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 徐祖余
輿論宣傳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制勝法寶,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涉及全社會各個層面,尤其廣大偏遠山區農村,農民對財政與編制工作是什么、干什么、有何作用,知之甚少。因此,強化宣傳是做好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的前提,用好的宣傳效果促成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大公開”、“大監督”,是當前各級公開辦的主要任務。
竹溪縣是湖北省最邊遠的一個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是制約該地區發展的瓶頸,自2006年實行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以來,許多農戶不理解,認為做形式,配合意識差,造成了此項工作一直處于被動狀態。2008年起,該縣轉變工作思路,在扎實做好“兩公開”的基礎上,把宣傳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人們的思想觀念從漠不關心到積極參與,從被動查詢到主動查詢轉變,逐步形成縣、鄉、村、農戶四級查詢點及流動查詢點全覆蓋的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信息網絡體系。2009 至2011年三年全省綜合考評中一直保“優秀等次”。
竹溪縣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辦公室自2006年成立以來,單列為政府一個職能部門,明確為正科級。為加快建設步伐,該縣近年來投入大量財力加快辦公現代化建設,現有四臺電腦、無線網卡、投影儀、攝像機等信息設備,并且建立了全縣一流的信息中心做后盾,為數據運算、導入、導出提供了全方位服務,確保信息系統隨著需要能夠及時更新升級。
2005年縣公開辦籌備階段即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人才,通過筆試、面試、實際操作,選拔了業務知識功底扎實,電腦操作嫻熟,做事認真,敬業精神好的一批人員,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人能夠獨當一面的團隊。
目前全縣設有縣直免費查詢點12個,鄉鎮免費查詢點15 個。農戶免費查詢點在原有20 個基礎上于2011年又新增了27 個,農戶查詢點操作流程以及相關培訓工作由各鄉鎮財政所定期實地指導,縣公開辦負責督導檢查。縣公開辦組織縣、鄉兩級政務公開聯絡員開展業務培訓,對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數據錄入系統的使用和上網查詢涉農資金信息的方法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與培訓,使縣直和各鄉鎮政務公開操作人員能熟練掌握操作技巧,以保證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網上服務。在查詢點建設方面,除與財政所簽責任書,將查詢點建設納入年終各所量化考核評分工作中,并與下年度激勵性轉移支付掛鉤,還多次組織公開辦專班人員,采用電話隨機抽查、下鄉巡回、上門督辦等形式,加強對查詢點的管理。2011年共深入農村各地25 次,提供流動查詢宣傳900 多人次。15 個鄉鎮政務公開流動查詢分隊,自行組織開展本鄉鎮政務公開流動查詢服務,全年共計開展流動查詢82 場次,提供查詢4000 余人次。注意與群眾互動,去年收到有效咨詢投訴建議37 件,件件有回音、件件及時準確答復,受到網民肯定,公開網點擊率已達173335 次,被群眾親切稱為“維權平臺”。
2011年,為進一步調動人民群眾上網查詢,印發了《竹溪縣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查詢指南》、《竹溪縣便民服務手冊》和《致全縣農民朋友的一封公開信》共計10 余萬份的宣傳資料,詳細介紹縣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網的網址、內容、功能設置、查詢辦法,及時發放到全縣城鄉各地,以進學校、進農戶、進廠礦企業工地、進車站、進機關、進村委會為主的“六進”活動,把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手把手地教農民、學生、農民工如何查詢。當年縣鄉兩級免費查詢點,累計為5.1 萬余戶農民提供查詢服務; 利用中小學電腦課、農民工職業技術培訓、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站點等開展宣傳查詢23 場次,培訓1200 余人次。
2010年竹溪縣財政局黨委下發了《關于加強鄉鎮財經所綜合管理的意見》(溪財發【2010】10號),對“兩公開”工作作出了指導性意見,要求每月上報局公開辦至少2 條以上關于開展政務公開工作的宣傳報道,同時每年縣財政從激勵性轉移支付資金中拿出1%對“兩公開”方面宣傳進行獎勵,有效刺激了宣傳隊伍成長,形成了一支過硬的宣傳隊伍。2011年全系統圍繞“兩公開”主題強力搞好動態新聞、信息、理論調研,在《財政監督》雜志、《湖北財政信息》、《十堰財政》、《十堰日報》、《十堰財政信息》、《今日竹溪》 等主流報刊媒體上用稿27 篇,主旨鮮明,內容豐富,多角度渲染了本地“兩公開”的實際效果,贏得了社會對“兩公開”工作的認識、理解和支持。
以《竹溪縣“兩公開”考評細則》為依據,將政務公開宣傳、財政專項資金、查詢點建設、部門預算公開、日常工作落實、“一票否決”制等內容進行了硬性規定,對工作不到位,出現紕漏的從每項固定分值中核減,直到扣完為止。2011年在對15 個鄉鎮財政所2010年“兩公開” 考核兌現中,15 個鄉鎮財政所最高分得激勵性轉移支付工作經費近10 萬元,最少1.2 萬元,嚴格考核極大激發了基層的重視和做好 “兩公開”的積極性。
由于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工作一直是一些枯燥無味的繁瑣事情,且出力不討好,需練就一身坐功,要能吃苦耐勞,更要不計名利,同時此項工作要求技術含量高,一般人員又難以勝任。出現進了想出,出了再也不進的局面,專業人才匱乏,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成為一直困擾基層“兩公開”工作健康持續發展的潛在因素。
按照省公開辦考核辦法規定,每月至少要下鄉查詢兩次,向上報送2 至5條本地“兩公開”的動態新聞、信息,確保本地網站適時更新。而公開辦人員少、事多,除需固定留守辦公室人員,下鄉查詢、網點建設、維護等,使用起來需要協商借用,加上交通工具的制約,日常工作安排有很大變數,致使許多工作不能如期完成,“兩公開”這么多年有些邊遠山區鄉鎮村農戶開展的如何不得而知,人少面廣,難以觸及是制約基層“兩公開”知曉面的最大障礙。
通過深入邊遠山區鄉鎮村農戶抽查發現,竹溪最邊遠的向壩、豐溪等鄉鎮個別村落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差,建設投入成本大,電信網絡至今沒有覆蓋,即使有無線網卡,“兩公開”在這些地方也成了擺設。
現在農村青壯年及有文化的人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而留守人員以老、幼、弱、病、殘人士為主,固定查詢、流動查詢、技能培訓等能組織到位的也只有這類人群,且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講解起來很費勁,難以達到培訓和宣傳效果。
一是加快“兩公開”梯級人才隊伍培訓,從政治、經濟待遇角度充分為“兩公開”工作人員創造良好條件,確保人心思定,安心工作,做好本職,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是加大“兩公開”信息報送人員培訓,每年創造機會選拔有寫作潛力的人員參加縣級以上各類新聞、信息、理論培訓班,開闊眼界,大膽創作,讓他們跳出圈圈搞宣傳,擺脫束縛研究工作,促進“兩公開”工作舉措創新發展,同時對宣傳工作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員要在系統內實行獎勵表彰,做到獎不眼紅,懲不手軟。
三是加快與電信行業的協作和財力支持力度,盡快實現電信網絡“村村通”,消滅信息“盲區”,服務邊遠山區農民。同時公開辦要搞好網站建設,更新觀念,不斷優化資源利用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同行業競爭優勢。
四是加快農民對 “兩公開” 認識度,密切關注網站投訴、解釋、答復工作,力求把矛盾化解到最基層、最低點,為黨和政府排憂解難;靈活運用固定、流動查詢點,加大宣傳,讓人民群眾真正會查、會運用、會維權,自覺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