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必須轉方式,轉方式根本在于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開放是實現經濟轉型和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要深化財稅、金融、企業、價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同時,中國擴內需、調結構是在對外開放條件下進行的,要促進進出口貿易平衡發展,創新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方式,為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提供良好環境。
今年將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的要求,從完善財政體制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健全稅收制度改革三方面深化我國財稅體制改革,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大局。首先要進一步完善財政體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繼續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清理歸并部分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努力提高轉移支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要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進一步均衡省以下財力分配,增強縣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其次,要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預算。此外,要進一步健全稅收制度改革。
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財務軟約束問題、開始在市場競爭中產生產品和服務的定價,為推進下一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已完成的商業銀行改革重點解決了資本充足水平和質量的問題,資本質量是一個健康性的總指標,未來還要繼續強調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質量,這些最終取決于客戶的評價。另一方面,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
今年銀監會將參照第二、第三版巴塞爾協議的核心內容,結合中國國情和銀行業具體實際,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和流動性風險管理等方面,出臺新監管標準。他透露,目前新資本監管標準實施正在有序推進。
中國銀行業似乎陷入了 “信貸擴張-資本不足-再融資”的怪圈。對于這個命題,解決之道是銀行加大內源性資本的補充力度,同時轉變高資本消耗的盈利模式,大力發展低資本消耗的業務。銀行收費本來是正常的盈利來源,但是過頭了,就是對社會的失信。作為公眾企業,同時還是窗口服務企業,銀行的收費應該更加規范。要調整經營文化,不要單純追求高利潤。
深化預算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要實行全口徑預算管理,將政府的全部收入和全部支出都納入預算,實行統一完整規范的管理,非常必要,也非常緊迫。依據現有的機制,各級政府的預算權其實分散在政府各個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所屬單位,尚未實現政府內部的“財政統一”,一些重要的收支項目尚未納入嚴格的預算管理。應擴大政府預算的范圍,將土地出讓收入、國有資源收入、國有資本收入、社會保險金收入、債務收入等都納入預算,以加強對政府理財的監督。
民營企業代表提出了各種困難,總共有五大方面。首先是要素成本上升:工資上升,房租上升,利息上升,物流成本上升。第二是人民幣匯率上升,出口訂單減少,產業鏈容易斷裂。第三是融資難,雖然國家在加大力氣讓銀行業發展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但是民營企業訴苦說,中型企業指規模在3000人以下,而銀行實際上把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都給了這些雇工3000人左右的企業,而對300人的小企業說“指標用完了”,民營企業融資難確實存在。此外,民營企業最大困難是稅費和公關成本。
今年結構性減稅實施計劃主要可以分為五方面內容:減輕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稅收負擔;繼續加大稅收政策支持力度,促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擴大物流企業營業稅差額征稅試點范圍等措施;通過實施較低進口暫定稅率等方式,鼓勵關鍵零部件以及國內緊缺的重要能源、資源、原材料等產品的進口。雖然上述減稅計劃涉及稅種數目繁多,但實際減稅的規模仍不甚樂觀。
在超收收入方面,現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偏向是超收越多越好,而很少有人包括地方政府去思考超收收入的正當性在哪里。原則上說只要由人大通過的預算,就是有法律效力和執行力的,當然很多時候由于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應該準許預算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比如可以規定在一個多大的公眾可接受范圍內允許實際財政收入和預算數的差異。此外,未來還應該對超收追究責任,當然現在追究行政責任并不具備現實條件,但還是有一些追究責任的方式可以考慮,比如超收的直接責任人應該到人大去被問責,應向人大解釋原因,通過施加壓力來提高預算編制的準確性。主要還是應該從硬性規定上,讓各級政府建立法律范圍以外的超收收入必須受到遏制的意識。另外,未來還應當考慮超收部分可以適當退稅。還有一種方式就是繼續完善推廣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現在地方還沒有穩定調節基金,地方以后可以考慮借鑒中央的制度來建立調解基金制度。
在中國迅速崛起令全球刮目相看的同時,最成功的富人群體卻如洶涌潮水般一波波移民海外,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奇怪現象。人力資本,是21世紀全球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全球化時代,人力資本就像金融資本一樣,都可以“用腳投票”,具有跨境流動性。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均GDP排在世界百位以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力資本尤其寶貴,需要得到尊重和珍惜。如何逆轉中國富人的海外移民潮,打造一個安全、可靠、透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營商與居住環境,把中國的聰明人與有錢人留下來,是為政者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國民工荒的原因在于:一是春節前后季節性原因;二是東部地價上升,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可就近工作,向東部流動的勞動力減少了一些;三是物價和租房價上漲,導致生活費用上漲,同樣的工資水平下,招不到勞動力了;四是80后90后勞動力不再像60后70后能吃苦耐勞,已不愿意干枯燥的工作。
一是要繼續支持增長,中國有能力為本國提供適度的財政支持。二是要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內需拉動。三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全國人民都可以分享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