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俊 鮑計國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及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已成為各種大型國際會議的東道主。通過各種大型國際會議,中國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充分展示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以及中華民族的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以高校大學生為主體的志愿者為各種大型會議的成功舉辦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服務會議的同時還肩負著宣傳中國的重任,是中國的“形象大使”。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衡量大學生志愿者工作水平的重要內容。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強則會有更好的宣傳效果,反之則會影響到國家的對外交流與合作。
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涉及語言交際方式、交往習俗、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是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往,并遵循語言對環境和關系的適應性原則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的能力。根據拜盧姆等人的觀點,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由三方面構成:第一要素是態度,第二要素是知識,第三要素是技能。三者密切相關,并相輔相成。大學生志愿者只有合理組合這些要素才能在大型國際會議這樣的跨文化語境下實現有效的互動。
跨文化交際能力中所包含的“態度”主要是指為達到互相溝通的目的,交際者需要對交際對象的社會文化持有好奇與開放的心態,有意識地發現其他文化的特征,并主動通過與交際對象的接觸來加深對他們的認識。因此,大學生志愿者應秉承奉獻、友愛、團結、互助的理念,積極參與志愿者服務,并懷有與不同民族、文化習俗的各國友人進行溝通的愿望,這是成為一名合格志愿者的基本素質。此外,當志愿者和各國友人交流溝通時,具有靈活的思維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1.模糊容忍度。模糊容忍度是指交際者在認知方面主動地容忍并接受和他們的知識結構、價值觀等相沖突的思想及概念,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認知奠定基礎??偟膩碚f,講母語的人很少會遇到語言模糊,而學習外語的大學生們常常會面臨語言模糊現象;常會因為沒有弄懂某個單詞的發音和意思而感到焦慮不安,造成跨文化交流的中斷和混亂。大學生志愿者在國際會議中服務的對象千差萬別,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交流中的不確定因素也有很多。志愿者們既要面對英語自身的模糊性,又要面臨英漢兩種語言間缺乏完全對等而產生的模糊性。合格的志愿者應該具有良好的素質以及模糊容忍度,才能增強信心。
2.開放性。如果沒有開放性的態度,大學生志愿者仍難以勝任跨文化交際。有三種與開放性完全不兼容的特征必須要摒棄:一是民族優越感,認為自己的文化較其他文化優越。一個有民族優越感的人可能會私下或公開認為任何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奇怪、錯誤、甚至低下的。這與文化融入相違,志愿者應該尊重并欣賞文化差別。二是偏見,其本質就在于其不公平性。每個人都有消極的個人偏見。例如在國際會議中,志愿者可能更喜歡吃中餐而不是西餐,也許會認為亞洲人比白種人更有吸引力。存在個人偏好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的偏好是建立在非理性信仰的基礎上,那就會成為偏見。三是刻板印象,指對一個群體夸張的總結。例如,說所有的女性都是感性動物,所有的老年人都與現實脫節等,這就屬于刻板印象。合格的大學生志愿者應克服個人存在的民族優越感、偏見和刻板印象,學會欣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沒有開放性的態度和模糊容忍度,令人滿意的跨文化交際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態度本身不足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大學生志愿者還必須了解服務對象的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習俗,審時度勢,才能不鬧出笑話。跨文化知識分為通用和具體的知識。具體文化知識是指一種特定的文化知識。志愿者要學會在交際過程中如何根據實際需要恰如其分地運用已學的文化知識控制交際進程。
以下為三種增加跨文化交際知識的戰略:一是被動觀察。志愿者應注意觀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成員的言行舉止,并學以致用來與人溝通,這種方式通常是最有效的。二是積極學習。志愿者可進行大量的英語文章閱讀,看英文電影,請教專家或廣泛聽取“老外”的意見,并參加專門的學術課程,三是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指的是個體與他人交往時,自愿地在他人面前將自己內心的感覺和信息真實地表達出來的過程。它能夠促進相互間的交流,增進感情,密切關系;還可以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增進自信心等。例如志愿者可向國外友人坦承自己對某種文化現象的不了解:“這件事我沒有經驗。您能告訴我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做嗎?”這種方法也是三種策略中最冒險的,因為有些民族和文化并不把坦誠和自我表露看成是一種美德,但多數文化還是認為自我表露的積極作用多于消極作用。
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需要知識,還必須有足夠的技能。這里有幾種技巧和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大學生志愿者提高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幾率。
1.尊重不同文化的人。尊重來自其他不同文化的人是跨文化交際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尊重的方式方法屬于具體文化的范疇,不盡相同。一個合格的志愿者要知道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什么人值得尊重以及如何表示出這種尊重。總的來說,在任何一個國家,尊重別人都是很重要的。例如,美國人認為人人生來平等,每個人都應享有與別人同等的關注;在許多亞洲國家,老年人特別受到尊重;在其他一些國家如意大利,一個人的受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她)的受尊重程度。在意大利,所有的大學畢業生都有一個頭銜,并且希望在正式場合稱呼其頭銜。一名志愿者如果不知道也不遵循這些習俗的話,就很可能會莫名其妙地對他人失禮。
2.互動管理?;庸芾硎敲總€交際場合的一部分。它涉及控制話語量,確定誰先發言,講多長時間,然后把話語權從一個人轉移給另一個人。當兩個來自相同文化的成員對話時,他們的互動管理通常是無意識和相對平穩的。例如,在美國文化中,一位發言者可以通過注視別人來暗示他(她)已經發言完畢,同時還可降低音量、放慢語速、拉長最后一個音節,或暫停講話等。然而,這些熟悉的暗示不一定在其他文化中具有相同的含義。志愿者應該善于利用不同文化資源,思想靈活,善于應變。
3.關系角色行為。關系角色行為是可以幫助人們或團體完成手頭工作的交際方法。能否找到適合另一種文化的溝通方式可以區分順利、積極的交流或令人反感、不快的交流。志愿者要時刻考慮到什么才是作為服務提供者和服務對象適當的行為。例如,志愿者在初次與墨西哥或沙特阿拉伯人交流時,如果在沒有討論彼此的家庭或一起吃頓飯之前就說:“讓我們現在開始談今天的工作日程吧。”這種態度就會被對方認為是無禮的。關系和諧在每種場合都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同文化之間建立和保持友好關系的溝通方式是有差異的。一些關系角色行為的差異甚至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在地中海附近的許多國家,在中東和拉丁美洲,用一個擁抱或親吻來問候別人是習以為常的。在另外一些文化中,同性別的朋友拉手走路是會被誤會的。再比如美國人講話一般比較直截了當,可能會問“你的立場是什么?你是怎么認為的?”我國志愿者應該了解不同文化的人行為有不同含義時該如何應對。
大型國際會議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為此,大學生志愿者必須練就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一定的應變能力,做好服務工作,惟有如此才不失為合格的志愿者,才能樹立起良好的中國形象。大學生志愿者應系統化和制度化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把跨文化交際理論課程同跨文化交際實踐緊密結合;了解世界各國的主要思維模式;學習語言的同時一定要學習其文化,深刻認識和理解本族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差異、培養自己對于文化多元性的敏感性和寬容性,從而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
[1]楊華.英漢身勢語文化內涵對比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2(6):25-26.
[2]汪國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故障及其處理[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1):174-175.
[3]譚瑜.跨文化心理學與文化心理學比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1):170-171.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