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紫君
蔬菜流通環節免征增值稅的效應分析
■張紫君
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財稅[2011]137號通知,明確自2012年1月1日起,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即對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銷售的蔬菜(不包括各種蔬菜罐頭)免征增值稅。這是在我國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快速攀升、經濟增長放緩的宏觀經濟背景下的結構性減稅政策。這一政策對降低蔬菜價格,維護消費者利益,提升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對財政收入,菜農的收入水平,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蔬菜消費者等產生的效應進行分析。
稅法原本就給予了農產品流通環節一定稅收優惠,具體規定如下: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三)的規定,購進農產品,除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海關進口增值稅專用繳款書外,按照農產品收購發票或者銷售發票上注明的農產品買價和13%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增值稅、營業稅若干政策規定的通知》(〔94〕財稅字第 026 號)第八條的規定,從1994年6月1日起,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從小規模納稅人處購進農產品可以憑小規模納稅人開具的普通發票計算并抵扣增值稅進項稅額。
由于蔬菜以及我國蔬菜流通的特殊性,征收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有以下弊端:
蔬菜從菜農到最終零售終端會經過一定環節,這里面某些環節按規定需要繳稅,而蔬菜作為必需品,其稅負容易轉嫁,稅款由消費者承擔,最終導致蔬菜零售價上揚。在我國,食品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高,菜貴傷民現象層出不窮,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的征收無疑加劇了零售終端菜價上漲,加重了消費者負擔。
首先,因為蔬菜的特殊性,同一種蔬菜品質差別很大,必將導致收購價格不同。稅務機關難以掌握所有蔬菜的市場價格,這就給企業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留下了空間。其次,按照規定,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運輸費只能抵扣7%進項稅額,其他費用都不能抵扣。出于納稅額最小化的考慮,再加上收購價款難以監控,納稅人會有把運輸費、裝卸費等其他費用記入農產品收購價款中的動機,最終導致收購價格虛高。
總之,征收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會加劇菜價上揚,征收過程中漏稅現象較為嚴重,稽查難以進行,總體來說不符合稅收的效率原則。
對于蔬菜增值稅的征收有以下四種情況:一是對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業產品免征增值稅;二是對銷售農產品未達到起征點的個體戶免征增值稅;三是對銷售農產品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執行13%的征收率;四是對銷售農產品的小規模納稅人則按3%的稅率征收。
可見從蔬菜增值稅的納稅人來看,此次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對銷售農產品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影響最大,而銷售農產品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基本都為大型綜合類超市和大型生鮮超市。這些超市采購蔬菜渠道一般分為三種:一是自產自銷,按規定已經可以享受免稅優惠政策;二是向農產品公司采購,可以拿對方開具的農產品增值稅發票進行抵扣;三是向批發市場或農戶采購。這種情況下,需要用收購憑證進行增值稅抵扣。而在實際工作中,收購憑證有時不能實現完全抵扣,以武漢蔬菜增值稅征收實務為例,收購憑證需要收購企業向稅務局領取,需要詳盡寫明農民的姓名、電話等信息,有時無法滿足要求;收購憑證不能跨區使用,一旦跨區使用,超市將承擔13%的增值稅。
對于現在大量出現的生鮮超市,尤其是生鮮蔬菜占其銷售較大的超市免征增值稅時,一方面可以減少由于未完全抵扣而產生的費用,從而減少超市所承擔的成本;另一方面,應交稅費也會減少,在不會對企業利潤方面產生負面影響的同時增大超市的現金流量,從而能更好促進企業經營擴張。
免稅之前大型超市向農戶采購時比較特殊,其增值稅有時不能完全抵扣,這樣一來,菜農種植的蔬菜相對其他渠道采購的蔬菜競爭力較弱,超市秉承節約成本的原則傾向于通過其他渠道采購蔬菜。這直接導致菜農種植的蔬菜收購者較少,也可能會有其他收購者收購農民的蔬菜,但是這樣增加了蔬菜的流通環節,加大了其流通成本,為控制成本,必將導致收購價格較低,或者農民生產的蔬菜壓根無人收購,只能爛在菜地里,于是形成了“菜賤傷農”的現象。
免征蔬菜增值稅將會消除以上情況,促進“農超對接”的實現,從而大幅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節省了中間流通環節的成本。在超市毛利潤額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讓利于農”,適當提高向農民收購蔬菜時的價格,促進改善“菜賤傷農”現狀。
蔬菜增值稅是以蔬菜這種生活必需品作為課稅對象而征收的稅,由于人們對蔬菜的消費必不可少,故其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因而稅負比較容易轉嫁,其稅款最終由消費者負擔,因此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無疑會讓消費者獲利。另一方面,由于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可以有效促進 “農超對接”的開展,節省的中間流通環節成本一部分可以“讓利于民”,保證市民吃上平價菜。此舉雖減少了國家財政收入,但在鮮菜等價格總水平較高的背景下,為平抑物價發揮其積極作用,緩解“菜貴傷民”的現狀,充分體現出對民生的體恤。
但是從現在的蔬菜零售價來看,此次免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對菜價并無影響。因為政策實施時正值春節期間,市場蔬菜供給關系導致蔬菜價格居高不下,而且此次免征的是流通環節增值稅,這一減稅效果體現到零售終端還需要一段時間。不過,此政策至少是一個可能降價的信號,而且從長期來看確實有利于抑制菜價。
免征增值稅后超市往往會選擇降價,以價格優勢來吸引顧客。那么此次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到底會為零售終端售價帶來多大降幅呢?一般來說,降價下限為保持毛利潤額不變時的價格。假設大型超市毛利潤額不變,對于向農產品公司采購的蔬菜,未降價前毛利率為a,蔬菜確認成本為b,采購價為 1.13b,售價為 1.13b/(1-a),以此確認收入為 b/(1-a),毛利潤為 ab/(1-a);現收購價假設不變依然為1.13b,那么現售價為0.13b+b/(1-a),終端售價降低比例:0.12a。對于直接從農戶收購的蔬菜,前毛利率為a,蔬菜確認成本為b,采購價為b,售價為1.13b/(1-a),確定收入為 b/(1-a),毛利潤為 ab/(1-a);現收購價假設不變為b,那么現售價為b/(1-a),終端售價降價比例為0.12。對于自產自銷部分蔬菜,免征增值稅對其銷售價格無影響。綜合來說,終端售價降低比例不是很大,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菜價過高帶給民眾的壓力。
再者,從蔬菜增值稅征收狀況考慮,其征收時容易出現漏稅現象,因免征增值稅而減少的財政收入規模又會縮小。但是,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而引起的財政收入減少的規模不大,不會對財政收入造成較大影響。
作為《國務院辦公室關于辦活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的一部分而提出的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政策,無非是想緩解我國蔬菜行業 “賣菜難,買菜貴”的現狀,在我國居民價格指數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讓利于民”。經分析,此政策在對財政收入影響不大的情況下,對農民,從事蔬菜批發、零售的納稅人,消費者等有一定積極影響,對緩解蔬菜“賤賣貴買”現象有一定作用。但是免征蔬菜流通環節增值稅對蔬菜市場現狀影響不夠顯著,所以要加大解決此問題的政策力度。
筆者認為應同時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決蔬菜“賤賣貴買”現狀: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種植蔬菜的引導。一方面,根據各地的土質不同鼓勵菜農種植有比較優勢的蔬菜;另一方面積極引導菜農不要跟風種植,否者會導致供需失衡,蔬菜市場紊亂。其次,減少蔬菜流通費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減少流通環節,適當引導菜農和超市,更大幅度促進實現“農超對接”;第二,減收或免收蔬菜流通環節其他費用;第三,充分利用物流資源,減少蔬菜運輸車的“空駛率”;第四,加強零售終端市場監管,防止攤位費、進場費漫天要價的情況出現。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