背井離鄉在外打工,在發生工傷的時候,家人的支持往往“遠水解不了近渴”,家人無法第一時間陪在身邊處理相關事宜。再一個原因是,中國人講究“萬事孝為先”,出門在外的游子雖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同家人聯系,但在溝通的時候,往往“報喜不報憂”,編造種種善意的謊言以免家人擔憂,遠在家鄉的家人無從感知他們的真實心理狀況和生理狀況,也就無從提供有效的支持。

工友的支持本應該是傷殘農民工的重要支持來源。他們可以在傷殘農民工維權道路上扮演“證人”、心理支持者等角色。但是在面臨丟工作的風險時,來自工友的支持缺乏持久性和堅定性,許多工友放棄了對工傷者的照顧和支持,使得工傷者來自工友的支持斷裂。

“同鄉網絡”(local network)在農民工外出流動的整個過程中發揮著支持性作用。在工傷事件前后,“同鄉網絡”對傷殘農民工都能夠提供一定的幫助,例如工傷前的“介紹工作、生活互助、情感支持”,以及工傷后的“生活料理、提供信息、出謀劃策”等等。然而,工傷發生后當面臨自我利益與同鄉利益的沖突時,同鄉網絡就退化了,萎縮成一個利益聯系更為密切的網絡,甚至只剩下一個處于核心地位的“自我”,而將傷者拋出曾經可以信任、依靠的網絡去自謀出路,這背后隱藏的是一種伸縮自如的“自我主義”意識。①余曉敏,跨越階級的邊界:珠江三角洲傷殘農民工“群體意識”的剖白,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shxx/site/chinac/laogong/scnmgys.htm

3.資方的擠壓

在與資方關系方面,傷殘農民工依然處于失權的狀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盡管國家相關法律制度不斷完善,但強政府、強資本、弱勞工的權力格局沒有改變,農民工處于弱中之弱的地位。在現實生活中,資方肆意侵害勞工權益的現象充斥著人們的視聽。資方對傷殘農民工的擠壓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在工傷事故發生之前,利用工人求工心切的心理和法律意識的淡漠,誘使工人使用假身份證、假名字招工人進廠,為日后的工傷認定和工傷評級制造障礙;在工傷事故發生之后,通過分化工人團體、威脅受傷工人接受不合理的條件、拖延訴訟時間、拒不執行法院裁決等手段,剝奪或削弱傷殘農民工的權益。

4.正式支持體系的缺位

弱勢群體的支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正式的社會支持,二是非正式的社會支持。前者指來自政府、社會正式組織的各種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門,如各級社會保障和民政部門,以及準行政部門的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實施。后者則主要指來自家庭、親友、鄰里和非正式組織的支持[16]。傷殘農民工所面臨的正式支持體系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地方政府、工會、法律體系以及二元的制度安排等。

文革結束后,我國百廢待興。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指導方針的指引下,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地方政府是這一方針的積極執行者。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但是在勞工權益保護方面卻顯得消極。他們為了吸引資金,創造良好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往往把犧牲勞動者權益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

工會方面同樣存在問題。一般來說,以企業為界限,工會分為企業外部的工會組織和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在企業外部,存在著中華總工會和中華總工會領導下的各個地方的總工會。這些工會尤其是中華總工會在規則的制定、組織制度改革、理順與政府和黨的關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會維權等職能運作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外部的社會層面上,這些工會的一些維權行動(如幫助民工追討欠薪、給民工提供法律援助、開展民工技能大賽、春節前包專列甚至包專機送民工返鄉等)可能搞得轟轟烈烈(這與新聞媒體的積極支持、配合有關),然而在企業內部則可能風平浪靜。由于這種維權模式并未觸及企業內部的工會組織制度、工會活動方式和工會干部人事制度,因而很難助長企業工會的維權能力、企業工會干部的維權自主性和工人參與的積極性[17]。在企業內部,工會與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聯系,最根本的一點在于,工會組織不是與企業有著同等地位的獨立組織,工會組織的領導任命和經費來源都要取決于企業。工會主席的擔任者往往不是從工人群體中選拔出來的,而是由企業領導任命或兼任的,并且很多企業的工會工作者需要依靠企業給他們發放薪水,這就使工會組織與企業之間形成了依附與主導、被支配與支配的關系。這種根本的利益聯系使得工會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工人組織發揮應有的功能,難以切實維護工人的利益[18]。所以,綜合上文,不論是企業外部工會組織還是企業內部工會組織都沒有切實地發揮其應該發揮的作用。

在法律體系方面,存在著完備的法律和政策規定與勞工維權實際遭遇的巨大斷裂[1]。法律的貫徹實施受到各種現實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制度運作實踐的制約,導致法律在保護傷殘農民工的權益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農民工在權益遭受侵害的時候,選擇以法律途徑解決的少之又少。況且,如果走法律程序,訴訟時間長,牽涉精力巨大,并且面臨時效、舉證等一系列問題。

在制度安排方面,傷殘農民工面臨的是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傳統單位制的權力認同環境在長期二元社會的影響下,在社會轉型中轉變為兩種不利于農民工充權的意識形式。其一,在社會層面上表現為強烈的“文化滯后”現象。即傳統二元分治權力文化的轉型嚴重落后于社會器物與制度層面的轉型。其二,政府層面上社會及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中受傳統二元行政產生的“路徑依賴”的限制,導致現有制度環境不利于形成對農民工現代權力的認同[19]。

綜合以上幾點分析,我們發現,傷殘農民工的非正式支持和正式支持都沒有有效啟動,權力處于缺失狀態,是毫無疑問的失權的一群。

(二)傷殘農民工的無權感

無權還指人們會通過一種內化過程,形成一種主觀上的無權感,包括疏離感、挫敗感、無助感、低自我效能感等。帕森斯(Parsons)、喬根森(Jorgensen,J.D.)和赫南德斯(Hernández,S.H.)都曾指出,當個人感到無權時,他們會把這種感覺內化并逐漸把自己看作是無助的,因而指責和貶低自己,形成一種無權感[6]。趙維生認為無權感會導致弱勢群體產生結構性的依賴,典型特征有社會疏離(social isolation)、銷聲匿跡(voiceless and invisible)、學習無助(leaned helpless-ness)三方面[20]。Kieffer認為無權感和自責感(self-blame)、對社會的不信任感、與人群疏離的感覺以及個人在社會政治抗爭中的無助感等等存在聯系[21]。

傷殘農民工主觀上的無權感來源于客觀上的無權狀態,是對自身所處無權環境的內化。傷殘農民工的無權感主要表現在:傷殘農民工多為農村青年男性,他們多來自我國經濟不發達地區,傷殘之前,他們的打工收入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傷殘之后,他們不僅失去了這一重要的經濟來源,而且還要為后續的治療和康復支付欠款,陷入經濟困窘的局面。傷殘前后的巨大落差導致傷殘農民工產生身體傷殘后的恐懼感和沮喪感,他們感覺自己無用,現在成了一個廢人,是家人的負擔、累贅;同鄉和工友雖然能給傷殘農民工提供一定的支持,然而當自我利益和同鄉利益、工友利益沖突的時候,他們往往顧及到的是自我利益,所能給傷殘農民工提供的支持可能斷裂,使得傷殘農民工因之產生強烈的社會疏離感(social isolation);傷殘農民工在身體狀況稍微好轉后往往要重新找工作,但是卻面臨用人單位的歧視和拒絕,因為用人單位需要的是身體強壯、健全的工人,而不是身體有殘缺的工人,所以重新找工作遭遇歧視或拒絕使得他們產生了較為強烈的挫敗感;有個別幸運的傷殘工人因為偶然的機會引起媒體或者官員的關注而使得問題順利解決,所以產生對長官的依賴思想和“青天大老爺”思想,把問題的解決寄希望于個別官員的意志和偶然的關注,而不是一套完善的利益爭端解決機制;受傷后在許多場合受到不公正待遇,如在工傷理賠和訴訟的過程中,受到當地勞動部門、社保部門工作人員、醫務部門、職業鑒定機構等的歧視、冷遇甚至刁難,所有這些都引發了他們強烈的無助感和對社會的不信任感,導致他們極其困惑和憤懣,背負了沉重的習得性無助感。習得性無助理論認為,人們過去的無力經驗會降低現在的心理預期,并導致案主能力受損、動機喪失、心理焦慮。在嘗試了很多解決方法都失敗的情況下,他們就會認為“這本來就是自己的命”、“一切都是老天爺安排的”、“命該如此”等等。有的工傷者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為表現對現實不滿,甚至鋌而走險,作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事情。

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傷殘農民工不僅處于失權的客觀狀態,而且在心理上形成了極其強烈的無權感,是名副其實的失權的一個群體。失權的客觀狀況和主觀感受存在一個互相建構的過程。失權的客觀狀態使得傷殘農民工產生極強的無權感,而無權感又反過來強化了傷殘農民工的無權狀態,進而陷入無權的惡性循環。要逆轉這種無權狀態、降低乃至消除無權感,使傷殘農民工獲得相應的資源和能力,增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四、傷殘農民工增權的可行性途徑

增權理論關注處于無權、少權、弱權地位的弱勢群體。它強調,通過引導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及其成員積極通過決策和行動來改變其不利處境,提升弱勢群體及其成員的權力和能力,使得他們實現從無權到有權、從少權到多權、從弱權到強權的轉變,從而達成社會公正和削減社會不平等的目標。作為典型弱勢群體的傷殘農民工,是增權的對象。要使處于弱勢地位的群體或個人獲得權力的增長,就需要有針對性地改變多個層面。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對傷殘農民工進行增權:個體層面的增權、人際關系層面的增權、組織層面的增權和社會層面的增權。

(一)個體層面的增權

所謂個體增權,是指個體增加得以控制自身的生活能力以及對所處環境的融合與影響能力,包括實際控制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兩個方面[9]。它關注的焦點在于個體自身的生活能力和影響社會環境的能力的提高,注重個體心理上的控制感、自我評價和滿足感的提升,以及改善、改變環境和自我的行動。

對于傷殘農民工來說,個人層面的增權不僅需要改變傷殘農民工個體客觀上的無權狀態,也需要改變其主觀上的無權感。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對其進行身體上的康復訓練,使其相關身體功能逐步恢復,盡可能降低身體殘損的可能,保存其工作能力這一重要的身體資源;其次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的介入,通過心理輔導等方式,減輕他們的自責感、無能感、無助感,讓他們不再自怨自艾,協助他們降低把一切困難都視為個人問題的不良習慣,逐漸破除“習得無助”心理;再次需要對工傷者進行必要的勞動技能培訓、生活的緊急援助、法律援助等,幫助傷殘農民工緩解實際生活困難,減少或克服維權道路上的障礙,提升其個人生活的能力;還需要鼓勵傷殘農民工克服疏離感,勇于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和參與社會資源的分配,發出自己的聲音,積極參與到社會之中;還需要引導傷殘農民工發掘自身的優勢和潛能,以免形成“弱勢心態”。

(二)人際關系層面的增權

權力產生于人際互動。人際關系層面的增權,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積極的相互影響,達到相互間的權力和自我能力的提升的過程。在當今社會,人際關系是一種社會資源、社會資本,利用其可以達到工具性目的,能夠獲得更豐富的社會資源和社會資本[22],是獲取和配置資源的一個重要手段[23]。所以,人際關系層次的增權對于傷殘農民工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如,它可以激活傷殘農民工可資運用的支持性因素,如幫助他們獲得家人、親戚、朋友、工友、同鄉、社會熱心人士、其他傷殘農民工等的支持,使得傷殘農民工在處于危機的時候,能夠獲得物質上的幫助、精神上的撫慰、感情上的支撐。同時,通過與其他傷殘農民工、工友等集體的經驗確認,促成集體觀點的形成,產生共同的命運感和“我”群體意識,達至意識的提升,使得他們逐漸地認識到他們的問題是如何與其他人相似的,并進而共同去理解和采取行動[24],增強他們利益訴求的能量。還有,傷殘農民工可以通過與企業和相關部門溝通對話,促進勞資溝通機制以及勞資糾紛解決機制的建立,使傷殘農民工的利益訴求盡可能在體制內以和平的方式得以妥善的解決,不至于達到激化的程度。

(三)組織層面的增權

在一個強政府、強資本、弱勞工的權力格局下,筆者認為,作為利益的各方,權力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因而不利于社會的和諧運轉,這樣的社會充其量是基于叢林法則之上的“市場社會”。所以,必須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孫立平認為,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就現實而言,至少涉及到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的轉型;二是分配政策的調整;三是市場中的利益均衡機制。市場中的利益均衡機制主要體現在勞資關系上。就此而言,需要理順三個關系:首先是政府和資本的關系,其次是政府和民眾的關系,再次為勞資關系[25]。

就現實而言,在政府和資本的關系上,由于“GDP主義”的盛行,使得地方政府熱心政績,以犧牲勞動者的權益為代價,積極招商引資,努力制造親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氛圍,地方政府與資方的關系由此進入了蜜月階段。在政府和民眾的關系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機構的改革、國家職能的轉變,民間力量得到了相應的成長,但是政府對民間組織仍持一定的懷疑態度,以華南勞工NGO為例,政府曾一度基于對農民工NGO的挑戰能力和輔助能力上的分析實施分類控制策略[26]。最后,在勞資關系上,目前勞資糾紛甚多,相應的勞資糾紛解決機制卻尚未完善,工人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要從組織層面上對傷殘農民工增權,至少需要做好如下幾點:

首先,在體制內加強工會的作用。從世界工人運動的發展歷史來看,工會無疑應該是現代社會代表和維護工人利益的主要組織形式,然而當今中國的現實沒有突顯出工會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現行的工會組織體制,使他們從企業組織內部的勞資利益糾紛的協調者角色轉變為獨立于企業的勞動者利益代表者角色,這是提高農民工利益訴求地位、有效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利益、減少利益訴求方面非制度化表達的關鍵。同時,由于農民工問題的特殊性,在工會組織內部(包括勞動管理部門)設立專門的農民工維權部門也是十分必要的[27]。

其次,糾正GDP主義的發展觀,以符合社會生態的方式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績,改革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不合理的財事關系,進行社會建設。地方政府需要理順與資本的關系,重視勞工權益的保護。值得我們高興的是,政府也在加強學習,主動提高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積極學習如何在體制內部解決農民工及NGO問題[26]。同時,我們經歷了一個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際上發展經濟似乎成了唯一的一項任務)、“可持續發展”、到“新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重視社會建設”、“以人為本”、“包容性增長”等發展思想的演變,從“物本”的發展理念轉變為“人本”的發展理念,這可謂是我們發展觀念上的一個重大轉變。發展觀念的轉變,無疑有益于傷殘農民工的組織增權。

再次,在體制外,我們需要促進民間力量的發育,培育相應的民間勞工NGO組織來處理勞工的問題。勞工NGO是指那些以外來工權益保護為主要目標,專門或者近一半的業務是從事勞工權益宣傳和參與行動的、獨立于政府部門包括工青婦組織之外的非政府組織[26]。以華南為例,勞工NGO組織已經成風起云涌之勢,廣州打工族文化服務部、深圳當代社會觀察研究所、深圳女工關懷網、廣州安康職業服務部、深圳小小鳥打工互助熱線、廣東番禺打工族服務部、世界宣明會和香港女性聯網等一批本土或者非本土的勞工NGO組織在成長。他們在政府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從事勞動法律宣傳、職業安全教育、勞動訴訟代理、工友心理輔導、工傷病者探訪等活動,同時也免費舉辦文化娛樂比賽、讀書和電影進社區活動,豐富了外來工的業余生活。他們的行動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成為政府和工會、婦聯等部門的有力補充[28]。

(四)社會層面的增權

在社會層面上,我們需要把焦點對準那些限制傷殘農民工自我實踐機會的社會政策和社會大環境等。社會政策的好壞直接影響傷殘農民工接觸權力的機會和能力。現有的社會政策在維護傷殘農民工的權益方面,存在著政策漏洞、新舊政策不匹配、政策門檻過高等缺陷,無法有力回應社會的需要,使得傷殘農民工無可避免地處于失權的地位。所以,要對傷殘農民工增權,就要糾正政策的不足,盡快制定合理、公平、人性化、高效的政策,同時確保政策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把去權性的社會政策轉變為增權性的社會政策。在社會大環境上,我們需要塑造一個追求公正、恪守誠信、維護法紀的社會大環境,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加強公民、企業、機關單位等的自律意識,強化部門職責,加強對企業的監督意識和不同企業之間的相互監督。

[1]鄭廣懷.傷殘農民工:無法被賦權的群體[J].社會學研究,2005(3):99-118.

[2]周林剛,朱昌華.傷殘農民工“私了”的去權機制分析——以激發權能理論為視角[J].甘肅社會科學,2009(1):20-23.

[3]Panye.現代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Gutiérrez L M,Delois K A,Glenmaye L.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practice:Building on practitioner-based knowledge[J].Families in Society: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uman Services,1995(11).

[5]Gutiérrez L M,Lewis E A.Empowering women of col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6]陳樹強.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J].社會學研究,2003(5):70-83.

[7]周林剛.激發權能理論:一個文獻的綜述[J].深圳大學學報,2005(6):45-50.

[8]Parsons R J,Jorgensen J D,Hernández S H.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M].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4.

[9]范斌.弱勢群體的增權及其模式選擇[J].學術研究,2004(12):73-78.

[10]Lee.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1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Solomon B.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13]Kieffer C H.The emergence of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 of participatory competence among individuals in citizen organizations[D].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1981.

[14]程玲.互助與增權——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組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5]Hirayama H,Cetingok M.Empowerment:A Social Work Approach for Asian Immigrants[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ian-American Symposium,1986.

[16]張友琴.社會支持與社會支持網——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廈門大學學報,2002(3):94-101.

[17]游正林.60年來中國工會的三次大改革[J].社會學研究,2010(4):76-106.

[18]錢寧.工業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9]楊海龍,張雪峰,劉泰然.農民工充權問題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6(5):59-62.

[20]趙維生,黃昌榮.青年工作與充權:理論與實踐[M].香港政策透視出版社,1999.

[21]Kieffer C H.Citizen Empowerment: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Prevention in Human Services,1984(3).

[22]馮華.網絡、關系與中國的社會地位獲得模式[J].廣西社會科學,2004(1):155-157.

[23]胡榮.社會經濟地位域網絡資源[C]//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4]Gutiérrez L M,Parsons R J,Cox E O.A Model for Empowerment Practice[C]//Gutiérrez L M,Parsons R M,Cox E O,et al.Empowerment in Social Work Practice:A Sourcebook.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5]孫立平.利益均衡:和諧社會的基本含義[J].發展,2005(3):15.

[26]羅觀翠,顧江霞.華南農民工NGO的組織環境分析[J].青年研究,2008(10):1-11.

[27]蔡禾,李超海,馮建華.利益受損農民工的利益抗爭行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業的調查[J].社會學研究,2009(1):139-161.

[28]黃巖.后民工荒時代:走出失權[J].南風窗,2007(9):30-32.

The Injured Migrant Workers:Their Power Condition and Empowering Strategies

WANG Hui-jua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The empowerment theory focuses on the vulnerable group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wer situation of the injured migrant worker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y not only lose power objectively,but also feel strong powerless psychologically.Besides,the objective powerless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powerless feelings construct each other,which creates a vicious circle.So,the injured migrant workers are regarded as a disempowered group.We can empower them from four levels:the individual,interpersonal,organizational and social level.

empowerment;disempowerment;injured migrant workers;empowerment theory;social work

C916

A

1674-8425(2012)02-0057-07

2011-07-08

王慧娟(1981—),女,河南許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社會政策。

(責任編輯 王烈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亚洲第一成年网|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免费黄色国产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在线一级毛片|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影院|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干伊人|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午夜不卡视频|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日韩在线第三页|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亚洲午夜综合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18p|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性欧美久久|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第一成年网|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91毛片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88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香蕉色综合| 人妖无码第一页|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a国产精品|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九色综合视频网|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看国产毛片| 色AV色 综合网站|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91成人免费观看|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先锋资源久久|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