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安徽合肥 230601)
20世紀60年代,美國首先提出了社區信息服務(CommunityInformation Service,CIS)這一概念,主要是指當時美國政府“戰勝貧困計劃”中圖書館為社會提供的一種服務。此后,西方圖書館界紛紛意識到社區信息服務的重要性,進而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并將計算機用于社區信息的存儲、傳遞和檢索。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新事物、新知識、新挑戰的不斷涌現,公共圖書館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迫切需要高校圖書館走向社會服務于社區。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意識到,學校和所在地區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面向社會服務,高校圖書館不僅分擔了公共圖書館的部分職能,同時使其館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早在1957年,國際圖聯在法國里昂舉行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就確立了圖書館的四項職能:(1)保存文化遺產;(2)傳遞科技情報;(3)開展社會教育;(4)開發智力資源。2002年2月我國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圖書館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和教育職能從根本上要求了高校圖書館要開展社會信息服務。
學習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構建和形成學習型社會,最基礎和關鍵的工作就是要在全社會成員中牢固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一個分支機構,是一所沒有年齡、學制、地域等條件限制的終身教育的學校。高校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在構建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數字化、網絡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高校圖書館可利用自身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豐富館藏資源以及設備齊全、網絡化程度高等有利條件來開展社會服務。通過承擔社會、團體的科研項目和各種大中型會議以及培訓班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創收,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圖書館不斷地學習、掌握管理方面的經驗,提高館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高校圖書館在向社會開放過程中,接觸大量的社會信息,可以為社會各單位高科技需求和學校的科研成果牽線搭橋,使學校的科研成果盡快地轉化成技術成果而服務于社會。
長期以來,高校館實行的都是封閉式服務,只對本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服務,服務對象是校內師生。傳統的服務模式使人們認為高校圖書館的職能就是為本校的學科、專業發展及學生的教育提供信息保障,向社會開展信息服務勢必會影響本校圖書館基本職能的發揮。同時,圖書館員的社會服務意識薄弱,開展社會服務的主動性不夠,認識不到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性。
高校圖書館要面向社會開展信息服務工作,涉及人力、物力及財力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現有的圖書館服務模式產生沖擊,而且部分問題超出了一個高校圖書館的解決能力之外。要面向社會開展信息服務,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力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但是到目前為止,無論是教育部門還是其他政府部門,都沒有對高校圖書館開展社會化信息服務的相關問題予以明確指示或硬性規定,使得大多數的高校圖書館對該項工作缺少應有的重視和熱情。
信息服務網絡化、館藏資源多樣化、業務管理自動化、信息載體數字化是現代圖書館的特征和發展趨勢。現代圖書館的發展要求圖書館員知識化、專業化;服務方式多元化、深層化。高校圖書館要面向社會開展信息服務,對圖書館工作者的要求將會更高、更嚴。目前看來,圖書館中仍有相當部分的館員對現代信息檢索技術不能熟練掌握,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能力不高,不了解館藏數字資源的特色、動態及深層次的檢索功能,不能及時解答用戶的問題,進而影響到圖書館社會服務工作的開展與實施。
高校圖書館作為各高校的圖書資料情報中心,其豐富的館藏資源在滿足本校教職工使用需要的同時完全可以為社會讀者提供優質服務。高校圖書館中具有學術性、專業性、系統性、完整性等優勢的文獻資源,對一些社會上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是非常需要而又不容易獲取的寶貴資源。因此各高校館可以根據本館文獻資源的結構優勢來開展具有本館特色的社會化信息服務。可以通過建立特色數據庫、個性化的電子出版物、定期發送信息簡報等形式來滿足社會讀者對專業性強、技術性高而又不易獲取的文獻信息資源的需求。
4.2.1 主次分明,本校師生優先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校的師生群體,進行文件資源的建設過程中,仍然要圍繞著本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來進行。應在為全校師生提供優質高效的信息服務的基礎上,逐步擴大服務對象,開展信息服務社會化工作。
4.2.2 合理安排服務時間
為了不影響本校讀者使用館藏資源,同時又方便社會讀者利用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應該具有靈活務實的原則。要盡量錯開學生讀者利用圖書館的高峰期,重視對寒暑假時間的利用。只有在時間安排上合理而又有彈性,在具體的服務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才不會顧此失彼。
4.2.3 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
高校圖書館的設施建設和資源采購是以滿足本校需求為標準,要面向社會開展服務,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在具體的服務工作開展過程中,各高校館要根據本館的具體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可以通過加強數字信息服務等手段,將開展信息服務社會化對本校讀者的影響降到最低。
4.3.1 加強與社會相關機構的交流
大部分高校館的文獻資源畢竟是有限的,高校館要主動加強與當地有關政府部門、數據庫供應商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合作共同開發數據庫,整合資源,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擴大高校館的可利用數字資源,滿足讀者群體的更高要求。
4.3.2 館際合作
高校館開展社會服務工作,不是單個館的事情。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館際交流,開展館際合作。在協作網內,各成員館根據自己的館藏和服務特點劃分出采選范圍;可以利用計算機和標準書目信息數據庫來開展電子期刊交換工作,實現館際交流,構筑合理的數字資源的采集和館藏體系,從而加強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
[1]崔紅雁.芻議現階段高校圖書館對社會開放的原則[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9(8):38-41.
[2]康淑芳.信息時代高校圖書館如何為社會服務[J].圖書館學刊,2003(5):45-46.
[3]張學軍.高校圖書館向社會開放問題的研究述評[J].圖書館學刊,2008(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