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大學時代是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階段,是從學校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更是塑造自身健康人格、提升自身學習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處事能力的關鍵時刻,而這些都必須以健康的心理為基礎,只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優秀大學生。首先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獨立性。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離開父母,4年的大學生活階段他們要獨立地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獨立地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加,他們會慢慢從最初的茫然與恐懼成長為一名獨立、自強、理智的優秀大學生;其次,健康的心理有利于為大學生取得事業的成功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大學時代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培養了大學生較強的自律、自強、自立心理素質,同時也提升了大學生處理問題和人際關系的能力以及較強的科研能力,并且具備了較強的面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為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分強調其社會功能,把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混為一談,忽視了大學生最基本也是最起碼的自尊人格內容,譬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應付挫折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等,這就造成高校在教育學生過程中將政治問題、思想道德問題以及學生的心理問題互相混淆,難以區分。同時,忽略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培養,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說教與政治灌輸的境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應該突破以往德育教育中的缺陷,充分合理權衡個體和全體的利益,使得二者能夠相互兼容而不是各自獨立甚至是對立,加強對教育對象心理的研究,關注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的同時,還應對每一個個體的心理進行深入的研究,尊重學生的選擇,加強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進而增加學生處理問題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首先,從研究對象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更廣泛些,它可以細分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它從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去研究人、分析人、了解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圍相對較小,研究的內容更加專業化,它主要從人的心理活動的角度出發,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進而更加深入、細致地去研究人、解剖人,它們都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其次,從教育目標上看,二者相互融通。它們都是為了塑造高素質的優秀大學生,使他們始終保持端正的學習態度,擁有積極向上、自信、樂觀開朗的人生態度,用堅強的意志力面對挫折和困難以及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道德品質。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其教育的目標著眼于充分發掘人的潛能,而這正好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相吻合。第三,從我國高校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二者有漸漸融合之勢,而孤立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很難達到高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心理健康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將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態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質形成的基礎,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應用其正確的思想指引學生,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正確的方向,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許多方面有共同之處,但是同樣存在一定的差異。首先,二者的理論基礎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以黨的綱領、政策和路線方針為原則規范學生的行為,遵循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目的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能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具有較強的政治色彩;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的則是人內在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基礎,運用心理咨詢、心理預防、心理治療等方法解決學生心中的困擾,使其能夠更好更全面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注重的是個人的修養。其次,二者的教育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強硬灌輸模式,多是教條式地向學生灌輸某種思想或者行為準則,并且大范圍的、長期的宣傳某件好事或者壞事,目的是讓人共同遵守某種固定的社會規則,使人能夠辨別真偽、美丑、是非曲直。二者從業人員的成分不同。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員,除了有受過高等教育并在高校任職的教師外,全國各地的各級領導干部、先進模范代表人物、工會、婦聯等先進集體和個人都可以開展不同程度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是受過專業教育的專職人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國內外形勢的急劇變化,都需要政治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合格的建設者,因此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心理健康教育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兩者只有在同一條線上共同開展,才能培養出擁有政治立場鮮明、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思想品德、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處理事情能力的一批優秀的高校大學生。二者也只有相互扶持,才能使彼此的教育效果更加良好,教育水平也才能更上一個新臺階。
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使學生遵循正確的指導思想,擁有正確的政治立場,也要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的同時,也應該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進行,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性。而要做到這一點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培養大學生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質,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身心健康不僅是指大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同時也應該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
二是建立一支由心理咨詢骨干教師與專兼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的隊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得較早,已基本形成了一支較全面、專業的教育團隊,然而由于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緩慢,為此,應加快發展和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團隊。首先,將心理咨詢室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中,使其擁有同等的地位,便于其開展“教人”、“育人”工作;其次,各高校應增設心理學專業,加快教育步伐,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出一批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心理學工作者;第三,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加大宣傳力度,并在生活中認真貫徹落實,不再“諱疾忌醫”。
三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當代大學生正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社會中,而學生由于精力充沛,感情豐富,思想積極活躍,因此,他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在其他方面也有相應的需求,但是由于大多學校沒有相應娛樂活動,使得他們內心較為壓抑,因此,各大高校應加強校園的文化建設,使得校園充滿生機和活力,使學生接受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教育,以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
綜上所述,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基礎和保證,高校要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就應該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始,加強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遵循心理學的一般規律,給予學生正確的心理咨詢、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同時,高校也不能因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內在的指導性和規范性,任何時候都不可忘卻“德育是統帥、是靈魂”,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和任務所決定的。總之,我們必須恰當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使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快速、健康發展。
[1]袁貴仁.提高認識、狠抓落實、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國教育,200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