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影已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方式,而逐漸成為一種了解和學習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電影字幕翻譯也隨之受到關注。作為影視翻譯的主要形式之一,電影字幕翻譯不同于一般的傳統翻譯,字幕翻譯要受到電影畫面的限制。本文討論在這種特定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電影字幕翻譯所具備的特點;分析將功能對等理論應用在字幕翻譯中的必要性;從文化對等層面分析電影字幕翻譯的功能對等。
在我國電影字幕翻譯隨著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呈現出快速發展態勢。在翻譯外國電影作品時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譯配解說”,二是“譯配字幕”。隨著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以及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譯配字幕的電影作品更能滿足觀眾在短時間內獲取信息的需求,同時也能讓他們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電影作品。所以,電影字幕翻譯越來越受到廣大電影愛好者的青睞。由于語言格局的特殊性,我國的字幕翻譯理論研究開展較晚,發展相對滯后,缺乏行業規范。相比之下,歐洲的翻譯理論研究比較廣泛和深入,在翻譯策略、規范和質量等方面也形成一定共識。目前,在電影字幕翻譯方面,我國字幕翻譯質量參差不齊,有待規范。
字幕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字幕翻譯的任務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下,根據導演及劇作者的意圖(通過畫面、表現風格)向處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觀眾最有效地傳達最相關的信息。Baker認為,電影是由四個通道提供的符號組成,即語言聲道,包括人物對白和背景語言(如歌曲、歌詞)等;非語言聲道,由各種自然聲響(海浪、松濤)、特殊音響效果及音樂組成;語言視覺通道,包括字幕和影片中各種文字形式(如書信、海報等);非語言視覺通道,包括人物、背景鏡頭、各種移動畫面以及營造特殊氛圍的各種手段。電影字幕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和表現人物情感的作用。所以電影字幕翻譯具備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特點。
既然字幕不可能獨立于畫面和聲音而存在,這也就決定了其在時間停留和空間安排上都受到限制的特點。一方面,它不可能像書本上的文字一樣長久停留在同一處,靜止不動。隨著與其語境相吻合的畫面和聲音的消失,它也必然消失,被下一句字幕所取代,即字幕瞬時性的本質。另一方面,字幕的空間存在也受到較大限制。影視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圖像與聲音的完美結合。字幕作為并非必要的一種添加物,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不能對畫面的整體視覺效果造成較大的破壞。因此,字幕的排版也必須符合審美標準。在長期的字幕制作實踐中,字幕的外觀效果形成了較統一的評判標準,字體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另外,每一句字幕的長度也受到限制。由于畫面是一閃而過,字幕停留的時間較短,往往只有兩三秒甚至更短,因此內容不能太多。同時,是否添加標點符號,哪些標點可以省略,哪些不能省略,這些問題也必須加以考慮。時間和空間對應策略對于老電影或是古代題材的電影尤其關鍵。語言是伴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僅英語的發展就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古代英語、中世紀英語、早期英語和現代英語。每個階段都帶有不同的語音、語義、語用和句法。翻譯的時間和空間要求與電影故事所構象的時間和空間要嚴格地保持一致。當字幕忽略了歷史時間順序,混淆了不同時代,時空就錯位了。例如:在古代,人們通常用英語“happy and gay”來表達快樂和幸福,可在當代英語中卻是貶義,表示同性戀(homosexual male)。
因此,在翻譯英語電影時,應把握住其特點進行翻譯。
功能對等理論由曾任美國語言學會主席的尤金·A ·奈達(Eugene Nida)提出,為使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轉換有一個標準,減少差異,尤金·A·奈達從語言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翻譯的本質,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翻譯理論,即“功能對等”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郭建中,2000)。奈達有關翻譯的定義指明翻譯不僅是詞匯意義上的對等還包括語義、風格和文體的對等,翻譯傳達的信息既有表層詞匯信息也有深層的文化信息。“動態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即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及文體對等。在這四個方面中,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語的文化意義并阻礙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根據奈達的理論,譯者應以動態對等的四個方面作為翻譯的原則,準確地在目的語中再現源語的文化內涵。基于功能論的基本內涵,在進行字幕翻譯時應用其理論,就可以保證在時空限制的前提下,通過目的語字幕有效地傳遞信息。
就電影本身而言,在電影字幕翻譯中應用功能對等十分必要。眾所周知,電影是一種融合畫面和聲音的藝術,是迷人的情節、演員表演、語言、服裝、音樂、風景和劇本的結合。導演把一切結合在一起呈現給觀眾,觀眾將會從音效和視覺效果上享受其帶來的美,從而被感染。因此電影翻譯者要牢記其職責是能夠讓目的語觀眾獲得美的享受和理解原創的意圖。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個譯者要譯出一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與原創完全一致的版本是不可能的。奈達曾說“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on the meaning”,表明當形式與內容發生沖突時,要優先考慮內容,甚至放棄形式。事實上,翻譯是一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目的是彼此間的了解和學習。電影中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當雙方觀眾獲得共識時才得以實現。每個人和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風格,所以在兩者之間做到絕對的交流是不可能的。那么作為電影翻譯者就處于兩難,電影字幕翻譯要求完全對等,但是絕對的對等又是很難達到的。根據溝通理論和電影藝術的特點,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有助于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電影字幕翻譯追求目標語言觀眾對電影的理解和欣賞,及其觀看電影后的感受和反應與原版電影的觀眾達到一致;而功能對等理論強調譯本讀者的理解和欣賞方式及反應與源本讀者相一致,這恰與電影字幕翻譯的要求相吻合。功能對等理論適用于電影字幕翻譯的研究,因此在電影字幕翻譯中應用功能對等理論十分必要。
電影是一種社會文化產物,是人類傳播歷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它蘊藏著一種文化特有的歷史、人文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語言與文化的高度相關性決定了文化語匯在字幕翻譯中的重要性。不同的文化在各自語言中的積淀會清晰地顯現出來,并表現出明顯的相對獨立性,這使得譯文無法再現原文與原語文化的特定關系,這便是翻譯的文化因素。跨文化翻譯是目前國內外翻譯理論界研究的一個新課題。傳統觀念認為,翻譯的重心在于兩種語言間的轉換,于是忽視了翻譯中文化的重要性。事實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并非語言,而恰恰是文化。本文所探討的“文化對等”一詞并非是指一成不變的對應,亦非僅限于對源文本或目標文本的對應,此處的“文化對等”是指根據源文本中文化詞本身的生僻程度和觀眾對源語文化潛在接受力來決定字幕的措辭,最終達到既能將源文本文化傳播到目標語文化中,又能以最簡潔明了的語言最大程度地將原汁原味的電影呈現給觀眾。為了更好地進行字幕翻譯,本文介紹幾種翻譯策略:
1.注釋法
西方電影除了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還身兼傳播文化的責任,所以當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時,需要注釋影片中涉及到的人名或事件,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幫助觀眾理解西方文化。比如在《阿甘正傳》開頭的倒敘中,故事以越戰為背景,提到了涉及美國總統肯尼迪的水門事件等,雖然大多數觀眾對美國歷史略知一二,但若譯者在翻譯時,用括號加上注釋,觀眾一定會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情境及含義。
2.增減譯法
增譯法是把譯入語中存在,但在目的語中表達不清或找不到對應成分卻又不能缺少的部分進行替換或者補充說明。為忠實于原文并表達出原文的隱含意義,通常好的譯文從形式上比原文要長,特別是當原文的內容與該語言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關時。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國觀眾對于許多西方表達或現象(特別是有關宗教的)等了解不夠,所以在翻譯時譯者就要添加必要的信息,使觀眾理解電影的內涵。對于電影字幕翻譯來說,成功地將臺詞翻譯成中文,并讓中國人理解,譯者就應該考慮到中國觀眾的文化習俗和接受能力,只有當中國觀眾懂得了影片的內在含義,才是成功的翻譯。所以,如果在電影中出現中國觀眾非常陌生的某個名詞或是某種文化現象,不翻譯它也不影響觀眾對于整部電影的理解,這時譯者一般會選擇將這一部分略去不譯。
3.歸化異化
電影字幕是有目的的翻譯,也是一種傳播文化的輔助工具,因而它具有服務的特點,這就決定了譯者要根據服務對象來確定翻譯方法。如果目的語觀眾只是對劇情感興趣,那么就可以利用歸化法。如將影片的片名翻譯為《返老還童》《亂世佳人》和《魂斷藍橋》等,當目的語觀眾看到片名時,就對劇情有了少許了解,未觀已知半。但如果譯者的對象是希望借助影片了解英語文化,那么在翻譯時就需要保持影片本身的原汁原味,就應采用異化法。
4.語言濃縮策略
由于字幕具有時空受限性的特點,因而在字幕翻譯中務必要使字幕的信息量在觀眾可接受的范圍內,這就需要翻譯語言上的濃縮,使句子表達簡潔到位。如影片中當Benjamin回到家,Queenie激動地說“I tell you what,my knees are sore cause I’ve been on them.”把句子完全翻譯出來沒有一點錯,但就會顯得很拖沓,不如翻譯為“每天晚上我都跪在地上祈禱”。字幕翻譯也許有時不能面面俱到,但因為具有與圖像和聲音互補的性質,即使在文字表達不明確的情況下,觀眾通過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動作也可以了解大概。
字幕翻譯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對外文影片進行翻譯時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有助于提高翻譯水平。影視翻譯作為翻譯研究的一個領域,雖然目前并未得到學術界足夠的重視和關注,但相信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將會日臻發展完善。
[1]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Nord.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宋海云.論中國文化意象的翻譯[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2004.
[5]孫致禮.中國的文學翻譯:從歸化走向異化[J].中國翻譯,2002(1).
[6]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7]楊曉榮.小說翻譯中異域文化特色問題[M].北京軍事宜文出版社,2002.
[8]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
[9]趙春梅.論譯制片翻譯中的四對主要矛盾[J].中國翻譯,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