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體育局財務結算中心趙艷榮
當代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問題及建設思考
河北省體育局財務結算中心趙艷榮
隨著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日益彰顯。發展低碳經濟是緩解當今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體現。本文主要闡述低碳經濟的緣起與發展,根據國情分析我國低碳經濟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以及機遇,最后結合國情提出若干對策及建議。
低碳經濟 能源結構 產業結構窗體頂端
“低碳經濟”的提出,是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國家。在2003年頒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正式提出將實現低碳經濟作為英國能源戰略的首要目標。2006年10月,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m)受英國政府委托,撰寫《斯特恩評述:氣候變化經濟學》,奠定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2007年,聯合國討論制訂2012年開始的后京都行動方案,促進低碳經濟概念在世界上的傳播。同時制訂世人關注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巴厘島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減排25%至40%。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 “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2009年12月7日,190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丹麥哥本哈根,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以及第5次《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探尋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辦法,決定全球減排協議。
在低碳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對低碳經濟的內涵有著不同的解釋,但對其實質都有共同的認識,認為低碳經濟是指通過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全面向低碳轉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減排二氧化碳、減少碳源、增加碳匯,改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平衡從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
我國先后于1998年簽署、2002年批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006年,科技部、國家發改委、中國氣象局、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2007年6月中國發布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成立由國務院總理擔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并提出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 20%。2008年,國家投資25億元用于“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循環經濟和重點流域工業污染治理工程”。2010年,國務院國資委頒布《中央企業節能減排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指導監督中央企業在節能減排和轉變發展方式中進一步發揮表率作用。2011年,在完成“十一五”規劃關于節能減排義務的基礎上,國務院又制定《“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并制定“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等目標。雖然我國近幾年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并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顯著成果,但結合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仍然面臨嚴峻挑戰。
(一)特殊的資源條件與技術水平落后限制能源多樣化發展。我國的煤炭資源豐富,而石油、天然氣則相對匱乏。這種能源結構決定我國的能源消耗主要來自燃煤。在我國的碳排放總量中,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85%。雖然近年我國在使用石油天然氣方面有所側重,但只能滿足國內的基本需求。由于總量相差懸殊,我國對煤炭的使用量仍超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對煤炭能源的消耗持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仍會增長。低碳經濟作為新生事物,在技術方面發展并不完善,較前沿的技術都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致使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與發達國家有很大落差。很多企業甚至地區仍延續傳統的“高碳”發展方式。
(二)相關政策不完善,無法支持低碳經濟發展。雖然我國已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涉及面較窄,政策支持體系還很不健全,各項社會體制和政策法規還不完善且可實施性差。很多有關的鼓勵政策并未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法,使法律的執行力度大大降低,無法有效、全面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另外,很多領域也沒有制定與低碳相關的行業標準與節能減排的規劃。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缺少積極正確的引導以及強有力的后盾。
(三)公眾低碳意識不深入,無法形成良好氛圍。低碳經濟起源于歐美,英國早在2003年就提出低碳經濟。隨著能源與環境危機的日益加劇,低碳經濟發展方式已經在全世界悄然興起。而我國對低碳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又由于我國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偏重于經濟增長從而忽視了環保問題。“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建設低碳經濟面臨的一個主要障礙就是個人不愿意改變浪費能源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安德魯﹒斯皮德)低碳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及各行業的努力,還需要公眾共同參與,為低碳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我國的人口數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公眾低碳意識的缺乏無法推進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階段及產業結構的限制使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處于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在未來的幾十年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量會持續上升。既要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又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需要很多努力。此外,第二產業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第二產業以化工業為主,對能源的消耗量十分巨大。碳排放量少的第三產業發展卻相對滯后。這種不協調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我國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
(一)優化能源結構與研發新技術并重,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壓力。近年來我國在能源多元化方面加大投入并取得一定進展,但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仍以煤炭為主,在能源利用中占了大半。因此增加對化石燃料的消耗,降低我國對煤炭的依賴程度是在短期內減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但由于我國資源稟賦的限制,能源結構的調整帶來的減排效果有限。要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量高的難題,必須在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注重對新技術、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發清潔能源并推廣使用,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能、海洋能等。我國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雙管齊下,既要調整能源結構,改善我國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困境,還要積極開發新能源與新技術,從長遠的角度保證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健全相關政策,為發展低碳經濟創造環境。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有政府制定的政策作為支撐。雖然我國現已制定若干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但覆蓋面不廣,缺乏可行性。許多發達國家都已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建立相當完備的法律體系,我國可適當借鑒其他國家的寶貴經驗。如德國在低碳方面的立法十分嚴密且等級分明。在企業內部、社區或工業內部以及社會范圍內都建立低碳循環系統,做到法律強制力與社會輿論、非政府組織的監督相輔相成。我國應先著手完善相關法律體系,加重相關法規的實施力度。還要效仿發達國家制定激勵政策,如制定碳稅、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支持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制度等。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可在滿足國際低碳標準的前提下考慮具體國情,制定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法規,營造理想的基礎環境,促進低碳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加強有關低碳經濟的宣傳教育,全面推動低碳意識傳播。發展低碳經濟除了要以政府政策引導與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為動力,還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它應該是每個人的自覺行為,是一種職責,因此低碳意識的傳播也極其重要。政府與非政府組織應首先做出表率,積極履行低碳環保義務。除此之外,迅速發展的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等媒體可以作為向大眾傳播低碳知識、宣傳低碳理念的重要媒介,普及低碳經濟教育,培養公眾的低碳意識。只有樹立了低碳意識,才能將低碳理念轉化為具體實踐。借助社會輿論的力量,低碳生產方式在公眾的積極支持下能夠發展壯大,也能夠推動傳統生產方式的迅速轉變。
(四)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壓力。我國的經濟主要以重工業為支柱,作為發展中的大國,要保證經濟的繁榮,碳排放量就會居高不下。因此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建立以低碳農業、低碳工業、低碳服務業為核心的新型經濟體系。與粗放式的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發展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在降低碳排放量方面取得更高的效益。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從根本上緩解我國的碳排放壓力,還能有效提高就業率,促進社會穩定,防止我國的經濟增長對重化工業的過度依賴。此外大力發展戰略性新產業是加快轉變和落實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舉措,其核心在于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更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形成和發展壯大,使之成為我國面對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競爭優勢。
(五)注重國際合作,促進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歐盟及日本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起步較早,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先進的技術。在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中,各國簽訂若干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合作協議,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等相關文件,確認“共同而有區別責任”的原則,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伸出援手,提供資金與技術支持。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共享往往有所保留。我國應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國際合作中,同時堅持不懈的進行自主研發,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多邊機制的協商,宣布我國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政策及規劃,促進各國在低碳領域達成廣泛共識。我國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并在低碳領域取得成就才能在新規則的制定中有更多話語權,提升在新的環境中的國際競爭力。
1.劉朝、趙濤.2011.中國低碳經濟影響因素分析與情景預測.資源科學,5。
2.郭印、王敏潔.2009.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改革與戰略,10。
3.楊曉青、鞏曰龍.2011.德國低碳循環經濟的法制保障對我國的啟示.學術交流,5。
4.趙世勇.2011.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及對策.綠色商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