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宋 濤
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思想素質教育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如何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在觀念、知識、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每一個思政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擬就加強和改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探討。
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強烈的民族意識
民族意識是建立在對本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尊重基礎上的,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覺與擁護。民族意識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是本民族成員團結、凝聚和融合的介質。進入大學后,少數民族大學生接觸到更多的非本民族的文化、風俗、思想觀念等,這種民族間的差異增強了他們的民族意識。但是民族意識有一定的排外性,突出表現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校期間只和本民族同學進行交往,形成一個封閉的小集體;對本民族文化有高度的優越感,對家鄉有極大的思念和向往。
(二)脆弱的心理素質
少數民族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由于強烈的群體意識往往表現出不能脫離民族群體而單獨生活。這種過于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則會帶來偏激、狹隘的民族心理、弱者心理,少數民族大學生雖有融入集體的強烈愿望,但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從心理上產生矛盾與沖突,從而表現出所謂的民族保護意識。另外,因為語言的障礙嚴重影響了同學間的交流,使得在表達和理解上存在差異,加之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以致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素質比較脆弱,極易產生學習上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三)豪爽的性格特征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都生性豪爽,歡笑與哭泣都痛快淋漓。他們重視友情,愿意為朋友“兩肋插刀”,但往往因為意氣用事而喪失了用理性去鑒別真偽、決斷取舍的能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推進,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中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蕩,新觀點、新思潮層出不窮,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往往為了兄弟間的情誼而迷失了人生方向,使他們淡漠對人文精神的追求,從而導致精神世界的貧乏,造成價值觀混亂,是非混淆,甚至思想困惑。
(一)思想狀況比較復雜
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主流還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了解國家民族政策,并明確地認識到個人成長離不開國家的現行民族政策,所以他們普遍關注黨的民族政策,愛國熱情高漲。但是在肯定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健康向上、政治鑒別力進一步增強、政治上趨向成熟的同時,也必須看到,有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政治觀、民族觀上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他們的政治傾向具有明顯的實用、功利特點,政治理想存在著淡化的傾向。他們主要從自我發展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問題,不少學生在“關于民族獨立問題上”存在不同認識,可見,在有關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方面,少數民族學生能有正確的認識,但在自身的政治問題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問題。
(二)道德評價有待提高
我國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大部分來自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個性發展和理想的實現。他們要求平等的意識非常強烈。但是不可否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狀況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們一般熱衷于“自我設計、自我奮斗、自我實現”,傾向于奉獻與索取并重,注重金錢的價值和感官上的享受。道德評價存在雙重標準,對人嚴,對己寬;只求權利,不盡義務。道德困惑表現明顯:有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知行不一的現象。有的學生甚至對一些基本道德規范也不愿遵循。
(三)價值取向呈現功利色彩
隨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經濟發展快速,在高校校園中充斥著大量西方的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及各種社會思潮。一方面我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的少數民族學生對于自己的人生觀都是積極向上的。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社會和學校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復雜情況和矛盾沖突。個別少數民族學生的價值觀受市場經濟交換原則和西方思想文化的影響,趨向實惠化、功利化和短期行為。從價值主體看,他們比較注重自我價值實現,主要表現為崇尚自我、金錢至上的享樂主義。從價值取向看,把理想追求和現實的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理想的無私奉獻轉向奉獻與索取并重,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合理的利己主義。
(一)以理論學習為重點,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不可避免地導致價值觀念的多種取向。人們在榮辱是非的判斷和選擇上容易產生困惑,加之國內外各種民族分裂勢力利用多種方式向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思想滲透,難免使部分大學生陷入誤區。因此,必須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通過組織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觀革命歷史教育場所,加強“兩課”以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的學習等方式樹立其熱愛祖國、擁護祖國、建設祖國的思想。以達到少數民族大學生與高校大學生思想上的一致,最終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高校集體中來。通過學生座談、輔導培訓,不斷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上的認識和水平。
(二)立足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高校需要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時代、社會發展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解決他們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性。為此,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問題:一是學校的規章制度既要遵循平等、公平的原則,也要堅持適當照顧的原則。堅持平等、公平的原則即把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管理納入與其他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少數民族大學生首先是作為學校的學生,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生活、工作,共同構成了學校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同樣需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同樣受到學校、老師的關心教育,有著同樣的權利和義務。在堅持平等、公平原則的同時還應當堅持適當照顧的原則,高校少數民族學生除了具有一般大學生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外,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在特定的環境中學習、生活,在具體問題上應區別對待,從而提高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二是切實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問題。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地區,貧困程度較高,由貧困問題滋生的各種問題也比較普遍。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助學幫困問題成為高校思想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然而,高校的助學幫困工作是一項綜合工程,除了通過“獎、貸、勤、助、減、免、補”資助體系解決實際困難外,還應引導少數民族貧困生正確對待困難,培養自立自強的精神。要引導他們樹立發憤自強、樂觀向上以及回報社會的思想。
(三)正確把握少數民族學生的個性特點,切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如果學生沒有健康的心理或心理上存在嚴重缺陷,則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很難收到良好效果。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是我們進行思想教育的切入點之一。首先,應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方式及時查找問題,引導、幫助他們進行良好人格的自我塑造和完善,克服因家庭貧困、學業不順、人際交往不暢等引起的自卑、失落等消極心理。其次,要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向全校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試方法,讓他們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現并以科學的態度加以對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大學教育的始終,使其以積極的態度增強自我約束力,樹立在激烈的競爭中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1]白文麗,劉德林.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5).
[2]聶文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06,(12).
[3]聶麗君.建立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效機制之探索[J].今日民族,2007,(1).
[4]廖瑜.對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7,(11).
[5]白金花.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分析及教育對策——以呼倫貝爾學院為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6).
[6]郭秀蘭,涂佳.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0,(12).
[7]于林平.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若干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7,(1).
[8]劉曉東,曹玉霞.少數民族大學生融入高校學生群體的途徑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責任編輯:賀春健
G641
B
1671-6531(2012)04-0068-02
宋濤/蘭州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團委助理研究員,碩士(甘肅蘭州 730000)。