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以監督促改革
■本刊評論員
近期,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公開了今年的工作重點。總體而言,財政監督要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要為趟入“深水區”的進一步改革服好務。
有人統計,“兩會”上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出現69次,進一步深化改革已成為“第三次思想大解放”的主題,鄧小平強調的“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這一警示仍應引起高度重視。當前改革的重點之一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公共權力的有序運行。而改革面臨的主要阻力已從過去意識形態轉變為利益格局的影響。從“以財行政”的邏輯出發,財政工作做好了,財政監督卓有成效,則政府改革就會取得巨大突破;從財政分配本身就是利益格局調整的關鍵這一事實出發,惠及民生、公平合理的財政分配必將使改革大業更加深入人心,獲得持久的動力。
財政監督對改革的支持首先在于其圍繞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從財力配置的角度確保改革大局必需的經濟基礎。只有實現對財政工作全方位、對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才能建立起高效廉潔的政府,才能有效地抑制公共權力的過度擴張和濫用,才能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民生政策的落實。
必須加強預算監督,逐步實現政府收支的“全口徑”預算,將公共財政預算、政府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其他收支和社會收支納入預算之中,為政府收支立法度,堵漏洞。政府收入都能通過全面的預算加以約束,就能極大地制約過度的三公消費,也有利于解決“小金庫”屢禁不絕的問題。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一些政府部門為什么舍不得放權,為什么熱衷于設置過多過濫的審批程序,很大程度是因為這樣做既可以創收還不納入預算監督,是部門利益驅動。據估計:只要政府手頭緊一緊可節約數千億。一方面,廉潔、高效、“歸位”的政府是我們改革的目標,需要有效的財政監督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能讓政府過上緊日子,其他方面改革所需的成本就有了一定的財力保證。
積極財政政策之下,財政監督更要重視績效監督。國家的改革發展政策必然配套規模較大的財政投入。在財政投入方面,應選取監督重點,促進政策目標的落實。根據財政部的安排,財政監督部門將組織指導專員辦和地方財政部門開展相關財政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管理情況檢查工作,選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項目作為檢查重點,及時反映政策執行或調整中的新情況、新問題。選擇“三農”、社保、教育、科技、文化等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切身利益的重點支出,精心研究監督檢查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這樣的安排非常必要。
財政監督也要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實實體經濟的大局服務。要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監督,防止濫鋪攤子,搞重復建設、面子工程;要保證結構性減稅政策的有效實施,嚴防明減暗升或稅務部門過度的“自由裁量”;要加強國企特別是壟斷性國企財務、公職人員獎金福利等存在分配不公風險行業的分配制度改革落實狀況的監督,以公平促內需;要加大政府收費行為的監督,堅決杜絕亂收亂罰等傷害市場主體和個人利益的現象發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需要加強政府主導的投資監督,以正確引導國有資產的投資方向。
財政監督還要充分利用監督檢查結果為財政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當好參謀,為頂層設計獻計獻策。作為專職監督部門,更能發現財政分配和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真問題。財政監督部門要及時發現問題和風險,反饋到決策部門,在制度創新層面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