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坤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8100)
□法學研究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探討
——兼評新修訂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 (六)項規定
楊興坤
(長江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重慶 408100)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問題在我國歷次立法中存在較大爭議,文章考察了西方二百多年來工傷保險制度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分析了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規定在法理與實踐操作中欠合理的原因,對完善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認定工傷的立法提出建議,使我國的工傷范圍的界定更加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原則與國際勞工保護的標準。
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工傷認定
新修訂的 《工傷保險條例》①2010年12月8日國務院第136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2010年12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新修訂的《工傷保險條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對解決工傷認定實踐中出現的焦點問題,做了一些合理變動,尤其是在工傷認定范圍的擴大上,把機動車輛與非機動車輛交通事故傷害、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都納入了工傷認定范圍,這有利于保障職工上下班途中的安全,維護勞動者的權益。與此同時,卻又在第14條第6項增加了“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認定工傷的必要條件,這在實際上又一定程度縮小了工傷的范圍。這一規定既不符合工傷補償無過失責任原則,也違背工傷事故領域工傷保險補償優先適用于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基本法理,同時又不利于實現工傷保險救治、補償和救助的立法目的與功能,在實踐中,將大大降低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的可能性,使受傷職工及家庭成員不能享有正常的生活水平。
1996年8 月勞動部發布了 《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其第8條第9項規定,職工 “在上下班的規定時間和必經路線上,發生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道路交通機動車事故的”,應當認定為工傷。這是我國關于職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最早立法,規定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此規定違背了工傷補償無過失責任原則與工傷保險的基本法理,使國內勞動者的保護標準遠低于國際勞工標準,因而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的質疑。為了完善立法上的不足,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 《工傷保險條例》對此作了重大修改,其第14條第9項規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此次修改盡管沒能在將非機動車納入工傷范圍,有失公平,但仍然擴大了工傷認定的范圍,刪去了在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要件——“無本人責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責任”,職工即使在交通事故中負全責也能認定為工傷,這是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一大進步,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基本法理。但時過7年,令人困惑不解的是: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 《工傷保險條例》,在第14條第6項關于職工在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傷害認定工傷的要件上又增加了 “非本人主要責任”。這等于回歸到1996年的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標準,此既不符合國際社會關于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立法發展趨勢,也不利于職工權利的法律保護,在工傷保險理念與制度設計上是一個倒退。
從有關方面的爭議與解釋上來看,增加 “非本人主要責任”的原因有三,第一,在我國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還需要提高的情況下,把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有縱容或鼓勵職工違章的嫌疑,同時又容易誘發個人的道德風險,是一項錯誤的規定[1]。第二,《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是在2003年的 《工傷保險條例》頒布之后制定的,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如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除了認定為工傷,從其它途徑很難得到充分的賠償與保障;2006年7月,《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實施,不僅使上下班途中受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職工可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險中取得賠償,還可以通過民事賠償的途徑解決,即認定為工傷的受害人可以獲得雙份賠償,所得賠償款總額也可能會超過受害人的實際損害。第三,交通事故責任強險賠償、工傷賠償以及民事人身侵權賠償的關系如何協調,在現階段尚存在基本法律的空白,為了避免實踐處理中的復雜矛盾,協調 《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通則》與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關系,把 “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的情形不認定為工傷,在工傷認定實踐中將更加可行和簡便。
不論是立法中不同利益的平衡與法律間的協調,還是適用法律的簡便與可操作性強,都算得上一種進步與肯定,不過這種進步與肯定應建立在有利于保護廣大職工權益的基礎上。將 “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的要件的上述三種原因,更多的是考慮利益與法律間的協調與法條的簡便適用,體現不出更多維護職工權益的目的。這種法律間的協調與簡便操作是否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職工的原有權益,是否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價值與基本法理呢?其理由是否成立呢?為此,需要探究工傷保險制度的產生與發展的歷史,了解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目的與其基本法理。
工傷社會保險制度產生在19世紀職業傷害高頻率發生的歐美工業化時期,其直接保護對象為勞動者,是以保護勞動者生命健康及家庭成員正常生活為目的的制度安排,縱觀二百多年來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根據事故歸責原則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過錯責任階段、無過錯責任階段、無過失補償階段,從而完成社會法工傷事故責任從民法侵權責任中分離出來的歷史性跨越[2]。
第一個階段是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19世紀80年代的過錯責任階段。在此時期,無論是英美法系或大陸法系國家,解決雇工在勞動過程中所受人身傷害的主要依據是民事侵權行為法的 “風險承擔理論”與 “過錯責任”。雇工必須證明雇主或加害者具有過錯才能請求人身損害賠償,但是雇工在提出訴訟之時,常常面臨來自雇主的被解雇的壓力,同時也有舉證不能或不充分而敗訴的風險,退一步說,由于雇主個人賠償能力的限制,即使作為受害人的雇工在訴訟中能夠勝訴,物質賠償的執行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因為雇主可能無力支付巨額的賠償數額。顯然,傳統侵權法的過錯責任在救濟工傷損害上顯示出其局限性,依過錯責任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不利于雇工權益的保護,雇工與家庭成員的生活因職業傷害事故幾乎陷于困頓。
第二個階段是從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中期的無過錯責任階段。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事故和職業危害成為19世紀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種社會背景下,19世紀末期 “無過錯責任”作為一種新的侵權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得以采用。這一原則加重了雇主的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過錯責任下受傷害工人權利救濟不力的狀態。但是,由于無過錯責任是民事侵權法的歸責原則,對雇主侵權行為的認定依然是確定雇主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訴訟是受傷雇員取得賠償的必經程序,訴訟程序的漫長且費用高昂,再加之雇主可能無力承擔巨額的賠償責任而使判決無法執行,都可能無法保障受傷害雇工及其家庭成員的正常經濟生活。為了更加保障工傷勞工的權益,隨著歷史的發展,1884年德國頒布 《傷亡事故保險法》,確立了無過失補償制度與工傷社會保險制度,工傷事故賠償責任呈現社會化的趨勢,雇工傷害權利救濟制度得到質的飛躍,但由于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的限制,此制度未能廣泛推行。
第三階段是從二戰結束至當今的無過失補償階段。在此時期,工傷保險制度作為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得到廣泛的推行,工傷保險走向了社會化,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傷事故社會保險制度。工傷保險制度的核心內容包括:第一,工傷待遇實行無過失補償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果勞工發生工傷事故,就依照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直接對其與家庭成員進行工傷損害補償,其支付不考慮用工單位、職工和第三人的主觀過失。第二,先通過工傷保險制度的立法,在法律上規定工傷的認定條件、等級與不同等級享有的待遇,之后再通過不同的公式計算出不同等級的補償標準,以適用于不同的工傷受害人。第三,補償人由過去的雇主變為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受傷勞工請求賠償不需要走費用高昂且費力費時的訴訟程序,只需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直接依據工傷保險法律制度即可獲得應得的補償,從而及時有效地保障了勞工的合法權益。工傷保險制度發展至此,工傷事故侵權責任便與民事侵權責任分離開來,成為了社會保險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工傷保險賠付制度也從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中分離出來,并且取而代之。
考察上述二百多年來工傷保險制度的歷史發展,可以看出兩個主線與基本法理:其一是工傷勞動者的權利救濟的原則由最初的 “過錯責任原則”發展到 “無過錯責任原則”,最終再到 “無過失補償原則”,在整個發展歷程中不斷加強了法律對作為弱者的勞動者的保護力度,能夠保障勞動者在工傷事故發生后獲得相應補償,不會因為責任問題影響其與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水平;其二是工傷事故責任從民事侵權責任中分離出來,并且取而代之,工傷保險補償優先適用于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從根本上彌補了傳統侵權損害賠償時間漫長、成本高昂與賠付不確定等方面天然缺陷和不足,使工傷勞動者更加及時有效地獲得醫療救治、經濟補償和職業康復。
通過以上對工傷保險制度產生與發展的歷史分析,可以得出新修訂的 《工傷保險條例》將 “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職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認定工傷的要件不符合工傷保險制度最初設計的目的,違背了 “無過失補償原則”與 “工傷保險補償優先適用于侵權損害賠償”兩大工傷保險制度的基本法理,同樣,上述三個方面的爭議與解釋也是不成立的,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即使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也能認定為工傷。基于此,應當完善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認定工傷的現行立法,把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中的 “非本人主要責任”規定加以修改,將職工因交通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的情形修改為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從而擴大工傷認定的范圍,切實保護勞動者的權益,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到我國的實際情況,其原因如下:
(一)在交通事故中負主要責任認定為工傷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無過失補償原則
很多人認為將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認定為工傷有縱容甚至鼓勵職工違法的嫌疑,并且容易誘發個人的道德風險,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3]。首先,沒有深刻理解無過失補償是工傷保險制度的原則。工傷待遇實行無過失補償原則,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如果勞工發生工傷事故,就依照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直接對其與家庭成員進行工傷損害補償,其支付不考慮用工單位、職工和第三人的主觀過失,而在交通事故中多屬于過失,如果在上下班途中受傷害的職工負有主要責任而不認定為工傷,則適用的就是過失責任而非無過失責任,有悖于工傷保險制度的無過失補償這個根本原則。其次,誤解了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和功能。工傷保險法律制度有救治、補償和救助三大立法目的與功能,是要實現工傷保險保障職工因職業傷害完全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時,其本人及家庭成員能夠繼續保持有尊嚴的生活水平,至于制裁和糾正交通違法行為,不應當成為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立法目的與出發點,應該由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來發揮它們的應有功能與職責。最后,從行為心理來看,職工在上下班途中違章時不可能考慮一旦因此發生事故,如果自己受傷了能不能享有工傷待遇的問題。連受傷都不會有人想到,否則那些發生交通事故的人就不會違章了,退一步講,是否真有職工故意要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以自己的身體受傷害換取巨額的工傷補償金,就像蓄意制造事故,騙取他人與保險公司的賠償金呢?不能說這種道德風險絕無可能,但至少也是百萬分之一的概率,即使這樣的非法目的得逞,與工傷保險維護最廣大職工的利益相比,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何況這也是任何一部法律都不可避免地被規避和利用的風險,而且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第三項規定, “自殘或者自殺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為工傷,這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此種道德風險的發生[4]。
(二)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和交強險不能代替工傷保險
正如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歷史所述,工傷保險制度是在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工傷保險賠付制度是從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中分離出來的并且取而代之,其優先適用于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從而彌補了傳統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時間漫長、成本高昂與賠付不確定等方面的天然缺陷和不足,如果將職工上下班途中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交由民事侵權損害處理,這豈不是歷史的倒退?進一步說,根據我國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實際情況,其無法全面有效地保障傷亡勞動者的權益,首先在于民事侵權賠償是遵循過錯責任原則,損失是依雙方過錯程度按比例承擔,對于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很難獲得足夠多的賠償以維持個人與其家庭成員的一般生活;其次,在民事賠償案件中,賠償義務主體一般是自然人,而個人的賠償能力又常常十分有限,很難承擔起受害人的巨額的醫療費、經濟補償費與救助費等費用;最后,民事案件中 “執行難”一直是困擾中國司法界的老大難問題,并且到現在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無法滿足在交通事故受傷的職工急需的醫療費與康復費。
至于上下班途中受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職工可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得到補償,這種說法在實踐中是不成立的。首先,雖然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要求機動車主必須買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但是在中國很多地方,機動車沒有牌照或者使用假牌照的現象比比皆是,更不用說購買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了,一旦此類機動車將上下班途中的職工撞傷亡,職工能否獲得足額的賠償就取決于肇事者的經濟能力。其次,即使機動車主購買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其賠償對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傷害的職工保護力度也是不高的,遠不如工傷保險補償對勞動者那樣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考察下面數據,就不難得出答案。目前,我國被保險機動車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責任的賠償限額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1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10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無責任的話限額更低一些。而在工傷保險中,如果職工死亡,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準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照此算來,即使不計算喪葬補助金和供養親屬撫恤金,單單就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工傷死亡職工的家庭成員就可以獲取436200元的補償,所得數額遠遠高于交強險賠償,而且工傷保險賠償是不以勞動者是否有責任而有所不同的。由此可見,在保護受傷害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上,工傷保險顯然比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更全面、更有效。
(三)國際社會立法趨勢對相同問題的處理
國際立法多規定上下班途中的事故傷害屬于工傷,不以勞工 “非本人主要責任”為要件。為加強對勞工權益的保護,1964年7月8日,國際勞工組織大會通過了 《1964年工傷事故和職業病津貼公約》 (以下簡稱 《工傷津貼公約》)與 《1964年工傷事故津貼建議書》 (以下簡稱 《工傷津貼建議書》)。 《工傷津貼公約》第七條規定:“各會員國應對 ‘工傷事故’確立定義,包括在什么條件下往返途中發生的事故可視為工傷,并在按照國際勞工組織章程第22條規定提交的關于實施本公約的報告中明確該定義的表述。” 《工傷津貼建議書》第5條規定: “每一會員國均應在規定的條件下將下列事故視為工傷事故:(c)工人往返于工作地點和下列地方的直接途中發生的事故:(i)主要住宅或別墅;(ii)通常用餐的地方;(iii)通常領取工資的地方。”受 《工傷津貼公約》與 《工傷津貼建議書》上述規定的影響,現今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家都在立法上將職工上下班途中發生的事故認定為工傷,并不把 “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要件,如法國、德國、意大利等西北歐國家,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亞洲國家,巴拿馬、巴西、智利等拉美國家。中國作為國際勞工組織的創始國與國際勞工局理事會常任政府理事,雖然迄今為止沒有批準 《工傷津貼公約》與 《工傷津貼建議書》,但作為重要成員國,國際勞工組織通過的國際公約無疑對我國立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5]。在國際公約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規定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傷害應當認定為工傷的背景下,我國把 “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要件顯然不符合國際立法趨勢。
綜上所述,新修訂的 《工傷保險條例》將“非本人主要責任”作為職工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傷害工傷認定的要件,無論從工傷保險制度的基本法理還是從國際社會立法趨勢來看,都有欠合理,值得商榷,其不利于保護廣大職工潛在和現實的利益,相關立法部門應盡快完善立法,將此規定加以修改,使我國的工傷范圍的界定符合工傷保險制度的原則與國際勞工保護的標準,充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體現以人為本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
[1]向春華.評《工傷保險條例》的幾款規定[J].勞動保護,2005,(1).
[2]孫樹函,朱麗敏.現代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歷程及動力機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
[3][4]向春華.工傷理論與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216、216.
[5]梁三利.取消職工上下班途中事故傷害工傷認定應慎行[J].法學,2009,(11).
On Cognizance of Industrial Injury Resulting from Traffic Accident on the W ay between Home and O ffice——A Review on Item 6,Regulation 14 of the New ly Revised Byelaw 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YANG Xing-ku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es in China’s previous legislations about the cognizance of industrial injury resulting from traffic accident on the way between home and office.Having investigat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the unreasonable cognizance of industrial injury resulting from traffic accident on the way between home and office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ts improvementso thatChina’sdefinition of industrial i njury can be compliedwith theprinciplesof industrial injury insuranceand internationalstandard for labor protection.
on the way between home and office;traffic accident;cognizance of industrial injury
D922.55
A
1674-3 652(2012)03-0 039-0 5
2012-01-05
楊興坤,男,山東陽谷人,主要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
[責任編輯:何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