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賢
經過歷時三年的“小金庫”專項治理,該項工作又回到了常態化管理狀態中。針對我國“臨時機構長期化”難題,國家決定在“小金庫”治理完成階段性目標后, 撤除專項辦, 將工作移交各級財政部門。這是符合精簡機構要求的,是國務院、財政部在解決“臨時機構長期化”難題上創造的一個典范。
“小金庫”是危害政府肌體的“毒瘤”,是當事人濫用人民的委托責任和信任的腐敗行為,對此無論是今天,還是今后都是黨紀和國法所不容的,必須要“零容忍”。治理“小金庫”既是政治行動,也是公共管理行動,國家既需要采用“政治風暴”式的專項治理,也需要采用財政監督式的“日常治理”。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從財經紀律大檢查到治理“小金庫”已經歷多次檢查。由于采用的是就事論事式的治理,因而收效有限,甚至累查累犯。這次通過“政治風暴”式治理,至少取得了以下收獲:一是提高了各級對“小金庫”危害性的認識,清理了思想; 二是查獲了一批 “小金庫”,處理了害群之馬,教育了干部,也純潔了隊伍;三是針對財政管理上的問題,各地從堵塞漏洞出發,制定和完善了財政制度。相信,這次治理所產生的制度性效果,將會在今后顯現。同時也說明,“小金庫”專項治理結束,并不意味著可以休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是應將其作為各級政府和財政經常性工作,納入常態化治理。
通過“政治風暴”式的治理,引起了人們對“小金庫”的思考,不過對于政府工作人員中的大多數人來說,這種思考尚停留在就事論事上。而要突破這點,就必須研究政府的行政能力與 “小金庫”的關系。
在公共管理中,行政治理能力又稱為行政能力,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務上的能力,在行政上它指領導、指揮、動員能力和駕馭事件的能力。由于政府是人民福祉的受托人,因而行政能力是評價政府最重要的指標。行政能力低下的政府,意味著它是腐敗無能,缺乏公信力的政府。在我國,人民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政府存在的,為此必須改變。
雖然行政能力是重要指標,但如何測量是一大難題。“小金庫”是黨紀國法所不允許的,但事實上又存在著;“小金庫”資金來源于各級預算,但其用途是私人或小單位的,而制造“小金庫” 者是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可見,從公共管理角度說,“小金庫”表明政府連自己口袋里的錢也管不好,因而缺乏行政治理能力。而“小金庫”泛濫的程度與行政能力間存在著負相關性的事實也表明,雖然它不是測量政府行政能力的唯一指標,但至少是重要指標。
需要說明的是,以財政指標反映政府的行政程度是國際趨勢,例如OECD國家以測量財政透明度來反映政府信息公開程度。也有人認為,衡量政府管理的科學化程度應當以財政資金的有效性為指標。
綜上所述,由于“小金庫”是衡量政府行政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標,即使從提高行政能力這點說,我國也應當重視它,根治它。
為了使“小金庫”由專項治理順利地轉入常規治理,建議政府和財政部門做好以下幾件事:
在我國,縣級以上的政府有3000多個,若不能將“小金庫”的治理責任有效地分解給各級政府,長效機制斷難建立。由于我國預算體制是按國務院1993年 《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中“統一政策與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建立的,因而無論從憲法說,還是從財政體制看,作為公共資金受托人的各級政府負有搞好本級財政管理,管好自己“錢袋子”,向委托人(人民)負責的責任。為此,在“小金庫”治理上,應當按“誰家的羊誰家牽,誰家的孩子誰家管,做不好就下臺”原則來確立各級責任制。這就是說,應當賦予各級財政部門改組下級政府的行政建議權。對“小金庫”問題突出,查辦不力的地方政府,上級財政部門可按行政程序,以“無治理能力”為理由,向同級黨委、政府提出改組下級政府,追究相關領導和財政部門負責人行政責任的建議,同級黨委、政府應當受理。
應當指出,在此次治理中,多數政府和財政部門是以真誠的對納稅人負責的態度工作的,針對財政管理上的薄弱環節,他們建立了規章制度,但也確實存在著態度不端正,視治理為兒戲,千方百計地哄騙、掩蓋矛盾者,從受托責任上說,這些政府已不具備履行行政治理能力,這些人也不具備公共受托責任的品質和能力,為此上級政府應按職權及時改組政府,清除責任人。
1、以“小金庫”治理為中心調整財政監督工作內容。上世紀60年代,國家就將私設“小金庫”列入了財政紀律禁止條款。改革開放后,國家又要求各級財政成立監督機構。可見,無論從歷史上看,還是從規范財政管理、治理腐敗的現實要求上看,禁設“小金庫”與堅持收支兩條線、專款專用是財政監督的三個基點,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在現實管理中,財政監督機構承擔了很多其他工作,沖淡了主業,這也是“小金庫”蔓延的重要原因。為此,調整工作內容是指財政監督機構每年要拿出較多的時間,開展以“小金庫”治理為重點的專項查賬并形成制度。由于在目前,無論是禁設“小金庫”,還是收支兩條線和專款專用都需要通過查賬來進行,因此堅持這一制度十分必要。
2、以專項轉移支付(也稱“專項補助”)為中心,財政監督延伸一級。在落實“小金庫”治理各級政府責任制上,市縣遇到了對來自上級專項補助監督上的難題,它處于“上級財政不再管,下級財政管不了”狀態,因而財政監督薄弱,漏洞較多。理論上,專項補助屬于上級政府無償撥給下級政府的錢,其管理責任歸接受政府,但是由于上級財政業務部門握有資金分配權,接受者為避免“得罪上級,影響下年資金”而往往放棄監督。可見,這是“需要監督而接受者無力監督”的特殊資金,需要采取特殊的監督措施:一是將它列為財政監督的重點,對上級的專項補助做到應查盡查;二是采用財政監督延伸一級特殊的監督方式; 三是將財政監督檢查結果與預算分配掛鉤,對資金使用不好的市縣,建議預算部門減少或停止下年的撥款。
3、增加人員編制,建立以“小金庫”治理為中心的財政監督考核制度。目前,我國的財政監督范圍很寬,但人員很少,查賬只能“蜻蜓點水”,很難深入。從長遠看,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尤其政府會計的信息化是解決此難題的路徑,而從現實看,還主要靠增加人員編制。為此,建議財政部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向中央編委提出一個合理的增人計劃。同時,建議財政部建立一套以“小金庫” 治理為中心的財政監督考核制度,用以考核全國縣級以上的財政監督工作。
4、建立對“小金庫”處理的信息公開制度。為了規范財政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公開的威懾力,縣級以上財政應當建立在網絡等媒體上公布 “小金庫”處理信息的制度,并規定在事件處理結束后一個月之內公布。這點也應當作為考核財政監督工作的內容。
在此應清醒看到,雖然以上措施能起到遏制作用,但是,財政管理信息不對稱才是“小金庫”存在的根源,為此,治理“小金庫”的根本路途是消除信息不對稱。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引進“整體政府”理論,對“預算資金單位管理,單位核算”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基于委托制下的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管理新模式。但是,此項改革超越了現行制度,需要在更高層次上進行。但由于它是事關財政監督部門的工作的重大問題,對此不應回避和“失聲”,而應當積極呼吁和推動這一財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