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霞
為切實提高尼勒克縣安置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恢復重建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尼勒克縣財政監督局近期對尼勒克縣2010年安置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恢復重建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項檢查和績效評價。
為確保被尼勒克縣安置的汶川、甘肅隴南市武都區的260戶1084名地震受災群眾“生活有改善、收入有提高、穩定有保障”,尼勒克縣按照“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不返遷”的跨省安置原則,結合本地生產、生活條件和土地資源狀況,采取有力措施在全縣12個鄉鎮場進行了妥善安置:一是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使跨省受災群眾擁有與當地群眾基本相當的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二是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安置受災群眾;三是以大農業安置為主,種養結合,積極開展設施農業、特色林果和特色養殖業,使跨省安置受災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截止檢查日,在縣直各部門、安置鄉鎮場、村基層組織的共同努力下實際安置跨省受災群眾260戶,跨省人口1077人。
尼勒克縣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恢復重建專項資金于2010年6月開始由上級財政分批撥付到位。尼勒克縣安置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領導小組根據本縣實際情況將該專項資金管理和使用分為兩項:一是恢復重建資金(受災群眾房屋建設、生產基本費用、基礎設施補助資金、移民工作經費等),由尼勒克縣水庫建設移民安置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管理,按工程進度報縣分管領導簽批后由財政部門審核撥付到12個鄉鎮場;二是生活補助性資金(受災群眾生活用品購置、生活費補助),由尼勒克縣民政局統一管理和撥付。截止檢查日到位資金共計2871.362萬元,已撥付使用資金2291.03萬元,結余資金580.332萬元。
為做好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安置工作,尼勒克縣成立了尼勒克縣安置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縣財政局,具體負責辦公室日常工作。制定了可操作性強的汶川、甘肅受災群眾移民安置實施方案,經州政府予以審批同意后目前正在實施。
住房建設及村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汶川地震甘肅受災群眾住房建設戶均住房建設60平方米住房共計1560萬元(每戶6萬元);村內基本設施建設及相關配套、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費用650萬元(戶均2.5萬元);截止檢查日,汶川地震甘肅受災群眾住房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及相關配套等已實施完畢,工程資金90%已經撥付到12個鄉鎮場;尼勒克縣建設、水利等部門已組織相關人員對住房、基礎設施及相關配套進行驗收整改,驗收合格后將撥付剩余資金。
第一,生產基本費用連續補助2年,每戶1.056萬元,共計274.56萬元;截止檢查日,由縣民政局以生活用品等物資發放62.14萬元 (戶均0.239萬元),由鄉鎮場以種子、化肥、農藥等實物形式發放104萬元(戶均0.4萬元),剩余資金將于2012年發放。
第二,生活基本費用每人每月210元補助,連續補助15個月,15個月后生活仍有困難的納入縣最低生活保障范疇,具體發放由鄉鎮場上報縣民政局核實后實施發放。截止檢查日,12個鄉鎮場共發放260戶1077人生活費共計163.317萬元。
第一,尼勒克縣教育局與各鄉鎮場及時協調安排,受災群眾子女51人已就近入學。
第二,開展“科技之冬”技能培訓,659名受災群眾直接受益。
第三,解決剩余勞動力,妥善安排受災群眾就業,就近安置、聯系外出務工就業人數達252人。
檢查中,該項目未出現截留、挪用和揮霍浪費等違法違規問題,支出合規率100%,在此基礎上,縣財政局著重對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
第一,該項目應到資金2871.362萬元,實際到位2871.362萬元,資金到位率100%。
第二,截止2011年8月,該項目實際支出2291.03萬元,項目支出率79.79%。
第三,轉移剩余勞動力252人,農民創收近500萬元。
在這次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安置工作中,該項目的實施發揮了較突出的作用,確保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該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尼勒克縣各鄉鎮場基礎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培育尼勒克縣特色農業和環境保護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尼勒克縣勞務輸出力度,帶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擴寬了各族農牧民群眾的增收渠道,確保其增收致富。
第三,該項目的實施,為安置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恢復生產和災后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受災群眾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較初來時有很明顯的改善,他們生產、生活安定有序,勞動收入有所提高,已成為建設平安和諧尼勒克大家庭的成員。
第四,該項目的實施大大地激發了全縣各族干部群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結友愛精神。一方面汶川、甘肅地震受災群眾那種的積極向上、吃苦耐勞、不畏困苦的頑強精神感染著尼勒克縣各族農牧民群眾,另一方面各族群眾也伸出援助之手,團結協助受災群眾克服水土不服等諸多困難,使受災群眾的安置工作很順利,也很圓滿。
一是建議項目資金撥付單位、發放單位、資金監管單位與金融機構多方協調、溝通,盡快實現受災群眾生產、生活補助資金等實施“一卡通”發放,從而減少中間環節,確保資金及時發放到位。
二是建議項目建設單位應加快受災群眾住房建設及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驗收工作,保質保量地解決受災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確保受災群眾生產生活井然有序,保障了受災群眾的生命安全。
三是建議加大對受災群眾在種養殖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力度,通過多種方式收集農牧民增收信息,拓寬受災群眾增收渠道,增加受災群眾的經濟收入,改善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