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鯤,李 鵬,石 洋
(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 110819)
后奧運時代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大鯤,李 鵬,石 洋
(東北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 110819)
北京奧運會期間大學生志愿者不辭辛勞,圓滿完成了各項賽事的志愿服務任務,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當代大學生的風采。志愿者的奉獻精神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后奧運時代,我們應總結和提煉奧運志愿服務的精神實質,有效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志愿服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務是一種非政府系統的組織行為和服務行為,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主要指任何人自愿貢獻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發展、社會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志愿服務精神提倡志愿者欣賞他人、與人為善、有愛無礙、平等尊重,提倡“互相幫助、助人自助”。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印發《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明確提出“把志愿精神作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對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領導,建立健全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相關資料顯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賽會志愿者多達7萬人,殘奧會志愿者3萬余人,數十萬的奧運志愿者主要以大學生為主體;第16屆廣州亞洲運動會中,70%的志愿者來自高校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在發揮專業特長的基礎上通過高效的培訓形成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賽事中大學生志愿者分布到開閉幕式、觀眾引領、語言翻譯等各項環節,處理問題上能做到有條不紊。他們不計薪酬,用真誠、細心、周到的服務推動賽事的圓滿進行,將青春的汗水揮灑賽事的每個角落,對賽事的成功舉辦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轉眼間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四年時間,志愿者服務所產生的共生效應卻如影隨形地陪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志愿者服務不僅讓大學生綻放了無私奉獻光彩而且實現了自我價值,找到了社會存在感和歸屬感,滿足了大學生內在需求。正因如此,它也在無形之中成為了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助推器,鼓勵學生奮勇向前、為民服務。對于志愿者服務而言,真誠、細心、周到的服務正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晶,志愿服務已經成為承載大學生思想政治的載體,以其特有的方式向社會展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
志愿服務行為具備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承載性、傳輸性、媒介性、可操控性等基本特征。它承載著仁者愛人、千人同心、親仁善鄰、助人為樂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適應和諧社會發展的奉獻精神等寶貴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此同時,志愿服務活動作為一項以青年為主體、社會成員廣泛參與、極富生命力的群眾性活動,時刻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信息。整個教育過程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志愿服務行動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志愿服務行為作為思想政治載體的媒介性特征,使服務的主體和客體共同實現良性變化,使志愿服務同時充當著思想政治教育傳授的主體和接受的客體雙重角色。
志愿服務除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應有的特征外,為其成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造機會。作為傳遞文明、共建文明的必要載體,志愿者服務已成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青年的標桿。以其獨特的魅力呼喚使大學生群體踴躍加入,為大學生展現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高尚的情操搭載平臺,對青年社會化和社會文明建設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思維活躍,關心世界實事和國家發展,務實創新,富于奉獻精神,重視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注重自身修為,具備適應時代的榮辱觀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由于學生時期大學生未嘗走入社會,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實習實踐機會,以及高校發展不均衡等制約因素,當代大學生也普遍表現出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團隊合作意識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缺乏吃苦耐勞的意識品質,對事物認識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化的粗淺理解,容易被煽動誤導。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臨的困境,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師一直努力探索解決困難的方法和途徑。在北京奧運會舉辦的過程中,通過在高校中開展宣傳動員、招募選拔、教育培訓、公益實踐、激勵表彰等一系列工作,建設了一支數量充足、訓練有素的志愿者隊伍,奧運會期間為奧林匹克大家庭成員、媒體記者、觀眾和其他相關人員,提供優質的志愿服務。他們所展現出的精神風貌,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志愿者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價值內涵上的高度契合。
大學生往往以統一招募、培訓、實踐的形式參與大型賽事志愿服務工作。他們所從事的志愿活動,分工細致,目標明確,大學生在志愿實踐過程中團結協作,為他人提供服務,以真誠為紐帶,以奉獻為快樂,不畏艱難,不辭辛苦。在完成賽事志愿服務后,志愿者們由衷地體會到奉獻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對其他參與志愿服務的伙伴充滿信任,并結下深厚的友誼。志愿者們的這些心理反應,恰恰證明了大學生參與賽事志愿服務,能夠有效地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工作使命感。志愿服務活動正是在“以精神塑造和改善人的精神”的過程中培養著大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觀念。
大型賽事召開之前,往往對招募的志愿者進行必要的崗位職責、工作技能、運動知識、地理環境等方面的相關培訓,特大賽會的志愿者還要學習外事禮儀、英語、軟件操作、應急處理、安全保障等相關知識。通過學習與培訓,大學生志愿者可以拓寬知識面,掌握專業以外的工作技能,提高志愿服務興趣;專業對口的志愿服務,還可以將大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這種實踐模式豐富和完善了志愿者的知識結構。此外,志愿者組織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宗旨,也使大學生們在為賽事提供志愿服務的同時切身感受著志愿服務活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深刻內涵。
大學生在認真完成大型賽事志愿服務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熱情大方的溝通和齊心協力的合作,讓其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了重新的定位和思考。與此同時,賽事中“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氛圍使其在感受“精神和諧”的同時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
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將志愿服務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必須注重增強志愿服務內容的實效性,力爭逐步豐富和完善服務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還要確保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持續性,不斷深化、積累每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取得的成效,以產生持續效應。在后奧運時代,一方面,我們要汲取奧運志愿服務的精華,讓其成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份養料,使他們在實踐中培養集體榮辱觀和和諧價值觀;另一方面,我們要以奧運志愿服務為標準,對學生進行思想建設,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寓教于實踐,最終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志愿服務共贏。
[1]曹文澤,薛晏.論奧運志愿者活動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三個維度[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1):54-58.
[2]胡凱,楊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9-22.
[3]張冬利,蔣舟.以奧運志愿服務為契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J].武漢航海(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33-36.
[4]饒林峰,劉欣然,劉圣富.奧運志愿者活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7(4):23-24.
[5]林偉雄.亞運會志愿服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體育學刊,2009,16(8):51-54.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Voluntary Service in Post-Olympic Times
GAO Da- kun, LI Peng, SHI Ya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During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s fulfills the task of voluntary service successfully with sincere and dedication. They displayed a demeanor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he whole world. Their spirits of dedication have had a far- reaching impact on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olitical quality. So, in post- Olympic times, we should sum up and refine the Olympic volunteer service spirit,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 812
A
1008-178 X(2012)09-0107-03
2012-07-29
高大鯤(1982-),男,遼寧沈陽人,東北大學體育部助教,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