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8100)
□武陵論壇
論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與對策
——以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為例
胡建華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8100)
加強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對于推進該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當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對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認識不夠充分;對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資源的發掘不夠深入;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力的預警制度保障等。針對這些問題,應立足于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予以完善。
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對策
烏江流域涉及到云南、貴州、湖北、重慶等地55個市區縣,目前聚居著漢、苗、土家、布依、彝、侗、水、回等近50個民族,總人口3345.02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066.43萬,占流域總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社會等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該流域民族地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任務過程中,如何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就顯得尤為迫切[1]。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是思想政治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適應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提出的新任務,進一步加大創新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增強工作效果,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已經成為當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
加強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思想政治工作,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科學、可持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推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民族地區多處在西部欠發達地區,烏江流域民族地區亦不例外。以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為例,就經濟發展而言主要表現為:第一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第二思想觀念保守落后,農村勞動者思想文化素質差。長期以來,由于上述因素的交互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要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要實現經營方式的現代化,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為事情是人做的,而人 “首先需要一種精神”,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經濟發展離不開信心的支撐,積極的心態,……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2],而這種 “心態”和 “信心”恰恰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到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民頭腦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身就是一場改革,改革的目標是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有沒有自覺自主地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3]。只有搞好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學的現代思想武裝民眾,才能有力地推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有利于推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政治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業,該地區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狀況如何,不僅制約著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農村社會的經濟發展,而且對整個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政治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如何引導農民增強對黨的信任和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做新時代的農民,不僅關系到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而且是事關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的重大戰略問題。鄧小平曾經指出,中國有80%的人口在農村,中國穩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穩不穩定。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政治參與的熱情,促使他們關心國家對農村、農民政策的調整及各級政府對政策的落實情況。在新農村建設中,只有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農民群眾才會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是平等的主體,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感,培育民主意識和民主思想,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為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政治文明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民眾基礎。
(三)有利于推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
“鄉風文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體現,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是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是和諧農村的重要標志和基本條件。” “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和關鍵環節。”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和闡述了這一目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4]。要突破這一重、難點,就必須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推動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包括建設農村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而且也包括精神文明,烏江流域民族地區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精神文明建設是整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主要是通過發展農村先進文化來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立足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的農村傳統文化,堅持馬列主義主導文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調節功能,堅持主導文化地位,調節各種文化沖突,以此推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我們認為目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一)對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認識不夠充分
這主要體現在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教主體、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對象以及教育切入點等方面的特殊性認識不夠充分。比如在烏江流域民族地區一些區縣新農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素質參差不齊,一些地方干部素質結構搭配極不合理,這在實踐中極大地抑制了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創造性開展,同時一些農村政工干部存在宗教信仰的角色錯位問題,在施教過程中往往偏重于經濟建設,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對施教對象特殊性認識上,忽略了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在教育觀念和平均受教育程度都比較低的現實狀況。我國西部民族地區知識發展的相對差距甚至大于經濟發展的差距,“從區域總水平來看,西部地區知識能力指數平均水平僅相當于東部平均水平的35%,其中西部獲取知識能力指數僅相當于東部水平的14%,交流知識指數相當于東部水平的31%。”[5]烏江流域民族地區地處西部,該地區農村民眾的知識發展程度可想而知。同時,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民眾普遍存在的狹隘民族意識的復雜性認識不夠充分,對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的認識也存在問題。
(二)對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資源的發掘不夠深入
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重要的精神支持,加強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橋梁和中介之一就是傳承在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性傳統載體資源,深入挖掘利用好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的各種民族傳統性載體資源,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這對于增強新時期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長期以來對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資源的發掘不夠深入,比如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農村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社會生產實踐活動、宗教慶典活動、節日娛樂活動以及革命紀念活動等的教育功能挖掘開發不夠,致使這些傳統民族性載體資源未能在新農村建設中很好地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有力的預警制度保障
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由于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文化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了在該流域各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形勢和環境較之其他地區要復雜得多,由此建立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思想政治工作預警制度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但現實情況是烏江流域民族地區在這方面的制度建設比較缺乏。“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警機制就是迅速探測、發現、分析判斷問題和作出快速反應的機制。”[6]在建設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階段,農民思想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烏江流域民族地區農民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性,提高對農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該流域民族地區社會穩定,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任務就成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和加以解決的重大問題[7]。但是,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預警機制的現狀遠不能適應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實際需要,在農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責任網絡預警機制、民情分析預警機制、信息溝通預警機制、問題解決預警機制等均有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目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應當著力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切實推進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認識
加強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特殊性的認識和理解,也就抓住了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施教主體、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對象以及教育切入點等方面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不斷予以發展和完善。在施教主體方面,必須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理論素養水平。要繼續加強政治素質的提高,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思想理論體系的學習,同時結合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及方法等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在教育內容方面,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與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的區域性相統一的原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時代感、吸引力和親和力,結合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與自然特點,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加強民族地區農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民族觀、國家觀及平等觀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8]。在教育形式上,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科學性與形式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增強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服力與感染力。毛澤東在談到文藝問題時曾說: “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9]在教育對象上,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性與層次性相統一。面對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社會階層及結構多元化、復雜化的現狀,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加強教育對象的針對性,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區別對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教育切入點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突破口。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0]毛澤東也指出: “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利益”[11]。這就要求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有形與無形的統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傳播力。
(二)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資源的發掘與利用
要圍繞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把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善于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好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傳統資源,各民族都有戲劇、舞蹈、音樂、體育、民俗風情等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文藝作品和體育活動項目,這些豐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載體,是烏江流域民族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淀下來的增強民眾團結、維系各民族人民生產實際及增強內聚力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的重要構成性資源。為此,首先要積極引導烏江流域民族地區廣大農村的宗教活動與社會主義主流活動趨近,這關系到民族地區和諧穩定的大局,也是奠定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堅實基礎之所在,注意處理好民族地區宗教活動的兩面性,抓好宗教活動向現代性轉化,不斷融入愛國意識,使宗教活動成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其次,積極創新與時代接軌的活動載體,廣泛開展 “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及 “八榮八恥”進鄉村、進萬家活動,提高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思想道德水平,塑造社會主義新型農民,促進民族地區團結穩定。再次,積極開展與民族傳統相銜接的節日慶祝娛樂活動,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應重點挖掘民族傳統節日和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紀念活動,賦予其時代精神和內涵,促進民族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最后,積極創新與經濟工作相結合的活動載體。大力開展 “以增產增收,先富帶動后富”為主題的社會生產活動,開展各種耕種技術及豐收比賽等活動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進一步加強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預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烏江流域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有效性的發揮依賴各個子系統功能的集群效應,加強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工作預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成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環節和必然要求。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一,形式多樣,結合烏江流域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思想政治工作預警制度應重點放在明確的責任網絡、民情調查與分析機制、信息的合理溝通系統及問題決策解決的高效系統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方面。首先,在明確的責任網絡構建上,重點放在同級職能部門的橫向聯動責任網絡和縱向的層級制動網絡的建立和完善。兩種責任網絡制度各有其優勢,應充分發揮其合力。其次,在民情調查與分析機制的構建方面,應重點建立完善 “三項制度”:流動走訪農民制度、定期接待農民訪問制度及農民思想跟蹤與動態分析制度。再次,信息的合理溝通系統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預警制度的合理內核,應著力信息控制系統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的建立和完善,同時也應完善分析評價系統,在這過程中應遵循信息系統論的原則。最后,問題的高效解決機制是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預警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構成環節,它包括決策機制和執行機制兩個部分,其中決策建立在對信息充分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要體現群策群力和論證充分的思想;執行機制要根據決策層的意見辯證地執行,力戒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
總之,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存在共性與普遍性,但也隱含著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在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個性與特殊性,我們應立足于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實際,著力抓住新農村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難點,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為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扎實推進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社會的建設。
[1]江洪明.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民族地區農村思想政治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6):72.
[2]李詩佳,王星橋.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重要[N].人民日報,2008-10-01.
[3]陸學藝.當前農村形勢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06,(4):15-16.
[4]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8-10-20.
[5]樊懷玉,郭志儀等.貧困論——貧困與反貧困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32.
[6]邵澤義,陳 彪,蔣華林,胡 春.試論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預警機制的建立[J].學術論壇,2008,(9):75.
[7]張懷璧.社會主義新農村視野中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16.
[8]邱仁富,賀爭平.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的構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3):20.
[9]毛澤東.毛澤東論文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66-67.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82.
[11]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67-468.
Problemswith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Work inRuralConstructionand theCountermeasures——Taking for Exam ple the Ethnic areas in W ujiang Valley
HU Jian-hua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rural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in Wujiang River Valle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However,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with this work: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ularity o f the work in question,inadequate excavation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o f the educational carrier in ethn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lack of forceful securewarning system in thework.In light of these problems,we should put forward feasible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in the ethnic areas.
ethnic areas in Wujiang River Valle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countryside;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D64
A
1674-3 652(2012)03-0 013-0 4
2012-01-25
長江師范學院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問題及對策研究”(2010BJSKYOO5)。
胡建華,男,重慶涪陵人,主要從事基層民主與法制建設研究。
[責任編輯:黃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